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心理学是由郭念锋引入的理论,从人性出发来把握人的心理规律。去正确地阐明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结构、心理动力、个性及其发展、心理病理变化以及心理诊断、咨询和矫治等问题。
发展历程郭念锋于1986年,将“人类的本质”问题引入“临床心理学”,并使用这类概念你解析心理现象;1995年将“人的本质”定义“人性”,从而提出一种心理学理论,即“人性心理学”理论;1999年,为中科院心理所函授大学撰写一本讲义,名为《人性主义临床心理学引论》
郭念锋经自1986年至1999年的审慎思考,结合临床案例的对比分析,再对各种心理学理论重新学习,最后认定,只有从“人的本质属性”,即“人性”出发,才能摆脱当今临床心理学“各执真理一面”的局限,去正确地阐明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结构、心理动力、个性及其发展、心理病理变化以及心理诊断、咨询和矫治等问题。1
基本观点人性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质的规定性。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的三种基本属性的辩证统一体:
(1)、被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制约的生物属性。它体现为,人作为生物体与外界进行物
质交换(新陈代谢)的过程;
(2)、以生物属性为前提、社会属性为内容的精神属性。它体现为,为生存发展而对外
界环境进行的探究反射,是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
(3)、以生物属性为基础、以精神属性为表现形式的社会属性。它是个体对群体的依附
本能,体现为个体与群体问的利益交换(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人性心理学是从人性出发,在三种基本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人性心理学,不再把心理现象单纯地定义为“脑的功能和客观现实的反映”,而是明确地提出,心理现象是人性的表达,是人的三种本质属性的具体表现形式。
是以人性中的精神属性为中心,进而说明心理、脑和社会这三者的关系,依据他们之间的具体关系,讨论心理自身的性质、特点以及变化的规律。
心理动力人性心理学认为,心理发展变化的动力,不是来自任何神秘之处,仅仅是与生俱来的人性的内在需要,这种内在需要源于人的三种本能:
(1)个体保存、种族延续的本能;
(2)为认识世界,向自然界索取生活必需资料和适应环境的探究本能;
(3)为生存而组成人类社会的依存本能。
个性心理人性心理学认为,“一般人性”是抽象的概念。具体的、镇海寺存在的人性。是在具体人群或具体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作为抽象的概念,人性是统一;作为具体表现,人性是千差万别的。作为人性具体表达的心理现象,当然也是千差万别的。心理差异有两大类型:(1)彼此有差异的群体心理;(2)彼此有差异的个体心理。通常所谓的个性心理,就是指彼此有差异的 冲突的个体心理,或称为个体的心理差异。
个性心理总是遵循生物学规律,因袭着不同的社会文化传统,在人类不同的认知水平制约下逐渐形成的。理想的个性心理,只能在理想的、无矛盾冲突的条件下生成。但是这种条件是不存在,所以理想的个性只能是抽象概念,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现实的个性心理永远是矛盾的,只要矛盾不被激化,处在相对稳定状态,就可以说是健康的心理。
情绪与健康人有三种发自内心的需求,需求获得满足,产生正向的、有利于健康的情绪,否则产生负向、不利于健康的情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