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神经免疫学 (psychoneuroimmunology,PNI) ,是研究心理、神经、免疫系统之间的联系的学科。198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艾德(Robert Ader)博士所命名。这门学科主要是在研究免疫系统如何和大脑交互作用以影响健康。
定义词根含义:psycho意为“心理”,neuro意为“神经内分泌系统”(包括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immunology意为“免疫系统”。
该学科得出的结论:免疫系统像人脑一样,具有学习能力。
通过对神经递质(化学信使,例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的研究表明:在大脑和免疫系统活动最广泛的神经递质,在调节情绪的神经区域分布也最为密集。由此,可以推断出情绪通过一条直接的物理通道影响免疫系统(艾德的研究伙伴David Felten发现了极为有力的证据证实此项推论成立)。
研究对象心理神经免疫学是在本世界70年代后期被提出来的,LaPerriere等人(1994)认为,心理神经免疫是研究心理、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参数相互关系的学科。Maier Watkins和Fleshner(1994)认为心理免疫学是研究行为、脑和免疫学的学科。Zeller等人(1996)认为,心理神经免疫学,是涉及到研究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双向交流机制的一门学科。Ader(2000)提出,心理神经免疫学是行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学科之间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学科。Mausch(2000)提出,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应激、心理失调和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研究目的Sali(1997)认为心理神经免疫学是探讨心理在疾病发生中所起作用的学科。Kelley(2001)提出,当今已经进人心理神经免疫的时代,心理神经免疫学的使命是描述心身之间的关系,力图从分子水平上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并运用这些知识预防、减轻人们的病患。Coker(1999)认为心理神经免疫学应重视对应激的研究,而应激会降低免疫系统在同感染和恶性肿瘤作斗争中所起的作用。LaPerriere等人(1994)提出适当的锻炼可以使得艾滋病无症状的血清阳性的个体,减少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延缓疾病的进展。Rotenberg(1996)提出,研究者们倾向于认为,病人采取积极的应付态度可以抵御心理免疫障碍;而采取放弃态度会加重疾病的发展。
历史沿革科学发现西方医学自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后,几乎全然否定了人的心理(或心灵)与生理行为(尤其是免疫系统)的关联。
但在1974年时,纽约罗彻斯特大学的心理学家艾德(Robert Ader)对老鼠做了一个古典制约学习的实验,获得了一个突破性的发现(罗彻斯特大学医学与牙科学院)。在艾德的实验中,他试图教导老鼠将加了糖精的水和反胃产生连结,然而糖水本身是无害的。在实验的第一天,他同时喂老鼠糖水并注射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一种会引起反胃的药剂)。在接下来的几天,他喂老鼠糖水但不注射环磷酰胺,并记录老鼠喝水的量。然而那些老鼠本来都很年轻力壮,但几天后,它们却开始生病死亡。艾德当然知道环磷酰胺是免疫抑制剂,除了可以引起反胃,同时也会抑制免疫系统的作用。他突然发现,原来老鼠不止将糖水和反胃产生连结,同时也将它和免疫系统的抑制连结在一起了。这是个惊人的发现,因为一直到那时候为止,医学上仍然认为大脑和免疫系统是两个独立自主的系统,不可能如此互相影响。艾德很快地和罗彻斯特大学的免疫学家柯恩(Nicholas Cohen)博士合作,进一步探索受到行为制约的免疫系统抑制。他们两人杰出的实验,终于使得PNI成了一门重要的学科。
后来艾德和一位小儿科医学家欧尼丝(Karen Olness)博士合作,将其观念在人类身上测试。其对象为一名叫做玛拉蒂(Marette)的13岁女孩,她患了严重的狼疮(lupus),这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为了抑制这个小女孩体内自我毁灭的免疫系统,医生们决定孤注一掷,用环磷酰胺试一试。然而环磷酰胺是有毒的,为了控制剂量以减低中毒的危险,他们决定同时试用制约作用。医生们同时给她服用鱼肝油,由于不确定她较容易受到嗅觉或味觉的制约,所以也让她闻一闻玫块的香味。在如此配合使用过三次之后,医生们开始以单纯的鱼肝油和玫瑰香味,而不用任何的药剂来与环磷酰胺交替使用。因此在六个月的时间中,玛拉蒂只使用了六次的环磷酰胺,然而她好转的情形和完全使用环磷酰胺所可能达到的效果相同,而这样的结果是令人心动的。
一旦科学家们相信神经和免疫系统会交互作用后,他们随即开始寻找生理上的连结。经过不断的研究,在1975年发现第一个体内的天然麻醉药,它被称之为内啡肽(ednorphin,又称脑内吗啡)。内啡肽是属于一种较大的化学物质,叫做neuropeptide,它是一种由神经细胞所释放出来的胺基酸。而neuropeptide可能是情绪反应和身体抵抗疾病之间的连结物。此外,荷尔蒙也是会和免疫系统「说话」的化学物质,它具有帮忙调节体内活动的功能。譬如说,肾上腺在面对压力时所释放的皮质类固醇(corticosteroid)已经证实会减低抗体和淋巴球的数量及威力。
为了因应内在的压力,个体的身体免疫系统会做出一些反应。而心理神经免疫学则有别于个体对内在压力的反应,它是一门研究个体因应外在压力的反应之研究领域;它着重在探讨心理社会历程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活动之间的关系(Ader & Cohen,1985;Buck,1988)。
PNI也强调个体心情状态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例如:有一个关于免疫系统的研究:研究者邀请九十六名男性报告他们日常生活中正向与负向的事情。在报告之前,要求每位受试者吃下一颗含有rabbit albumin的胶囊,再测量他们每日的唾液以得知每日的免疫反应之强度。研究结果发现,令人愉悦的生活事件会带来较强的免疫反应;令人不愉悦的生活事件会带来较弱的免疫反应(Zimbardo,1996)。
依据PNI的观点,人的心理情绪及信念并非与免疫系统井水不犯河水的,而是彼此相依的,因此,谁说快乐不是一帖健康的良药呢?
神经心理免疫学的兴起本世纪20—30年代,苏联科学家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方法,成功地影响了人的免疫系统功能,在50—60年代Dolin进行了类似的研究,70年代中期这种研究引起了西方科学家们的重视。在美国对这个问题研究最早的是索洛门博士(Geor Solomon)。他重复了苏联研究者毁坏动物下丘脑,削弱动物免疫系统的实验,并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这表明脑可以影响人的免疫系统,他把这一新兴的学科叫做心理免疫学(psychoimmunology)。爱德尔通过做厌恶性味觉实验,认为免疫系统可以形成条件反射,并用花环实验验证了自己的假设。他认为神经系统在这种条件反射性免疫反应中起了作用,于是Ader把neuro加进去,这便产生了一个更确切的术语,即“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
传统上人们认为免疫系统不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但是自2010年以来的研究表明,在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复杂的交互作用。
应激(精神压力)会影响免疫功能英国的C.Murry Parkes博士和他的同事们,于1969年公布了他们关于鳏夫寿命的研究,他们发现鳏夫的死亡率高得惊人——常常在女方去世后6个月内相继去世,他们认为这是心理应激损害了人的防御系统所造成的。澳大利亚的研究者Roger Baitrop及同事对26名男女丧偶者进行过一项简单的血液实验,他们分别在两周和六周之后抽取了两个血样,从血样中发现,两周后免疫能力没有下降,但是6周以后免疫细胞的反应性(responsiveness)下降了,该组织研究人员第一次宣称,“严重的心理应激会使免疫功能的异常达到明显的水平。”
除此之外,更为一般的应激也会危害人的免疫系统。Steven.E.Lovcke所做的实验发现,那些应付能力差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活向他们提出的一般要求都感到压力很大,这些人的杀伤细胞活动较低。
Vernon Riley认为,随着应激数量的增加,动物免疫系统受到损伤也在增加。他采用特殊的喂饲喂方法使小白鼠产生乳腺癌,把小白鼠放在可记录的旋转台的顶部,然后以四种速度进行旋转——每分钟的转数分别为16、33、45或78,从而产生程度不同的旋转应激。结果发现,16转/m的小白鼠所患癌症的恶性程度最小,然后依次增加,78转/m的小白鼠肿瘤生长得最快。
上述研究表明,起消极作用的生活事件,即所说的应激(stress),不管情况严重与否,都会使机体的免疫能力受到抑制,从而影响其健康状况。
(1)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通过学习(建立条件反射)使之发生变化
本世纪20年代苏联一些学者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使免疫活动发生了变化,研究者们发现,被试如果期望某种免疫反应,尽管这种期望不是有意识的,它也会对免疫反应产生影响。研究者向14名儿童的肌肉注射了γ的球蛋白,在注射之前和注射之后的3小时监视被试吞噬细胞的指数(phagocyte index),实验结果表明,前四次的注射均使吞噬细胞的指数增加,可是在第五次注射时,尽管所注射的不是γ球蛋白而是盐水,结果也引起吞噬细胞指数的增加。本实验的对照组只注射盐水,他们的吞噬细胞指数没有什么变化,这说明免疫反应可以形成条件反射。
1983年Smith和McDaniel用7名被试进行了这样一项实验,这7名被试对结核菌素的反应均为阳性,结核菌素阳性的患者当被注射结核菌素时,皮肤上会出现红斑和硬结,实验者在被试的一只前臂上注射结核菌素,在另一前臂上注射盐水,但告诉被试说,他们的两只前臂上所注射的都是浓度不同的结核菌素。实验中被试可以清楚地看到,浓度大的药水总是固定地注射在左侧前臂上,每月一次连续注射了5个月,结果总是左侧前臂在注射后出现红斑和硬结,而右侧前臂则不发生反应,可是在第六个月注射时瓶中的注射液互相调换了,也就是说原来注射盐水的右侧注射了结核菌素,结果发现结核菌素所引起的右臂反应明显低于左臂。
以上实验表明,通过条件反射的方法可使动物的免疫系统的功能发生变化。
(2)催眠和幽默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免疫系统的功能不但可以用条件反射的方法使之加以改变,也可以采用催眠暗示的方法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Ikemi和Nakagawa(1962)用漆树叶子提取物作为引起接触性皮炎的物品,以13名对这种物质有较高感受性的人为被试,实验者把这种物质抹在被试的一只前臂上,而把栗子树叶的提取物(该物质不能引起接触性皮炎)抹在另一只前臂上,然后其中的5名被试进行催眠,而另外8名被试只蒙上眼睛,而主试告诉被试的情况与实际抹在前臂上的物质正好相反,结果所有的13名被试在抹栗子树叶提取物一侧前臂上均出现了接触性皮炎,而另一侧前臂上,只有两个人产生了接触性皮炎,这足以说明催眠和暗示可以使免疫反应发生巨大的变化。
Dillon和Baker(1985)的研究表明,10名被试看过幽默性的录象之后,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A明显增加,但对照组看过“说教性的”(didactic)的录象带之后,其含量却没有明显变化。Berk等人做了这样一项实验,他们的被试是10个病人,其中5个病人看具有幽默性的电视,结果发现这些被试同对照组比较起来,他们淋巴细胞的胚细胞样转变明显增加,而皮质醇降低。
(3)自我控制(生物反馈、自生训练、气功)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Elmer.E.Green和Alyce.M.Green报告说,一位从事辅助工作的人员,因链球菌感染而患咽炎,药物治疗无效,后采用放松训练和自生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很好。
Smith(1989)使用了28个在“静默”训练方面有素养的人,将被试随机地分为两组,要求第一组被试抑制对带状疱疹的免疫反应,要求第二组提高对带状疱疹的免疫反应,结果表明要求“提高”的那一组被试比要求“抑制”的那一组被试,在皮肤反应方面明显增强。这说明一个人若是主观上想要抑制他的免疫反应的话,他的淋巴细胞对抗原的免疫反应将会受到抑制,反之亦然。
浙江中药研究所罗森等人,研究了气功对唾液中免疫物质的影响。30例练功者功前唾液S—IgA的平均值为6.5±3.5毫克/分升,练功后上升为12.1±5.0毫克/分升,练功前后有显著差异(P〈.01)。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5)。38例练功者功前唾液溶菌酶平均值为76.99?±52.92微克/毫升,练功后上升为162.95±111.25微克/毫升,二者差异明显(P〈.01)。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可以看出,在用生物行为的方法提高免疫机能方面,自我控制是一种颇为有效的手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