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是由胚胎期间血管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常见于皮肤和软组织内的良性肿瘤。血管瘤因结构形态的不同,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各种类型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若血管瘤包含有其他组织成分,如淋巴管,脂肪或纤维组织,分别称为淋巴血管瘤,脂肪血管瘤或纤维血管瘤。无恶变,但可出现压迫症状。该病最常发生在头、面、颈部,次为四肢、躯干等部位。病因有二:错构瘤或胚胎期间血管系统的发育失常所致。临床诊断较为明确。治疗则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疗法。两者都有良好疗效
临床表现1.局部皮面淡红色或淡紫色片块,或有大小不等结节,高出肤表;色斑按之可退色;
2.微蓝色皮下或肿物,触之质软,可压缩;
3.蔓状者皮温高、有震颤、博动及杂音。
诊断鉴别诊断依据
1.具有典型表现的各类血管瘤,根据发病历史和所见特征,分别作出各型诊断。
2.鉴别诊断可依据穿刺检查、X线照像、血管造影术结果进行。
3.注意临床综合征中的血管瘤。
疾病治疗治疗原则
1.治疗时机选择:积极观察、尽早施治。
2.非手术方法:多用于婴幼儿。包括类固醇内服、硬化剂注射、电灼、冷冻、镭射等。
3.手术方法:各种类型均适用。包括控制术中出血,切除肿瘤和创面修复。
用药原则
1.一般情况下,手术切除治疗时辅以用药以用药框限“A”、“B”为主。
2.经济条件许可,也可选用“C”项中抗生素预防或治疗术后感染。
治疗原理:是将第二代的新型光敏剂(海姆泊芬)通过静脉途径注入体内,海姆泊芬经静脉注射后立即在血液中形成浓度高峰,并被血管内皮细胞迅速吸收,而表皮层细胞吸收尚很少,因此光敏剂的分布在血管内皮细胞与表皮层细胞间形成明显的浓度差。此时给予穿透表浅、可被血管内皮细胞选择性吸收的特定波长的光照射,使海姆泊芬产生单态氧等光毒物质,使富含海姆泊芬的患部扩张畸形的毛细血管网被选择性破坏,而覆盖于扩张畸形毛细血管网上的正常表皮层因不含海姆泊芬不受损伤,位于扩张畸形毛细血管网下的正常真皮深层组织则因激光穿透浅、难以达到有效激发量而得到保护。
以往国内开发的光敏剂如YHpD(光卟啉)、HpD(血卟啉衍生物)均为多组分的混合物,组分复杂,难以实现稳定、规范的质量控制,且在体内排泄缓慢,使用后皮肤的光敏反应持续1至3个月,部分患者甚至长达6个月。这给治疗后的护理和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大不便。
海姆泊芬(HMME,血卟啉单甲醚)在体内分布迅速,清除较快,不易蓄积,从而克服了光动力疗法的主要副作用——正常组织的持久性光毒反应,患者只需避光数天即可。极大的方便了临床治疗,进一步完善了光动力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