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情绪表达规则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情绪表达规则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指导特定社会情境下表现社会期望情绪的一套规则,并概括了情绪表达规则调节外部情绪表现的四种基本方式: A)减弱真实情感的表现;B)夸大情绪表现;C)表现看似自然或中性的表情;D)表现完全不同于真实情绪的表情。

情绪表达规则的概念埃克曼等人认为,情绪表达规则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指导特定社会情境下表现社会期望情绪的一套规则,并概括了情绪表达规则调节外部情绪表现的四种基本方式: A)减弱真实情感的表现;B)夸大情绪表现;C)表现看似自然或中性的表情;D)表现完全不同于真实情绪的表情。该定义侧重内部情绪体验与外部情绪表现的不一致,重视情绪表现的行为水平。他们认为非言语行为规则是由刺激事件和随后活动的联结经不断强化而形成的,这种联结一旦稳固下来,便嵌入个体的神经系统中,并遗传给后代,同时又认为非言语行为规则具有文化差异。

总之,情绪表达规则规定个体在什么情境下,对什么人、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情绪,而不管个体内心真正的情绪状态如何。它是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相对于个体而言,是客观存在于外界的社会性规则。1

情绪表达规则的功能萨莉(C.Saarni)根据情绪表达规则的功能将其划分为两个方面:

①利用外部情绪表现与他人沟通的方式。

②利用头脑中情绪表达规则知识调节自身情绪体验的方式。

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论机能主义的观点在情绪研究中,机能主义情绪理论占据着主导地位,该理论重视情绪适应环境的作用,强调情绪的目的性和有用性,而情绪表达规则在指导和管理个体情绪表现、把人际交往的目标和意图传递给他人的过程中,调整着个体与环境的关系机能主义情绪理论从情绪的功能性出发,把个体出现情绪问题解释为个体对情绪的调节和控制不力,导致情绪的适应功能受阻,从而出现情绪失调或情绪紊乱。该理论隐含了一个假设,即情绪是人类内在固有的,不学而得的,后天的任务就是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并使之符合个体预期、社会目标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建构主义的观点建构主义情绪理论是在批判和吸收机能主义情绪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理论认为,儿童对所在社会文化下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是基于同化和顺应过程逐渐建构起来的。它重视情绪及其表达规则的内容和结构,强调儿童的主动建构在情绪发展中的地位,并且对儿童出现情绪问题的原因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研究者认为,情绪问题是儿童用早期的情绪认知结构同化了后来的生活或社会情境,从而导致对情绪及其表达规则没有获得与年龄相适宜的建构水平。

情绪表达规则的影响因素情绪表达规则发展的年龄和性别因素情绪表达规则的发展有年龄和性别差异,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个体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水平。萨莉(1984)用自然实验法研究发现,11岁儿童比7-9岁儿童调节外部情绪表现的能力更强,认知水平更高,而且,小学阶段的儿童在面对成人生气的情境下,更多地应用情绪表达规则。女孩比男 孩更擅长调节情绪表现,这种差异在他们年龄较小时尤其明显。

个体调节外部情绪表现的能力。对个体调节外部情绪表现形式而言,尽管人们不能准确地知道,儿童什么时候第一次认识到或应用了情绪表达规则,但个体使用情绪表达规则的发展趋势,是从幼儿无意识的调节外部情绪表现,到年龄较大时有目的调节外部情绪表现。

情绪表达规则与家庭环境因素家庭主导的情绪气氛是儿童情绪及其表达规则发展的主要外部环境,它对儿童情绪及其表达规则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对儿童日常情绪倾向的影响。家庭中积极的情绪环境有助于儿童获得更多的情绪知识,表现更多的积极情绪;反之,消极的情绪环境则与儿童较少的情绪知识和较少积极情绪相关。

第二,对儿童情绪调控能力的影响。家庭积极情绪环境使儿童保持积极情绪表现的时间更长。

第三,对儿童应用情绪表达规则实现的社会目标影响不同。有研究指出,积极的家庭情绪表现环境,与儿童使用情绪表达规则的亲社会目标呈正相关;而消极或生气占主导的家庭情绪环境,与儿童使用情绪表达规则的自我保护目标呈正相关。第四,对儿童情绪健康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母亲有情绪问题(焦虑、抑郁)的孩子,在以后的社会学习任务中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情绪和更少的积极情绪,而且儿童在情绪调节和控制方面表现出更多的不足,长期下去,有可能把孩子置于情绪失调或情绪紊乱的危险中。

情绪表达规则与社会能力因素个体情绪表达规则的发展是社会适应的基础。因此,它与社会能力之间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可以形象地把这种发展描述为一把“双刃剑”,它不但可以建立、保持个体与外部环境(人际关系)或者是个体与自身内部(心理健康)的和谐关系,同时也可能瓦解、破坏这种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对情绪情境的认知和评价。从使用情绪表达规则所实现的社会目标来说,较多的情绪表达规则知识有助于亲社会行为目标的产生,而且,拥有较多情绪表达规则知识的个体,同伴和老师也认为他们的社会能力更强因为他们更多地考虑他人的情绪,对情绪情境的评价更积极;从另一方面看,他们的认知一情绪体验一情绪表现又是较一致的。

其次,解决情绪冲突情境的策略。在消极情绪情境或冲突情境下,情绪应对策略与其社会能力水平相关,个体报告出解决情绪冲突情境的应对策略越有效,其社会能力越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