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体的结构、形态和功能还未达到成熟和稳定水平时,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异的一种自然属性。教育心理学中所指的可塑性,主要指儿童在成熟过程中,其心理发展易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研究指出,儿童的可塑性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一般认为儿童早期的可塑性最大。如果在这个时期失去了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将会给儿童以后的心理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概况个体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形成某种新的特性和类型的这种特性。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如研究发现,婴儿脑的大小和功能受后天环境和经验的影响和制约,早期经验剥夺会使大脑受到永久性伤害。而5岁以前大脑任何一侧的损伤都不会导致永久性的语言能力的完全丧失,因为替代语言中枢可以由另一半球建立,可以克服语言障碍。而另一方面,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经过各种相应的教育培养,儿童可以成为各种预期的人才。如著名行为主义理论家华生认为:儿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教育可以把儿童塑造成任何类型的人才。他说:“请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这种观点虽然夸大了教育的作用,但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儿童的可塑性。
大脑的可塑性脑可塑是指大脑可以为环境和经验所修饰,具有在外界环境和经验的作用下塑造大脑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分为结构可塑和功能可塑。脑的结构可塑是指大脑内部的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可以由于学习和经验的影响建立新的连接,从而影响个体的行为。它包括突触可塑和神经元可塑。功能的可塑性可以理解为通过学习和训练,大脑某一代表区的功能可以由邻近的脑区代替,也表现为脑损伤患者在经过学习、训练后脑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的恢复。目前脑可塑性的研究一个重要趋势是,将分子、突触及细胞的可塑性与皮层功能映射的可塑性进行整合,研究皮层功能代表区可塑性的变化也是脑可塑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脑的可塑性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脑的某些功能在成人之后仍然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习得。脑损伤患者脑功能的恢复和语言、视知觉能力的习得,都为此提供了实验依据。这些研究为了解大脑发展的本质和开发大脑的潜在能力提供了理论基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