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而否定自己对失败负有责任。我们经常将我们在考试中得到的好成绩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技巧或智力,而将不及格归因于考试太难、我们准备的东西恰好没考、运气不好,或老师讲的比较糟糕。我们若取得比赛的胜利,那时因为我们这项运动上有特长、有天赋;若输掉比赛,则是运气差或环境中其他客观的东西在作怪。这种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定自己对失败负有责任的倾向性称为自我服务偏差。
定义将肯定的结果归于内部原因而将否定的结果归于外部原因的倾向称为自我服务偏见,它发生的范围广泛,效应也很强烈。1
原因大部分可分为两类:认知的和动机的解释。
认知的模型认为,自我服务偏见起源于我们加工社会信息模式的某些倾向,认知模式特别指出,因为我们期望成功,所以将肯定的结果归因于内部原因,而将否定的结果归因子外部原因。
相反,动机模式的解释认为自我服务偏见来源于我们保护和提高自尊的需要,或在他人面前表现好形象的愿望。认知和动机这两种因素都有可能在这种归因错误中起作用。
不管自我服务偏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可能是许多人际冲突的原因。它经常使合作中的人感觉是自己而不是他的合作者作出了主要的贡献。
自我服务偏差中的归因倾向心理学家韦纳经过研究认为,自我服务偏差是由个体在长期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所决定。而归因倾向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内因与外因个体进行归因时首先注意的是内因与外因。内归因指把行为原因归结于个体内部的因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外归因是指将行为原因归结于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等。
在内因和外因方面,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
第二, 稳定性与易变性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均有稳定性因素与不稳定性因素。如人的情绪易变,稳定。能力也是在一段时间内较稳定的因素,在外部条件中,工作性质与任务难度相对稳定,而像气候,机遇等就属于不稳定因素。
在这方面,如果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将会产生绝望的感觉;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生气。
第三, 可控性个体能否控制其行为称为可控性。个体通过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结果,表明其可控性。像工作难度,智力等属于不可控因素。
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积极地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不会产生多大的动力。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会绝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时是最大的问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文化差异自我服务偏见的强度随文化不同而有差异。尤其,它在那些强调团体成功和团体和谐的文化中,如亚洲的国家,比强调个人成就、对胜利自鸣得意的西方文化中表现得较弱。
例子宋朝有个丞相叫张商英,他有个爱好就是书法,他特别喜欢写草书,闲来无事,他便提笔龙飞凤舞一阵,甚是得意。其实,这张丞相的书法很不到家,字写得不合体统,他还孤芳自赏。当时,许多人都讥笑他,而他却不以为然,依然是我行我素,按他的老习惯写字。
一天饭后,张丞相小憩片刻,突然来了诗兴,偶得佳句,便当即叫小童磨墨铺纸,张丞相提起笔来,一阵疾书,满纸是一片龙飞蛇走,让人着实难以辨认。张丞相写玩后,摇头晃脑得得意了好一阵,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叫来他的侄子,让侄子把这些诗句抄录下来。
丞相的侄子拿过纸笔,准备用小楷将诗句录下,可是他好半天才能辨认出一个字,有些地方实在是怎么也看不懂,不知从哪里断开才对。他没办法,只好停下笔来,捧着草稿去问张丞相。
张丞相拿着自己的大作,仔细看了很久,也辨认不清。自己写的字自己都不认识了,他心里颇有些下不了台,便责骂侄子说:"你为什么不早些来问呢?我也忘记写得是什么了!"
张商英的智商应该不低,否则的话也做不到丞相.但是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强词夺理的低级反应,以至于让千百人嘲笑呢?
多数人会把原因归结于"官小口小,官大口大",认为是张商英是仗势欺人。但是实际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在他不过是出现了一种称为自我服务偏差的现象,这种现象或多或少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存在。
所谓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人们有过分强调自己对成功的贡献和尽量缩小自己对失败负有责任,使我们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得失。
启示由上述分析可见,对某些那些习惯于归因于内部,稳定和可控性的人来说,个人的生活中的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对学习和工作有更多的目标,喜欢在困难面前挑战,在挫折面前更能坚持。他们倾向于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因此表现出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和工作的热情,并取得成就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