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物理性皮肤病是指由于各种物理性因素(机械磨擦、温度、湿度、光线、电磁辐射波、压力等)作用于皮肤,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三种情况:
1 刺激强度超过一定的程度(日晒伤)
2 皮肤敏感性增强(外源性光敏性皮炎)
3 皮肤耐受性降低(阈值降低)--(慢性光敏性反应)
诊断1 病史询问:1)曝光史(季节、光源、时间、潜伏期)。
2)可能接触的光敏物(清洁剂、染料、化妆品、嗜好、职业特点等)。
3)既往光敏史。
4)家族史。
2 体检:皮损部位、皮疹形态。
3 光生物学试验:
1)最小红斑量测定(MED): 一定距离,机体对uv照射后12小时产生可见红斑所需的照射时间。
2)光激发试验:单一波长照射非皮损非暴光区,观察皮损是否出现。
3)光斑贴试验:将可疑光敏物分2份,分别置于非暴光的腰部两侧,48小时后除去一处试验物,不暴露于光线下作为接触反应的。
4) 试验诊断
另一处暴露于uvA(320nm)下,再做48小时观察,
若两处均(+)--接触过敏反应
若两处均(-)--非接触过敏反应,非光敏反应
只照射部位(+)--光接触过敏;
照射处比未照射处更明显----接触过敏反应+光接触反应;
防治措施1.避免日晒(窗玻璃只滤过uvB),着长袖衣,查找光敏物,避免接触。
2.遮光剂的应用:
化学性遮光剂:可吸收uvB 、uvA(部分) ,如:对氨基苯甲酸、水杨酸。
物理性折光剂:可反射或散射uv波和可见光,如:二氧化碳霜、氧化锌霜、炉甘石洗剂。
3.药物治疗:
(1) 避光药:
维生素类:
维生素B2可降低皮肤的光敏性;烟酰胺为维生素PP代谢物,能阻碍光代谢产物(色氨酸代谢物)犬尿酸的合成,降低光敏性;β族胡箩卜素可吸收300—600的光谱。
氯喹:对色素颗粒具有高度亲和力,在皮肤中形成复合物,而具有抗紫外线的作用。
反应停:对慢性光毒性皮肤病有效。
(2) 抗组织胺药:
(3)激素:
(4)维甲酸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