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通常要求学生在某种特定的真实或模拟情境中,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完成某项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以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或者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
含义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通常要求学生在某种特定的真实或模拟情境中,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完成某项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以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或者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它强调创设真实情境,即便是模拟情境,也必须能激发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相似的反应,以考察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有人也将它称为真实性评价(authentic assessment)。
优点表现性评价克服了传统标准化选择题测验仅能测试低水平知识和孤立技能的弊端,能测量出学生在真实世界中的复杂成就和情意表现,替代传统标准化测验成为影响和推动教学实践的重要评价方式1。因此,也有人将 其 称 为 替 代 性 评 价(alternative assessment)。
起源表现性评价兴起于20世纪80—90年代,但实际上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40年代,也就是教育评价发展史中的“泰勒时期”。在这一时期,泰勒第一次提出现代的教育评价概念,将教育评价定义为考察重要目标达成程度的手段,并将其视为教学方案的一部分。他先运用评价概念协助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教师改进课程测验,不仅采用传统选择题测验考察学生对知识信息和定义的记忆,而且基于教学目标、结合生活情境编制包括非纸笔形式在内的多样化测验题目,考察学生的理解、推理、解释和应用等复杂能力,在生物、化学、哲学、数学、会计和历史等多个课程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
基于这些经验,他撰写《编制成就测验的一般技术》一文,对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提出建议,指出测验编制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1)确定教育方案的目标;(2)根据行为和内容对每个目标清楚地加以定义;(3)确定应用目标的情境;(4)设计给出应用目标情境的途径;(5)设计取得记录的方式;(6)决定评价方式;(7)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方法。在这七个步骤中,第三步和第四步都在强调测验情境的创设。
在“八年研究”(1933—1940年)期间,泰勒进一步发展了这套基于情境的测验编制技术,开发出行为目标评价模式,评价者要设计情境和方法激发学生的行为,然后将学生表现与既定目标作对比,以评价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度。不难发现,泰勒时期的测验和评价已经开始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情意和能力,表现性评价的思想已初见端倪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