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状苔藓(lichen striatus)是一种以线状排列的多角形丘疹为典型皮损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病因病因不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临床表现多见于5~15岁的儿童,女孩多见,成人偶见。多突然发病。初发皮损为针尖至粟粒大小的扁平丘疹,淡红色或皮色,上覆少量鳞屑,皮损增多后可形成1~3cm宽的条带沿肢体长轴呈线状排列,条带可呈延续性或中途断开,躯干亦可发疹,偶见于面部,常单侧发生;无自觉症状或偶有痒感。皮损延及指、趾时可累及指甲,出现甲板变薄、甲纵嵴、分裂、甲床角化过度。多数患者数月后皮损自行消退。
鉴别诊断根据典型临床表现本病不难诊断。需与线状扁平苔藓、带状银屑病和条状分布的慢性单纯性苔藓等进行鉴别。
治疗方法多为自限性,无须治疗。顽固者或皮损显著者可外用糖皮质激素或0.1%维A酸软膏。
防治因本病有自限性,不要做过于强烈的治疗,以防发生疤痕。必要时外用10%尿素软膏,也可以用氢化可的松霜或2.5%白降汞膏治疗,效果好。
临床资料一般情况:本组12例患者中,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9.3岁(2~23岁),其中15岁1例。发病前有外伤1例,局部受压1例,带状疱疹愈后1例,其余9例无明显诱因。合并白色糠疹3例,轻度异位性皮炎1例,甲营养不良1例,家庭中无类似疾病。 发病部位及分布:上肢6例(46.2%),下肢3例(23.1%),多为内侧;躯干1例(15.4%),颈部一侧1例(7.7%),右上肢及左下肢1例。单侧性分布10例,双侧性分布2例。多沿着血管或神经,分布于四肢、颈部一侧,或围着躯干分布。
临床特点早期损害为针尖至栗粒大扁平多角形活圆形苔藓样丘疹,表面略有光泽,附有少量灰白色鳞屑,多数簇集,逐渐发展呈燕尾服状增多,并相互融合,形成长短、宽窄不一的连续或断续的条纹状或带状,线条宽为0.2~0.3cm,有时可延伸与整个肢体等长。皮损为灰白色,部分为淡红色。一般无自觉症状,伴有轻度瘙痒2例。起病急,9例在3~6个月内自行消退,3例迁延时间较长,超过6个月,其中1例达3年。
临床研究临床资料显示,本病主要发生于5~10岁儿童,婴儿及成人少见,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某一肢体的一侧,上肢比下肢多见。皮损为肤色或灰白色,部分为淡红色的苔藓样小丘疹,沿肢体呈连续或间断的线状排列。多为单侧性分布,偶见双侧者。无自觉症状或偶有发痒。部分病例合并白色糠疹、轻度异位性皮炎、甲营养不良等。是否有一定的联系,有待于临床进一步的观察研究。
根据皮炎的特点,发疹部位,有无自觉症状、特征的皮肤病理改变,可诊断本病。但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①线状扁平苔藓:好发于成人,皮损为多角型紫红色扁平丘疹,表面可见Wickham纹,中央常有脐窝,同型反应明显,瘙痒强烈,组织病理真皮浅层可见带状浸润,真皮乳头有胶样小体。②带状银屑病:基本损害为附有银白色云母状鳞屑的红色斑丘疹,刮除鳞屑后可出现薄膜现象,轻刮薄膜有点状出血现象。③神经性皮炎:有典型的皮肤苔藓样变,瘙痒剧烈,持续时间长。④单侧性疣状痣:多在出生时存在,皮疹较硬,呈角质性疣状突起,无自愈倾向;组织病理特点为角化过度,棘细胞层肥厚,乳头瘤样改变,倾向于成为银屑病样型。而线状苔藓倾向于成为苔藓样型变化。
本病有自限性,皮损可自行消退而自然痊愈,诱因无明显自觉症状,故一般不需治疗。迁延时间较久者可对症处理,或采用中医药治疗,如中药大枫子油或蛋黄油外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