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差异是指人们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智力或认知、人格等方面的差异。差异心理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民族、种族、年龄、性别、阶级、阶层、个体间的心理差异均为其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差异心理主要是心理差异,即个性差异。学生心理差异分析在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含义心理差异是指人们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智力或认知、人格等方面的差异。差异心理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民族、种族、年龄、性别、阶级、阶层、个体间的心理差异均为其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差异心理主要是心理差异,即个性差异。1
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心理特点,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例如,年龄相同的学生,有的聪明,有的则比较迟钝;有的善于记忆,有的则善于思考;有的性情开朗,有的心胸狭隘;有的情感较丰富、细腻,有的情感较冷淡、麻木;有的比较坚强,有的比较脆弱。所有这些都是个性差别。一个人的个性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受到具体的教育和其他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学生心理差异的教育意义在教育实践中分析和了解学生的个别心理差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材施教就是以学生的个别心理差异为基础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我国古代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提倡因材施教。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之下,不可以语上也。”意即对于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在教学上应有不同的要求。孔子也很重视根据学生的性格进行教育,如著名的“闻斯行诸”(听到了正确的意见就该去做吗?)问题,冉有求问这个问题时,孔子回答“行之”,子路问时,孔子却回答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在场的公西华问孔子为什么同一问题却有两种回答,孔子解释说:子路好勇过人,遇事莽撞,所以应当给他泼点冷水;冉有胆小退缩,所以鼓励他马上行动。1
因材施教的根本目的是促使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具有良好个性的社会成员。研究学生的心理差异可以为因材施教提供心理学依据。在学校教育中,智育方面的因材施教主要以学生的智力差异为依据;而德育方面的因材施教主要以学生的人格差异为依据。因此,智力差异和人格差异历来是个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核心,研究得越清楚、越深入,因材施教越有坚实的心理学基础,因材施教的方法和技术才越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