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埃利科宁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20世纪60年代由前苏联心理学家Д.Б.埃利科宁提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动机、需要、人际关系、道德、智力及操作技能方面在不同发展阶段相互更替地占有主要位置。

起源20世纪60年代由前苏联心理学家Д.Б.埃利科宁提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动机、需要、人际关系、道德、智力及操作技能方面在不同发展阶段相互更替地占有主要位置。1

研究内容埃利科宁将儿童道德发展过程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①直接—情绪交往性交往阶段(0~1岁)。儿童产生与周围人交往的需要,富有情绪地对待成人;②对象——操作活动阶段(1~3岁)。儿童模仿成人使用物品的方式,在与成人合作中学习语言和直观——动作思维;③游戏活动阶段(3~7岁)。儿童在游戏中掌握符号机能,发展想象力,理解人的行为,包括道德行为的一般意义,区别人与人之间的支配与从属关系;④学习活动阶段(7~11岁)。在学习中形成对现实世界和道德现象的理论态度,认识到道德规则的涵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计划和反省;⑤通过社会公益活动进行交往阶段(11~15岁)。少年在社会宣传、文娱体育活动、公益劳动等社会公益活动中,根据不同任务和要求展开交往,从而认识自己和别人的特征和品质,形成自觉遵守道德规则的能力;⑥学习——职业活动阶段(15~17岁)。学生形成一定的职业兴趣,形成相应的研究技能、制定生活计划的能力和道德理想,开始具有较高水平的自我意识能力。

在上述各阶段中,儿童道德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主要是从以下三种需要和能力中产生的:劳动(包括学习劳动)的需要和能力;在高标准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基础上进行集体交往的需要和能力;深思熟虑地解决生活问题的需要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