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性危机也称同一性混乱。是E·埃里克森在其人格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同一性危机出现在个体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第五阶段(12~18岁)。指青年在寻求自我同一性过程中出现的同一性失败的现象。对自我缺乏清晰的同一感,不清楚或回避考虑个人品质、努力目标、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价值观等课题,甚至无法“发现自己”。
概述同一性危机也称同一性混乱。是E·埃里克森在其人格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同一性危机出现在个体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第五阶段(12~18岁)。指青年在寻求自我同一性过程中出现的同一性失败的现象。对自我缺乏清晰的同一感,不清楚或回避考虑个人品质、努力目标、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价值观等课题,甚至无法“发现自己”。危机有时可能持续很长时间。这类青年的自我评价偏低,道德推理不够成熟,难以承担自己的生活责任,人际关系常常是表面的、分散的。他们不满父母的生活方式,但要改变又感到困难。有的人可能永远无法达到自我同一;但有人可能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同一性混乱之后实现了同一感,这比起没有经过混乱时期就形成同一性的青年,可能显得更加主动,思维更富有创造性,有较确定的性别同一,较积极的自我概念,较成熟的道德推理,即可能达到一种更高级的、创造性的个人整合。1
相关研究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在完成这一课题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种种危机和失败。对于同一性形成中的危机和失败,心理学家都曾有过不同的论述。1
艾里克森艾里克森指出自我同一性的两个极端情形
极端情形之一是“自我同一性过剩(too much of ego identity)”,艾里克森称之为“狂热主义“,各种狂热现象(fanaticism)”。它是指一个人过分地卷入特定团体或某种亚文化中的特定角色中而绝对地排他,坚信他的方式是唯一的方式。这些人将一些人召集于自己的周围,将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方式强加于人而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这种“过于自我”状态,容易导致自我中心、个人崇拜、狂热主义等不良社会态度。青少年的理想主义和他们的绝对倾向(非黑即白)是普遍存在的。但如何防止这种绝对主义倾向是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建立过程中应解决的问题之一。
另一种情形是同一性缺乏(lack of identity),艾里克森称之为“拒偿(repudiation)”。指一个人拒绝自己在成人社会中应担任的角色,甚至否定自己的同一性需要。一些青少年将自己熔于某一群体中,尤其是那些可提供“同一性细节”的群体,如:崇教崇拜组织、黩武暴力组织、复仇组织、吸毒组织等,将自己从主流社会的规范中分离出来。他们容易卷入和采取某种破坏性的行为,如暴力、吸毒、攻击。他们有自己热衷"fantasies"的事情,但这些事情是反社会主流文化的。
马西亚马西亚的研究拓展了艾里克森关于自我同一性的定义。根据他的同一性地位(identity status)研究,青少年在寻求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种类型的失败:早期完成(Foreclosure)和同一性扩散(Identity Diffusion)。同一性早期完成状态的青少年,他们没有对有关自我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过自己的思考,他们自我投入的目标、价值、信仰反应了父母或其他权威人物的希望,所以,又被称为“权威接纳状态”。这是同一性形成过程中的一种中断,是过早地将一个人的自我意向固定化,从而阻碍自我确定的其他发展的可能性。
了解同一性早期完成的青少年的特点,有助于及早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那些处于同一性早期完成状态的青少年,可能具有以下特点:他们极力寻求他人的认可,可能十分尊重权威,他们的自我评价还建立在他人所承认的基础上;与其他青少年相比,他们较易附合他人而缺少自主;他们对传统的价值观感兴趣,很少会自己思考,不会沉思;他们较少焦虑,但比较刻板和肤浅;在同性和异性中都缺少亲密的关系;他们的智商与其他人差不多,但在遇到紧张的认知和任务时,就难以做出灵活的和合适的反应;他们喜欢有组织、有秩序地生活;他们倾向于与父母保持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父子之间),并采纳父母的价值观(如在高考志愿的选择、职业的选择、异性朋友的选择方面)。
小此木启吾同一性扩散,即经历了一段颇长时期仍未形成一种强烈的、清晰的同一感。同一性扩散的青少年常常无法发现自我,一直使自己处于一种散漫的无所依附的状态之中。他们的不良表现主要有:可能选择与他的家庭、国家完全分离的态度,并且表现出一种长久的病态的同一性;永远也无法做到一贯忠诚,无法兑现他的承诺、承担他的义务;对自我的评价较低,自尊心较低;难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是冲动的,思维缺乏条理,他们与他人的关系常常是表面的、凌乱的;他们虽然对自己父母的生活方式不满,但他们没有能力按自己的方式有序地生活等等。生活可能就会比较混乱,他们会“经常处于犹豫之中,生活缺乏目标与方向,常常迷茫彷徨。”他们无法发现自我,一直使自己处于一种散漫的、无所依附的状态之中。这是一种病态的人格,角色混乱。
日本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小此木启吾认为同一性扩散主要表现为以下6点:
A同一性意识的过剩:片刻不停地考虑自己“是什么人?”、“该怎么做”等,本人完全被其束缚,从而失去自我。
B回避选择的麻痹状态:有自我的全能的感觉或无限幻想,从而无法确定或限定自我是什么,使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选择和决断也成为不可能的了。他只能不断地回避选择和决断,陷入一种麻痹状态。
C与他人的距离失调:无法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或拒绝与他人交往,或被他人所孤立,或丧失自我而被他人所侵吞。
D时间前景的扩散:是时间意识障碍的一种,不相信机遇的到来,也不期待对将来的展望,限于一种无力的状态。
E勤奋感的扩散:勤奋的感觉崩溃,无法集中于工作和学习,或发疯似地埋头于单一的工作。
F否定同一性的选择:参加非社会所承认的集团,接受被社会所否定、排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
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青年期的结束语成年期的开始。从这时起,生活的任务就是引导他按照自我方向度过人生的其余阶段。同一性完成了,也就实现人格独立了。真正的独立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独立、世界观的独立吧。居里夫人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如果一个人没有独立的价值观,那注定是“不会让别人去说”的,总会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真正自立了,便不会如此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