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解释,我们的助人行为是因为我们天生就是这样的,人类的助人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都是由遗传先天决定的。
基因决定论模型基因决定论模型,该模型认为我们的助人行为是由被进化的遗传特性所决定的,因为他们会增强基因传递至下—代的可能性。
一些理论家猜测,我们帮助他人是因为助人行为能促进我们物种的进化和我们遗传基因的延续。研究表明基因“自私地”要求被传递来促进物种生存。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基因创造了个体有机体中的无私行为。这种想法并只是强调遗传是我们多样的助人动机的来源。这个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是,基因为了其自身的传播和繁衍而影响人类的行为。1
Archer(1991)阐述了社会生物理论是如何建立在自然选择概念的基础上的。就像人的身体特征一样,许多行为特征也被认为是建立在基因的基础上。在每一种情况下,特征通过进化“选择”出来,这种进化完全是基于能否促进基因繁衍。个体的唯一“目标”就是无意识地确保他或她的基因能够传递到下一代。任何能够促进这一目标的身体和行为特征都更有可能在下一代身上表现出来,而那些妨碍基因传递或者与之无关的特征则会被弱化。
这个理论也包含了亲缘选择的概念,它指的是人们帮助亲属的倾向,人们甚至愿意为亲属作出很大牺牲。这种行为支持了和他们在基因上密切关联的亲属们的成功繁殖。
亲社会行为部分依赖于受害者与旁观者之间的相似性。对不同物种的研究发现,在两个不同的生物体之间基因相似性越大,它们在遭遇困境时彼此帮助的可能性也越大。进化理论家假设亲社会行为来源于“自私基因”。也就是说,个体 A与个体 B越相似,他们的基因也就越相似。如果是这样的话,当 A帮助B时,A的部分基因仍有可能在下一代身上表现出来,即使A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死亡。一般而言,每个有机体的基因“适切性”要求这个有机体能够活得足够长,以便于繁殖或者强化另一个与自己相似的个体的繁殖几率。
总之,遗传决定论模型认为,亲社会行为受自然选择影响。亲社会行为增加了基因传递到下一代的概率。结果,这些行为变成了我们生理遗传的一部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