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粪性腹膜炎是胚胎期由于某些原因造成肠道穿孔,胎粪进入腹腔,引起无菌性、异物性和化学性炎症的结果。临床分2种类型:腹膜炎型和肠梗阻型,是新生儿及婴幼儿时期严重急腹症之一,病死率较高。
病因
胎粪由吞咽的羊水、毳毛、脱落的上皮细胞、肠分泌液和胆汁构成,胎粪于胎儿4个月时到达末端回肠,5个月至直肠。胎儿期由于肠管先天性畸形或肠壁病变导致肠穿孔,胎粪形成与下行过程中可通过穿孔的肠道流入腹腔引起腹膜无菌性、化学性炎症。由于大量渗液、纤维素及胎粪形成的钙化物附着于腹膜及脏器表面,广泛粘连可造成部分或完全肠性梗阻。胎儿娩出后,如穿孔尚未闭合或继发感染,可形成化脓性腹膜炎。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因肠穿孔发生早或晚而不同,如生前肠穿孔已愈合,出生时一般情况好,但以后有反复出现的粘连性肠梗阻症状;穿孔如未愈合则出现气腹,腹壁红肿伴静脉怒张。
急性胎粪性腹膜炎的早期有腹膜刺激症状,如腹痛、压痛、腹肌紧张和反跳痛等。后期由于感染和毒素吸收,主要表现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腹痛往往剧烈(但在新生儿及小婴儿期表现不明显),不能忍受,呈持续性。深呼吸、咳嗽,转动身体时都可加剧疼痛。故患儿不愿变动体位,疼痛多自原发灶开始,炎症扩散后蔓延至全腹,但仍以原发病变部位较为显著。
可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后期出现麻痹性肠梗阻时呕吐物转为黄绿色,含胆汁液,甚至为棕褐色粪样肠内容物。由于呕吐频繁可呈现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突然发病的胎粪性腹膜炎,开始时体温可正常,之后逐渐升高。体弱的患儿,体温不一定随病情加重升高,脉搏通常随体温的升高加快。如果脉搏增快而体温反而下降,多为病情恶化的征象,必须及早采取有效措施。
胎粪性腹膜炎进入严重阶段时常出现高热、大汗、口干、脉快,呼吸浅促等全身中毒表现。后期由于大量毒素吸收,患儿处于表情淡漠、面容憔悴、眼窝凹陷、口唇发绀、肢体冰冷、皮肤干燥有花纹、呼吸急促脉搏细弱,体温剧升或下降,血压下降,休克及酸中毒。若病情继续恶化,终因肝肾衰弱及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检查超声检查,如胎粪性腹膜炎由肠闭锁穿孔引起,穿孔前可显示典型的肠梗阻声像图表现,如肠管扩张、肠蠕动活跃等。一旦穿孔,则原先扩张的肠消失,腹腔内出现游离液性暗区。
非肠梗阻穿孔所致的胎粪性腹膜炎,有时也能出现腹水征。以后游离腹水逐渐减少,或变得稠厚,腹水暗区内出现细小密集光点及条索状光带,与周围肠管、大网膜粘连在一起形成不规则强回声包块,内部可出现钙化灶回声。
如果游离腹水逐步形成包裹性积液,声像图表现为一囊肿样结构,与周围的肠曲固定在一起。同时盆腹腔内、肠曲表面、肝脏表面、甚至膈肌表面可有散在钙化斑点显示。
诊断胎儿因肠梗阻阻碍胎儿吞咽羊水的运行,孕妇多伴有羊水过多,X线检查显示胎儿腹腔内有钙化斑块,即可确诊。如生后有腹膜炎或肠梗阻症状,行腹部平片检查显示有特征性的钙化阴影,可以确定诊断。通过相应的辅助检查明确发病原因及病情程度。
治疗急性胎粪性腹膜炎的治疗,原则上尽早施行手术,术前应做好充分准备,高热应降温,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处理病灶,切除坏死组织或修补穿孔,吸出并引流腹腔内脓液。如果蔓延性腹膜炎已经局限,病情趋向好转,应行保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