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特斯及其同事提出的双重过程模型是新机能主义者对智力发展的基本假设。
介绍机能主义者承袭了早期机能主义者的主导思想,即把心理或意识看成是个体适应其所处环境的有用的机能活动,强调研究心理活动的环境适应机能或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活动。在新机能主义者看来,智力就是活生生的个体在现实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工具。他们注重智力对人类适应和日常生活的作用,并认为智力是由多种成分构成,不同的智力成分在生命全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变化轨迹与适应价值。1
研究内容巴尔特斯及其同事提出的双重过程模型(参见图)是新机能主义者对智力发展的基本假设。
在双重过程模型中,智力被认为主要由两种成分构成,即认知机械成分(cognitive mechanics)和认知实用成分(cognitive pragmatics),这两种成分在人的一生中呈现出非常不同的变化轨迹。认知机械成分可看成流体智力概念的引申,反映的是神经生理结构的认知操作水平,相当于计算机的“硬件”,负责基本的信息加工活动,如信息输入、视听觉与动作记忆、工作记忆,以及对知觉信息的比较、分析与归类。由于该智力成分与个体的神经生理状况紧密关联,而人的神经生理功能从出生到青年时期不断增强,随后便渐次减弱,因此,认知机械成分的毕生发展轨迹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成人早期为从升至降的转折点。认知实用成分可看成晶体智力概念的引申,反映的是文化的作用,相当于计算机的“软件”,为个体在后天环境中积累的知识、信息或经验。由于受文化知识水平所决定,认知实用成分的毕生发展将随着知识经验的愈益丰富而不断增长。
虽然不少实证研究的结果大体上与双重过程模型相吻合,但巴尔特斯及其同事也清楚地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很难找到纯粹的认知机械成分或认知实用成分(Baltes,et al.,1999)。这两种智力成分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相互影响。例如,认知机械能力水平的降低会制约知识经验的获得与应用。巴尔特斯等作过的一项实证研究也表明,以知识经验为主体的智慧水平在70岁之后便到了增长的极限,当年龄升到70岁左右,个体完成与智慧相关的任务的能力趋于下降(Baltes,et al.,1995)。
从机能主义的角度,巴尔特斯进一步指出,个体智力的毕生发展担负着三重功能:(1)成长(growth),即逐渐增强适应的能力;(2)保持与恢复(maintenance & resilience),即维持已有的适应能力与恢复曾失去过的适应能力;(3)对丧失的调适(regulation of loss),即在某些适应能力丧失时作出相应的调整。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成长功能越来越弱,而保持与恢复及对丧失的调适功能则越来越强。在巴尔特斯看来,成人发展的总态势就是随年龄的增长而愈益变得不完整(incomplete)。完整的程度取决于机能上的所得(gains)与所失(losses)之间的比例,不完整即表现为所失大于所得。人的发展是在先天的生理机能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文化浸染不断变化的过程。成人发展的不完整恰恰体现在:年龄的增长导致生理机能衰减,进而导致对文化的需求增强;可是由于可塑性的减弱,文化对个体的影响效能(efficacy)却在下降。总之,个体维持或增进自身机能的资源总是越来越少。为了利用好有限的资源,个体不得不采取选择(selection)、优化(optimization)和补偿(compensation)三种适应手段。为此,巴尔特斯提出了著名的SOC发展观(Baltes,1997)。
选择主要指个体从众多的人生任务中选出一部分作为发展的目标或方向。优化主要指个体不断强化可利用的、有效用价值的资源或能力。补偿主要指对某种资源或能力的丧失进行补偿性地调整。为具体说明其SOC理论对成人智力发展的意义,巴尔特斯常以钢琴家鲁宾斯坦的事迹作为例子。鲁宾斯坦在80岁高龄时仍然保持相当高的钢琴演奏水平。有人向他请教其中的奥秘,鲁宾斯坦的回答恰好为SOC提供佐证。他指出,第一,自己平时只弹少数几个曲目(选择);第二,他经常反复练习这几个曲目(优化);第三,为了对抗老化带来的机械速度的下降,他采取了一种调适措施,即在快节奏的段落到来之前特意将弹奏速度放慢,这样使得随后的快节奏段落弹起来更为容易(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