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理论主张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的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活动理论提出的基本观点为大多数老年社会工作者所肯定。
定义活跃理论认为,老年人越是活跃,他们的年老化过程就越好,它把老年人的活跃程度与其幸福感联系在一起。由于活跃程度往往是与社会角色拴在一起的,所以由于退休、丧偶、远离孩子或体弱多病而导致的社会角色的损失越多,老年人的满意度就会越少。年老化过程好的人,会在年龄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持忙碌,并寻找已经丧失的角色的替代者。丧失主要角色认同的人,其幸福感及心理健康都很容易下滑。1
评价不过,活跃理论被认为是一种盲目乐观的理论。早期的研究表明,活跃度与满意度相联系,可是一些脱离社会参与的人适应状况照样也不错。这表明活跃或脱离可能适用于不同的人。而且,健康的老人的的确确会减少与社会的联系,活跃度本身与幸福感或生活满意度没有太大关系。
在老年社会工作者看来,社会不仅在态度上应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应努力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条件。现实的情况是,许多老年人想有所作为而苦于没有机会;一些老年人因退出社会主流生活而导致老年抑郁症;有些老年人因枯坐家中无人交谈而提前脑退化进程。现代医学证明,勤于用脑的人比懒于用脑的人,脑力活动退化的速度要缓慢得多,较少说话的老人比常有陪伴的老人更多患老年痴呆症。因此,让老年人保持较高的活动,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对防止老年人大脑退化具有无庸置疑的作用。随着核心家庭和双职工家庭的增多,快速的生活节奏和竞争压力使子女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老人,所以,鼓励老人自我调适、积极投身社会生活而不是独处一隅,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仅以活动水平的高低来判断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事实上,老年人的经济收入、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是构成老年人是否有一个幸福晚年的重要因素。我们也不能忽视如下事实:有些老年人活动不积极却也很快活,他们闲赋家中养花喂鸟以娱悦性情、读书写字达观内心。即老年人因性格差异会有截然不同的晚年生活,我们不应该用同一种模式去要求所有的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