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的早期研究者Ainsworth采用陌生情境技术把依恋划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矛盾型。后期Main和Solomon的研究发现,陌生情境中有些婴儿的行为很难归到以上任何一类,他们把这些婴儿描述为“混乱/无法定向型”(disorganized/disoriented)依恋,也称D型依恋。大部分混乱型依恋的儿童在17岁时会发展成高水平的神经病理,以及各种临床障碍。
定义也称作混乱型依恋,这种类型儿童表现为与监护人分离或重聚时情绪、行为表现混乱,不适宜。这种儿童依恋行为表现为一定的情绪、行为上的反常,不规律化,难以监控和预测,其内心实质上是由于儿童对依赖对象的情感不确定造成的犹豫和徘徊。
形成的原因Bowlby的生物基础假设Bowlby认为“物种特有的行为模式的存在表明这一行为是在进化过程中被选择的”,他假定依恋的一个功能是保护儿童,使之免受伤害。依恋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生物根源,人们在面对现实可能的威胁和危险时会产生对看护者的亲近以获得安全感,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方式。混乱型依恋折射出婴儿在应激情境中的两难处境;父母既是害怕的来源,又是唯一可以寻求保护的对象。在陌生情景中表现出来的这种两难问题是混乱型依恋的线索。
来自看护者的原因依恋行为系统存在于婴儿与主要看护着之间,母亲往往是婴儿最早最重要的依恋对象,因此母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混乱型婴儿的无组织依恋策略与母亲未解决的心理状态有关,这种未解决的状态会通过父母表现出来的惊吓/被惊吓的行为或者分离行为来传递给孩子。研究发现,混乱-回避/抗拒型婴儿的母亲表现出了更高比例的角色混乱(自我参照行为)和消极侵入行为,这些母亲对他们的婴儿表现出了一种混合着拒绝和亲近寻求的矛盾行为,这一组的母亲被称为“敌意-自我参照依恋”。因此她们对自己的婴儿表现出更多对接触的抗拒,她们经常犹豫地远离或者忽视自己孩子发出的亲近寻求,这类母亲被称为“无助-害怕型母亲”。当然,母亲的心理问题如创伤、缺失、抑郁、精神病史等都会对孩子的依恋产生影响。
家庭环境因素研究表明:婴儿期混乱型依恋的发生率13%-82%取决于家庭危险因素,如单亲家庭、暴力家庭、青少年父母、父母婚姻不和谐、儿童受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