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条件即体现着一定价值观的条件。
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发生异化的原因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她)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他(她)开始慢慢地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当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开始激活,在自我实现这一股动力的驱动下,儿童在环境中进行各种尝试活动并产生出大量的经验。通过机体自动的估价过程,有些经验会使他感到满足、愉快,有些即相反,满足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寻求保持、再现,不满足、不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尽力迥避。在孩子寻求积极的经验中,有一种是受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体验,还有一种是受到他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不幸的是儿童这种受关怀尊重需要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和尊重,所以说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儿童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渐渐地儿童被迫放弃按自身机体估价过程去评价经验,变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的价值规范去评价经验,这样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异化,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就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
促使人们积极成长的方法罗杰斯创立的患者中心疗法认为,对于心理失调的咨询,主要是以求助者为中心,创造一个帮助求助者了解其自身的良好咨询氛围,激发个体中蕴藏着的实现的倾向的强大的推动力,促使人们积极成长,引导、调整、控制自己。
为了转变防御过程,也就是为了让通常的威胁性的经验在意识中正确地符号化,并且同化进入自我结构之中,就必须减少价值条件,增加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其他重要人物传递的非条件积极关注是满足上述条件的途径之一。为了让求助者能够接受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就必须让求助者处于设身处地的理解的情境之中。一旦求助者知觉到了这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价值条件就开始减弱、消失,他自己的无条件自尊发展了。求助者感受到受威胁的程度也降低了。防御过程被转变了,从前的威胁性经验被正确地符号化,并结合到自我概念之中。这时候,个体在心理上就更加协调一致,有机体评价过程成为调整行为的基础,个体就更接近于机能完善的人。
为此,罗杰斯指出,咨询师本身的某些态度是求助者积极改变自己的必要条件。这可以理解为求助者中心疗法的主要技术,但罗杰斯不愿意承认咨询过程中技术的重要性。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和谐与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通情式理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