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问题解决训练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问题解决训练是一种行为矫正技术,这里所说的“问题”,是指使人不能马上作出合理而有效的反应的那种情境。所以,问题解决训练就是要求人对原来的问题情境能做出合理有效的认知行为反应。

一般步骤采用此方法训练,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问题定向此阶段的目的是,努力使人具有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态度。

问题定义要求人对自己所面临的问题给予明确地表述,为此训练者要指导人:

(1)收集与问题有关的各种有用的信息;

(2)把事实与观念加以区分;

(3)对问题加以分析;

(4)确定治疗目标。

产生解决途径明确问题之后,训练者与人讨论并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此阶段,训练者应特别注意:a)延迟判断;b)以数量求得质量。

作出抉择采用类似“大脑风暴法”产生了大量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之后,训练者和人一一比较各种方法可能出现的结果,并从中选择出一个最佳的方法来。

具体实施这包括实施、观察和评价三个环节。若满意则进行自我奖赏,若不满意,则回过头来检查前面几个步骤,进行进一步的矫正。

在上述各阶段,问题定向阶段要解决的是人的动机问题,而其他阶段则为人解决问题指出了必须遵循的思路。其实,我们发现,这种方法是人创造力训练的迁移。只不过在创造力训练时,个体面临的问题来源于外部世界,而在此,人所面临的问题是来源于自身的。

具体运用“应激”是引发焦虑的导火索之一。认知一行为治疗家在实践中发现,有些人受情绪困扰,是因为其面临应激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不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或采用了破坏性的解决方法。

例如,甲面临人际冲突时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去解决问题,其情绪体验可想而知。乙在人际冲突时大打出手,则是使用了破坏性的解决方法,这在当时可能缓解了他内心的焦虑,但从长远看,却会使他陷入更大的困境之中。

为此,认知一行为治疗家提出,要想降低应激时的过度反应,就要从帮助人们具备有效的问题解决能力入手。

首倡“问题解决技术”的是德如瑞勒和高尔德福瑞德。从那以后,许多心理治疗家又对此技术进行了扩展和充实。

德氏与高氏的模式(解决应激)

步骤一:准备开始解决问题。

步骤二:定义问题,明确目标。

步骤三:列出各种能想到的解决方案。

步骤四:选择并确定其中的一种方案。

步骤五:实施此方案。

步骤六:检验此方法的有效性。

举例说,甲在与人合作中遇到了问题,他希望解决此问题。现用下表表示运用德氏与高氏问题解决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

1.问题:甲在与人合作中遇到了麻烦,他希望有效解决此问题

2.目标确立:解决人际矛盾,重新与大家友好合作

3.可供选择的方法

(1)直接与对方谈

能把问题谈开并消除误会

有可能再次冲突

(2)找人调节

有缓冲余地,可避免再次冲突并有可能解决矛盾

信息丢失、误传,进一步造成沟通障碍

(3)暂时放一放

冷处理可避免矛盾激化

有可能使矛盾越积越深

(4)强迫对方与自己合作

别人有可能服从以使工作进行下去

会为日后埋下隐患

4.在列出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损失最小、收益最大的方案

5.实施此方案

6.检验此方案的有效性

在决策过程中的应用

在德如瑞勒与高尔德·福瑞德的启发下,卡克胡夫、伊根、廖凤池、钮文英等人对问题解决技术中的每一个步骤加以细分和扩展,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综合他们的贡献与我本人的实践,问题解决技术又可以细分作:

步骤一:激发来访者解决问题的愿望。

西方谚语说:“哪里有愿望,哪里就有道路。”一个有愿望的人总能找到最适合他的道路。因此,激发来访者解决问题的愿望,是使其积极掌握问题处理能力的先决条件。

步骤二:使目标既具吸引力,又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目标有大有小,有长有远,有虚有实,一个人只有制定既符合自己的愿望,又具有现实性的目标,才能为自己的行为带来持久的动力。

比如一个人希望被所有同事喜欢,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在生活中肯定会碰钉子。但他若把目标换作能和大多数同事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就是一个合理的目标了。

要想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还要将其具体分解为一个小目标。就前述个案而言,可以把目标分解为几步,如先能和本办公室的同事友好相处,再和本部门多数同志友好合作。

步骤三:运用“头脑风暴法”想出尽可能多的对策。

“头脑风暴法”又称“集思广益法“,原用于团体决策中,但后来被广泛用于问题解决情境。

“头脑风暴法”实施时的原则是:

(1)尽可能从各种角度去想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对策。

(2)在列对策时不作任何判断或评价,换言之,要能允许任何对策的提出,不论其显得多么幼稚甚或荒谬,也不加评判,这样才有可能鼓励各种想法与观点。

(3)把所有方法的得与弊对应列出,如前所述。

步骤四:选择收益最大而损失最小的决策。

这常常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关键。很多人不乏好点子,但在决策时往往优柔寡断,举棋不定,以至于贻误时机。

为什么会这样?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只想得而不想失,或说他总想找一种无痛苦、不需要代价的解决方法。但生活现实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决策不是得失并存的。你选择得到什么的同时,一定会失去什么。举例说:一个学生选择努力学习,能得到好的成绩,但同时也要付出代价:削减娱乐时间以及被混日子的同学当作讽刺、取笑的对象。而一个学生选择混日子,他能得到更多的休闲娱乐时间,眼前也会因此减少一些压力,但他有可能付出更多大的代价,如因不能上大学、无法深造而增加日后就业和保有工作的难度。

既然任何决策都是得失并存的,既然想作出不付代价的决策是完全不可能的,那么关键就在于怎样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最大的利益。因此,对“你到底想什么”、“你打算为你想要的付出什么”这两个问题不想清楚,你就很难在众多决策中作出选择。

就操作而言,我们可以为已想出的方案列出对应的利弊,然后把与自己最不愿承受的弊端相对应的那条决策划去,然后再去寻找自己最想要的而代价最小的决策。

步骤五:督促来访者积极付诸行动。

为促使来访者坐言起行,知行统一,有必要对已作出的决策再作如下步骤:

(1)把决策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

(2)确定实施每一目标的大致时间表。

(3)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来访者先做练习以掌握实现各小目标的要点。

(4)鼓励来访者到现实中去实践。

仍以前述甲的方案为例,假如他的决策是“直接与人沟通以赢得别人的理解和合作”,那么这一决策可以分解为如下系列目标:

*第一周内:学会倾听,学会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

*第二周内:掌握并熟练运用一般的社交与沟通技术。

*第三周内: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第四周:去与别人进行实际沟通。

问题解决技能训练不仅仅可以有效帮助来访者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帮助其储备一系列可以有效应付问题情境的技能,而且可以帮助来访者培养起一种对选择负责的意识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