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喜悦假设: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解释,认为帮助行为对受助者产生积极影响。帮助者预期体验这种积极情感而引发亲社会行为。
移情喜悦假设如果能够给他人产生积极影响,我们自己也会感到很舒服。从字面上来说,给予要比索取好。这样,助人行为可以以移情喜悦为基础进行解释。这种视角来看,一个帮助者之所以会对受害者的需要作出反应,是因为他或她想成就某件事,从而让自己感觉良好。
这个理论隐含的意思是,对于提供帮助的人来说,知道他或她的行为将会对受害者造成积极影响,是非常关键的。
但是,如果助人行为是完全基于移情引发的,关于其影响的反馈可能与之并不相关。Smith, Keating和Stot-land(1989)的实验研究,要求研究被试观看一段录像,在这段录像里,一个女学生说她因为感到孤独和悲伤而可能退学。在看完录像后,要求被试给这位女学生提供一些建议。有些被试被告知说,他们将会收到有关他们提供建议的效果反馈,其他被试则被告知说,他们不会知道这位女学生决定如何去做。这位女学生被描绘成与被试很相似(高移情)或者不相似(低移情)。在这些条件下,只有移情并不足以引发亲社会反应,只有在加入对某人影响的反馈信息后才会产生。
在移情喜悦假设中,情感状态是一个关键的元素。也就是说,亲社会行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这种行为会增加积极情感,这个理论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的基础上:人们之所以做出亲社会行为,是因为它可以使自己感觉良好或者消除不良情绪。引发亲社会反应的情感有时被贴上帮助者高度的标签---------一种镇静、自我价值和温暖感( Luks,1988)。根据不同的环境,这个模型能对人们如何反应作出精确的预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