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后现代潮流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后现代潮流:是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思潮,是后现代主义时代精神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反映了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信息社会,从产业商品过渡到消费商品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态。

起源“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是在60年代中叶建筑学中使用的。后来,艺术、文学、社会学领域也经常使用这一概念。70年代,法国的某些哲学家从哲学发展的角度对后现代主义这一历史时期进行了界定。后现代主义思想是对后现代主义时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认识和分析。

弗克特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后现代时期知识的商品化与权力的联结形式。后现代主义思想是对后现代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的社会文化特征和代表某种时代的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思潮,它也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与反思,对科学与文明的审视,对线型二分化认识论的置疑,对人生价值的重新估价。无论是从艺术观、文化历史观还是从哲学思想来看,后现代主义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经济从产业型向消费型过渡时期,人们面对现实与理想、信念与行为的矛盾。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既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又是后现代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直接渊源于社会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发展的继续。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代表了心理学的研究从行为观察、认知研究、精神分析、自我肯定向美学、伦理学、社会学领域的渗透和延伸,超个人主义心理观是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的核心。不难看出,无论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想,还是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都是一些界线不明、颇有争议的描述性概念。1

主要内容1、反对机械论和实证主义 提倡经验论和相对主义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家对大量微观的、控制条件下得到的实验资料感到厌烦。认为把客观性、重验性这些硬科学的实证原理,运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来本身就是荒谬的。有些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家甚至认为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的区分是一种简单的二分法。他们反对决定论,倡导相对论,主张采用自我参照的现实性来代替客观的现实性。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主流心理学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使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主张心理学研究不是旨在探讨客观现实的本身,而是寻求一种达到良好目的的客观性共建,这种共建本身便是一种相互作用和协调的过程。后现代主义心理学还引用新物理学派的观点来否定因果律。它认为世界的秩序并不是完全建立在因果律之上的。由于人们观察的方式往往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观察的结果,因此,提出有必要重新考虑因果决定论的普遍性、客观性和预测性。

2、轻视低级心理的研究,重视高级心理的研究,强调应尽快与伦理学、艺术、社会学接轨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近一个世纪以来,对人的低级心理过程已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这些在动物身上也可以看到的反射、感觉等说明不了人与人之间本质性的差异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他们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思维、创造性、人际关系、共存意识等高级心理,心理学应尽快与伦理学、艺术学、社会学、教育学接轨,使心理学能成为用于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指导人的发展的活生生的科学,与人类日常生活的情景有更为密切的联系。

3、反对还原论、简约论和拟畜性,提倡整体论和从文化历史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理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对一些比较心理学,尤其是动物实验的结果表示怀疑,认为这类简约性、拟畜性的研究结果只是保留一些局部的非固有的合理性,若用来推测人的心理则带有很大的冒险性。他们甚至认为借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运用实证、归纳、推理来探讨心理的普遍规律是徒劳的。他们指责科学心理学割裂了人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为了使心理学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提倡用历史文化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因此,有人便把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界定为“能充分地反映后现代社会历史文化和指导人们适应社会变迁的心理学”。例如,1984年在墨西哥召开的世界心理学会上,大会执行主席原联邦德国心理学家克利克说:“近五十年来心理学基本上是按照伽里略的模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现在到了重新反省的时代”。不难看出,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家对主流心理学基本上是否定的、批评的。那么,他们对心理学的研究到底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呢?

研究重点探讨人性,主要是社会性确切一点说,是指后现代社会中被商品化的人性。在一个完全商品化和信息化社会生活的人,他们的时空观、价值观、历史的深度感将会产生哪些变化?

注重语言研究强调语言的发展本身是一种时代的标志,在人的社会发展、人际交往和思想沟通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认为,一切文化悠久的国家,原都存在着不同层次的语言,如贵族语言、平民语言、书面语言和口语等,但大工业的生产,尤其是彻底的商品化使语言向大众化、程序化的方向发展,不同语种的差异性在缩小,共融性在增加。尤其是计算机语言的出现,使当代语言更具有程序性、逻辑性、外壳特征,但缺乏思想性、深刻性,这是一种语言的贬值。正如福楼拜指出的:“我们自以为在思维,其实在不自觉地模仿和复制别人的思想”。那么,是否有必要和又将如何恢复语言的思想性、深刻性和内在的神圣性呢?这是语言心理学应解决的问题。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不仅强调语言的形式和认知过程,更强调语言的内容和深层次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性发展的影响。

注意心理投射现象的研究尤其是建筑风格、艺术观念在人们心灵深处的投射及影响。以建筑艺术为例,古典的建筑渗透着透视艺术和情景深度,也是一种“中心化”、“轴心化”思想的表露,例如,街中心的高塔、钟楼以及层次分明、曲径通幽的院落。现代化的建筑曾提倡标新立异的风格,而后现代化的建筑,如法国巴黎的外围新城、蓬皮杜艺术中心、大超级市场,追求的只是大众化和使用者的舒适。以绘画艺术为例,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不仅以他立体主义风格而称著于世,而且也深刻地反映了西班牙内战时期法西斯分子对格尔尼卡村居民的大屠杀,这一具有政治意义的作品便是为募捐支援西班牙人抗战而作的。但后现代主义的绘画作品则缺乏这种深刻的、丰富的象征性。有人认为,商品物化的最后阶段是形象的破坏,是形式对内容的反叛,“买椟还珠”再也不是一个笑话,而是一种无意识的接纳。例如,各种同类产品多半是大同小异的,只能用广告的宣传来增加它的区分度。视听的强化和对广告小姐神色的偏爱是人们选择商品的主要依据。如果说,一本简素的小人书《我要读书》尚可把孩子感动得流泪,而五彩缤纷的电视剧却只是满足了儿童感官的新奇,并不一定有震撼童心的作用。这些都是在后现代主义社会人们所感受到的。该如何解释呢?如何矫正呢?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对此想得很多。

提倡超个人主义的研究70年代在西方风行一时的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浪潮的人本主义是主张自我实现的,强调人的潜能、人的尊严和生存价值,但这一理论只被一些努力的成功者所接受和欣赏。实际上,人总是生活在充满着矛盾和相互制约的社会,尤其是发展到资本主义晚期的后现代社会,要真正保持人的尊严,发挥自身的潜能又谈何容易。因此,有些意志薄弱的人便想通过“致幻剂”从“幻游旅行”中来体验这种自我陶醉,这便是吸毒者的主要心理特征。为了防止人们在幻境中去体验“高峰感受”,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减轻人们的心理压力,公然主张“超个人主义”,即把自己淡化,回归到大众与平凡之中,或以宗教性的怡然来消除自我奋斗的“焦虑和恐惧”。因此,可以认为,“超个人主义”是对人本主义的“自我实现”、“自我中心”论的否定之否定。

后现代心理咨询的基本特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质社会建构论认为心理失常是个体的意义系统与主流的或强势的意义系统之间出现矛盾或不协调,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目的在于通过心理治疗专家与来访者的互动和相互作用,以一种的意义建构消除既有矛盾,帮助来访者恢复或达到某种理想的心理协调状态。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焦点社会建构论的特征在于否认任何“事实”和“规律”的客观性,认为能够对人发生影响的只能是经验中的事物,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因此“意义”应该取代以往被认为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并同时成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焦点。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关系个体心理隐退之后,对于个体参与其中的关系网的关注取代了对个体内部心理结构和状态的探索。既然意义来自并取决于某种特定的关系,理解一种意义必须首先理解意义生成于其中的关系,而改变一种意义,也必须改变意义生成于其中的关系,建构新的关系格局。社会建构心理治疗中的医患关系由控制与被控制转变为平等互动,由强加意义转变为共享意义,共建意义心理治疗由原先的失常—治疗模式转变为意义—共建模式。

经典疗法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与治疗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与治疗(solution focused brief counseling,SFBC)是20世纪80年代初沙泽和他的妻子伯格基姆共同创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它放弃了传统的病理—医疗叙事,以社会建构论为哲学和方法论基础,鼓励当事人深思自己的意义建构,审查这种建构方式给自己的生活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通过改变意义建构的方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SFBC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放弃了传统治疗中明确当事人的问题或“病症”,而是搁置问题或病症,不去对问题刨根问底。并不是什么问题都能找得到确切的原因,让当事人反复地谈论他的问题,以及详尽地表达他们对于问题的感受,会让问题进一步客观化,变得越来越“真实”,结果对当事人有害无益。其次,心理治疗师与当事人之间由主客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治疗师是心理学知识方面的专家,而当事人则是自身问题方面的专家,治疗应从当事人的问题出发而不是从心理学理论出发。当事人自己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暂时为某些问题困扰需要帮助。问题的解决需要治疗师与当事人两方面的共同合作,特别是激发当事人自身解决问题的能量,从内而外地解决问题。最后,努力促成各种朝向问题解决的可能改变,而不纠缠于对失常与失调的心理结构、状态的矫正、维修或弥补。通过寻找“例外”的存在,使他关注自己成功的例外,更多地看到问题没有发生时的光明面,通过积累小的改变解决问题。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重视生命的积极面,鼓励当事人着重探索自己的内外资源,协助当事人提取过去的成功经验中的要素与信心,学习以建设性的眼光来重新看待生活的困境、失落或创伤,并且建立具体可行的目标,配合立即可为的行动,催化当事人开启心理的动力,重新创造新的成功经验,走出生命的低谷。

叙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叙事是按照时间的顺序组织发生的事件。叙事心理治疗(narrativetherapy)是咨询者通过倾听他人的故事,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使问题外化,从而引导来访者重构积极故事,以唤起当事人发生改变的内在力量的过程。

它是后现代心理咨询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治疗方法。哲学基础可概括为四句话:现实是由社会建构出来的;现实是经由语言构成的;现实是藉以叙事组成和维持的;没有绝对的真理。叙事心理治疗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首先,创伤使个体生活故事的连续性遭到破坏。人们通过叙事的原则使事件之间产生联系,这种稳定的、连续的“联系”使事件有了意义,而创伤性事件可能使这种连续性遭到破坏,从而破坏了事件原来具有的意义,当事人也因此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和意义,找不到自我的方向,陷入焦虑、痛苦之中。其次,将个体与问题分离。问题是在叙事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叙事治疗帮助当事人将自己看作是独立于问题之外的,是完全可以不被问题困扰的。外化问题是治疗的一个关键步骤,治疗师和当事人共同重新建构一个新的、不受问题困扰的人生故事,这也是叙事疗法区别于其他治疗方法的重要特征。最后,关注问题的背景。叙事治疗关注导致问题产生的更为广阔的生活背景,包括历史、文化背景。这一点是由叙事治疗的中心思想所决定的,即人们会对自己的生活体验赋予一定的意义,正是在此基础上才有了人际关系,才有了生活本身。此外,在后现代心理学思潮的影响下,还有许多疗法吸收了后现代心理学的思想,并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发展了起来,如女权主义疗法、家庭疗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