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婴儿有意义的反应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婴儿对外界物体的辨别与理解,同时也能看到外界事物对婴儿的作用与意义。在婴儿心理研究中,经常选用的婴儿自然反应法主要有:视觉追踪法、视崖反应法、回避反应法、抓握反应法。
自然反应法婴幼儿的反应是多种多样的,有先天遗传的,也有后天习得的;有无秩序的,也有有规则的;有自发的,也有应答性的。其中,有些是有意义的,有些是无意义的。从婴儿有意义的反应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婴儿对外界物体的辨别与理解,同时也能看到外界事物对婴儿的作用与意义。在婴儿心理研究中,经常选用的婴儿自然反应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视觉追踪法婴儿对物体的注视和追踪是一种可作为婴儿心理测查指标的有意义自然反应法。例如,在婴儿面前放置一个屏幕,屏幕上左右各开了一个窗口,左边窗口放有一个好看的球,自下向上运动,直至消失;几秒钟后球在右边窗口出现,并自上向下运动。反复几次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即使2~3个月的婴儿在看见球在左边窗口消失后,都会将视线转向右边窗口以期待球的出现。这说明婴儿已具有对物体运动轨迹的知觉能力及运动方向、位置的预测、判断能力。
视崖反应法视崖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吉布森(E.J.Gibson)和沃克(R.D.Walk)于20世纪60年代设计的一种首先用于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这是一个特制的设备,上以无色透明的钢化材料为面,底下两端在不同位置置放红白格相同的棋盘布,一端紧贴着玻璃置放,看起来没有深度,为“浅滩”,另一端则将同样的图案置于低于玻璃1.33米处,造成一个视觉上的“悬崖”,在两端之间有一个过渡地带贴上白胶布,称为“中央板”。实验时,首先将婴儿置于中央板,然后分别在两侧诱使婴儿爬行。比如让婴儿的母亲分别在悬崖一边和浅滩一边招呼他过来,如果婴儿不能认识到不同深度,那么不论母亲在哪一边叫他,他都会爬过来。根据吉布森的研究结果,6~7个月已能爬行的婴儿几乎都敢于自由地爬过“浅滩”,而拒绝爬过“悬崖”。这说明这一年龄段的婴儿已具有深度知觉,并对悬崖深度表示害怕、恐惧。在我国,研究者也用同样的装置对婴儿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在近年的研究中,研究者将视崖装置的测查与生理指标的测量结合起来,使对婴儿深度知觉的测查大为改善,发现婴儿在更小的时候(两个月时)就开始具有深度知觉。实验时他们将两个月的婴儿分别置于深、浅两端,发现当将他们置于不同端时,其心跳频率不一,放在深端时婴儿心跳频率下降。研究者认为这是婴儿出现注意反应的标志,同时也说明两个月的婴儿已能够感知到不同深度,具有最初的深度知觉能力。从情绪发生发展的角度看,恐惧感则是在此基础上才发展起来。吉布森及其他研究者认为视崖反应不仅仅说明了婴儿是否具有深度知觉,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婴儿对物体的特性具有一定的认识,他必然是认识到了紧贴棋盘格的一边是坚硬的,可支持他,而另一侧则不是。
在近年来,研究者还将视崖装置用来研究婴儿与母亲(或其他成人)的社会交往,特别是婴儿与母亲间的情感交流。当将婴儿置于中央板时,分别让母亲(或其他成人)在两侧做出各种不同的表情,如惊恐、害怕、无所谓,或高兴、愉快,看儿童这时的情感反应和动作反应将会怎样。研究发现,这一方式能有效地测查婴儿—母亲间的情感社会性交流,婴儿的情感反应和动作反应与母亲表情的性质相同,即当母亲表现出惊恐、害怕时,阻止大多数婴儿爬过来,尽管他们想到母亲那边去;而母亲表现出高兴、愉快时,则有更多儿童爬过来(比在一般中性表情情况下多得多)。
回避反应法这是利用婴儿对于发生在其目前看来似乎带有威胁性的物体或情境所产生的一种回避性反应的研究方法。例如,身子往后躲闪,头向旁避开,伸手阻挡等等都属于回避反应。在利用这种反应方式时,研究者经常在正对着婴儿的一定距离外,呈现一个物体或其视像,然后使它向婴儿移动,当物体或视像由远而近加速向婴儿运动时,物体或视像越来越大,给人以一种逼近的压迫感,这时婴儿就会伸出双手去抵挡物体,或者睁大眼睛,面部紧张,或者头往后仰以回避物体。近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婴儿研究者在实验室里对这种将头后仰的回避反应进行量化测定,他们在婴儿的头部后置放了一个气球,而该气球与敏感的压力传感器相联,当婴儿的头稍往后仰时,传感器就会自动地把压力的细微变化反映并记录下来,这一措施非常有助于对婴儿物体知觉、认知、情感等的定量分析。
抓握反应法抓握反应是有效测查婴儿知觉,包括物体知觉、运动知觉、时空知觉等,和婴儿对事物理解的自然反应法之一。有人对婴儿进行了这样一个实验:在婴儿三个月左右时,在其目前放一个小球和一个大球,当婴儿还不会用手拿东西的时候,他就能根据球的大小及其与球之间的距离而用不同的姿势去抓;小球用手掌去抓握;大球用两只手去抱。当婴儿4.5~5个月时,研究者在婴儿坐的椅子前面呈现一个运动的物体(30厘米/秒),发现婴儿能把手伸向物体,即将运动的地方而不是他当时看到的物体所在的位置去抓住物体,这表明婴儿不仅知觉到了物体的存在、物体的运动,同时也知道了物体运动的轨迹与时空关系,以指导自己确定抓握的方向与位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