皮肤B细胞淋巴瘤来自B淋巴细胞的恶性淋巴瘤。本病多见于中老年。好发于躯干,特别是背部,也可见于四肢。皮损为单发之结节或大片斑块。表面光滑发亮,呈乳头状,极少鳞屑或破溃,周围绕以较小的丘疹。轻度浸润或红斑,部分浸润性斑块可达15cm以上,呈浸润、肥厚性斑片,此时可有破溃,自觉疼痛。一般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拼音pí fū B xì bāo lín bā liú
英文参考cutaneous B-cell lymphoma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
发病原因就许多病例中真皮层恶性B细胞的存在和好发部位局限皮肤方面有许多疑问。尽管已知嗜表皮T细胞这一亚群多归巢或再循环至皮肤,但没有认为进行皮肤免疫监视的B细胞群的存在。IgA在分泌物中存在,如汗液,但没发现像胃肠道集合淋巴结群和呼吸道韦氏环这样的B细胞聚集区。有推断说皮肤与淋巴结引流形成一整体,导致对于抗原刺激而进行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直接针对皮肤。一些学者认为存在有各种正常和恶性淋巴细胞表达的器官特异性归巢受体的表达,角化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如TNFα和IL-1,它们影响配体和受体黏附(为迟发性抗原4/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细胞间黏附分子1)。这些受体可能对于淋巴细胞归巢至皮肤是必需的,理论上皮肤淋巴细胞本身也表达皮肤特异性归巢受体,当不与皮肤的内皮细胞结合时不能进行循环。
进行抗原呈递的树突细胞,如真皮的树突细胞可能在PBCL的发生上起很重要的作用。有人推断各种病因一起在PCBLC的进展中起作用。如免疫学的因素、感染因素、染色体因素和遗传学因素。各种感染病因、病毒和细菌均认为在PBCL进展中有作用。非洲Burkitt淋巴瘤与EB病毒之间的关系使得观察者对PCBLC中进行此种病毒的检查。曾报道有EB病毒感染的移植患者最后发展为PCBLC。然而,在PCBLC患者中发现不一致,对皮肤淋巴瘤的作用仍存在争议。Burg等也报道了3例PCBLC患者感染人类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在这些患者中无免疫缺陷证据,3例都来自于非洲流行病区。
欧洲研究者报道PCBLC与慢性萎缩性肢端发炎的感染皮肤周围出现的假性淋巴瘤相关。Garbe等在4例PCBLC患者中发现博氏疏螺旋体高滴度血清抗体,但无慢性莱姆病的临床证据。Cerroni等应用PCR对50例PCBLC的蜡块组织进行分析,发现只有小部分(18%)存在博氏疏螺旋体DNA。作者提示可能在PCBLC患者中此螺旋体感染率很高,只是由于PCR分析在一些病例中没有检测到特异性DNA。应注意皮肤淋巴瘤大部分为阳性(4个中有3个),然而美国的多项研究显示无明显联系。因此,区域的差异可能导致在欧洲为阳性相关,而在北美则无此关系。
发病机制一些遗传学和染色体异常在结节性B细胞淋巴瘤中的发生已为人所熟知。对PCBLC进行此种观察却没有发现这种异常。t(14;18)(q32;q21)在70%~90%滤泡结节性淋巴瘤中发现。这种易位引起bcl-2重排并过度表达,阻滞凋亡。相反观察者发现原发于皮肤的滤泡中心性淋巴瘤很少有t(14;18)易位或bcl-2表达。因此,提示可能它在区分原发与继发皮肤淋巴瘤上有一定帮助。然而也有研究显示原发与继发皮肤侵犯的均有bcl-2表达。因此它在临床实际应用价值上仍存在争议。
PCBLC当前认为属滤泡中心性细胞起源。然而,一些研究者注意到在临床进程、免疫表型和发病机制上PCBLC与MALT型淋巴瘤非常相似。他们认为PCBLC起源于边缘区细胞。事实上曾提议应用皮肤相关性淋巴组织性淋巴瘤这一术语,至少,可作为PCBLC的一种亚群边缘区淋巴瘤。最近,PCBLC的分子学分析显示由于高度体细胞突变,PCBLC具有克隆内多样性。这些发现提示从转化的滤泡中心性B细胞而来的抗原诱导过程。
疾病描述皮肤B细胞淋巴瘤(CBCL),系皮肤淋巴瘤中以B淋巴细胞增生为主的一类独特的淋巴瘤,可以原发于皮肤。
以往认为皮肤B细胞淋巴瘤大都为继发于结内或结外其它器官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常迅速累及其它器官,预后不佳。近年来发现免疫细胞瘤、滤泡中心细胞性淋巴瘤均可原发于皮肤。原发性皮肤免疫细胞瘤和滤泡中心细胞性淋巴瘤较少累及其它器官,比继发性皮肤免疫细胞瘤和滤泡中心细胞性淋巴瘤的预后好。皮肤B细胞淋巴瘤瘤细胞的起源除发生于未成熟B淋巴细胞(淋巴母细胞)外,还可发生于成熟B淋巴细胞转化和分化的某个阶段。
PCBLC通常以孤立的、局限性红点发展为紫色丘疹或结节,偶尔在一局限皮肤出现多发性或成群的缺损。也有报道呈现周围性红斑、较小的丘疹、浸润性斑块和(或)花样红斑。大范围或溃疡少见。特殊的亚型可能有其好发部位,如滤泡中心性淋巴瘤好发于头皮和躯干,免疫细胞瘤好发于肢端。
分期,一旦PCBLC诊断确立,就应当进行全面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以排除全身性侵犯。应当询问有无B症状,如发热、盗汗和体重减轻,应进行包括淋巴瘤和肝脾触诊在内的全面体格检查。分期程序包括外周血细胞计数及分类,多器官化学物质检测(包括LDH)胸部X射线片、腹部和盆腔CT扫描,镓扫描和骨髓活检。当患者诊断为皮肤浆细胞瘤时应当评估血浆或尿中的M蛋白(血浆蛋白电泳/尿蛋白电泳)。对于PCBLC患者如发病少于6个月,不应有全身侵犯证据。现在还不清楚分期应多久重复一次,对于体检无全身侵犯证据的是否有必要按分期步骤进行也不清楚。
现在对于PCBLC患者的分期还不一致。对于原发于皮肤的NHL Ann Arbor分期不适用。按照此分期,结外侵犯如皮肤,应列为Ⅳ期,提示其预后差。很明显,对于PCBLC需要更精确的分期系统。1984年Burg等建议的分期与CTCL的肿瘤结节转移系统相似,但没有广泛使用。最近国际NHL预后因素以多中心研究为基础为侵袭性淋巴瘤设计出国际指数。所计算的国际指数包括:年龄、活动状态、分期、结外侵犯和LDH。这种国际指数对125例全身性低度恶性淋巴瘤进行评估,发现是重要的预后工具。它可辨别出不同缓解期和生存可能性的患者。
1.惰性 亚型包括:①泡中心性淋巴瘤;②免疫细胞瘤/边缘区淋巴瘤。
2.中度恶性亚型 包括腿部的大B细胞淋巴瘤。
3.未定型的及其他亚型 ①浆细胞瘤;②血管内大细胞性淋巴瘤/恶性血管内皮瘤;③套区淋巴瘤;④富于T细胞B细胞性淋巴瘤。
PCBLC的诊断很难,不但要依赖组织学诊断,还依靠免疫表型及肿瘤基因进行诊断。对于PCBLC的诊断还没有标准,因此,必须应用所有可利用的诊断手段以得到明确的诊断。1
症状体征好发于躯干,特别是背部,也可见于四肢。皮损为单发之结节或大片斑块。表面光滑发亮,呈乳头状,极少鳞屑或破溃,周围绕以较小的丘疹。轻度浸润或红斑,部分浸润性斑块可达15cm以上,呈浸润、肥厚性斑片,此时可有破溃,自觉疼痛。
病理生理以往认为皮肤B细胞淋巴瘤大都为继发于结内或结外其它器官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常迅速累及其它器官,预后不佳。近年来发现免疫细胞瘤、滤泡中心细胞性淋巴瘤均可原发于皮肤。原发性皮肤免疫细胞瘤和滤泡中心细胞性淋巴瘤较少累及其它器官,比继发性皮肤免疫细胞瘤和滤泡中心细胞性淋巴瘤的预后好。皮肤B细胞淋巴瘤瘤细胞的起源除发生于未成熟B淋巴细胞(淋巴母细胞)外,还可发生于成熟B淋巴细胞转化和分化的某个阶段。
特别提示本病多见于中老年。特别是背部,好发于躯干,也可见于四肢。
本病可以采用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方法。对补骨脂素长波紫外线和电子加速器治疗比较敏感。全身化疗有效,但病人消耗极大。大剂量γ-干扰素治疗相对效果好,副作用不大,病人尚能耐受。
相关出处皮肤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