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客体永久性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ce)是皮亚杰使用的术语。它是指儿童理解了物体是作为独立实体而存在的,即使个体不能知觉到物体的存在,它们仍然是存在的。1

起源根据皮亚杰的说法,婴儿最初完全是以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来看这个世界:他们生活在此时此地,对于他们能够直接知觉到的范围之外的任何东西,他们没有任何的意识。给他们一个可爱的玩具,他们会伸手去够它。但当大人在他们抓住玩具前用一块布盖住玩具的时候,他们就会停止抓取,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别处,似乎玩具不再存在一样。只有到出生9个月之后,婴儿才会继续他们的寻找——在皮亚杰看来,这种寻找意味着婴儿在无法感知到玩具时,玩具仍在他们的头脑中。这就是获得客体永久性的开始。但是这种观点仍有局限,如果在藏玩具和允许婴儿伸手之间加入一段时间间隔,结果就会有所不同。皮亚杰认为,只有到了大约18个月时,婴儿才能以基本成熟的形式对消失的玩具进行心理表征。1

发展皮亚杰对于客体永久性何时出现的观点是完全建立在一种实验任务之上的,那就是“藏找”任务。在皮亚杰之后,很多研究采用了其他类型的实验任务。这些任务对婴儿的要求较少,并且所要求的能力与婴儿的能力相符。研究结果发现,客体永久性出现的时间要比皮亚杰认为的早很多。

巴亚热昂的研究十分清晰地证明了这一点(Baillargeon,1987;Baillargeon&DeVos,1991)。在研究中,巴亚热昂设计了一种实验范式,向婴儿呈现了一些违反了客体永久性规则的事件,并观察婴儿对这些不可能事件的反应。结果发现,三个半月的婴儿就对违背客体永久性规则的事件表现出了“惊讶”的表情,这说明婴儿知道被藏的物体依然存在。这样,通过简单的注视行为而不是相对复杂的运动行为,我们就可以评价婴儿的能力。这种实验任务的结果证明,非常年幼的婴儿就拥有关于物体性质的很多知识,包括它们在时间上的连续性。斯派尔克(1991)也在研究中得到了相似的结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