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食道支架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食道支架是由镍钛记忆合金制成,有的支架表面还被覆硅橡胶薄膜,封闭了裸架的网眼,增生性病变无法通过网眼进入管腔内部,不会造成再次狭窄。

应用背景癌症是中国人十大主要死因之一,而其中消化道的癌症包括食道、 胃、大肠直肠癌更是造成每年高死亡率。这些癌症往往会造成消化道阻塞影响进食或影响排便。过去当患者面临消化道阻塞又不能以手术或其他方法除去肿瘤时,通常会以肠或胃造瘘的方式解决患者营养或排便的问题。食道癌的最大问题是阻塞,但胃造瘘仍无法让患由口进食。为让患者可以由口进食满足口欲,用以撑开肿瘤阻塞的食道支架于是开始发展。早期食道支架是以较硬的塑胶制成,放置后患者会有明显的疼痛,且有较多的并发症,患者的接受度不高。近年来由于医学材料的进步,许多合金物质开始被应用于医学治疗上。合金金属支架是一种可以自行扩张、富有弹性、柔软性性及高度记忆性的镍钛合金制品。它被应用到食道肿瘤,开启了低疼痛、低并发症之食道支架广为应用的大门。

主要特点食道支架形状为一端或两端为喇叭口形、杯口形、球形、蘑菇形等的圆柱形(如图2所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钛镍记忆合金自膨式支架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耐腐蚀性,同时具有记忆特性和超弹性。在0-10℃(或冰水)环境中支架为软化状态,在一定范围内可改变形状,易于放入置入器中。在人体内(环境温度大于33℃以上)将支架由置入器中放出,可逐步恢复原状。支架产生持续柔和的径向扩张力,作用在食道内壁上,使狭窄部位逐步扩张并恢复通畅。

(2)支架在体温下具有良好的超弹性,能顺从食道的蠕动,从而既保持食道通畅又无太大不适感。机织支架的结构经特殊设计,病人不适感更小。

(3)支架两端圆滑,无尖角或毛刺,显著减少对食道壁的损伤。

(4)被覆在支架表面的硅橡胶薄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有效防止食道壁肉芽生长和胃液、食物返流。

图2. 不同形状的食道支架

主要分类**(1)针织型食道支架**

针织型食道支架具有普通食道支架的全部功能,其最大的特点是支架经特殊设计的结构能顺应食道的蠕动,对食道的损伤很小,有效降低了患者的异物感。针织型食道支架采用捆绑式置入器放置支架,放置时更准确、方便、安全。

图3. 针织型食道支架

(2)可回收食道支架

可回收食道支架是专为良性狭窄和短时间封堵瘘口设计的食道支架,支架全覆膜,并且覆膜超过支架端缘,最大限度地减少刺激性增生的发生,便于回收;支架边缘的回收线便于在回收时收紧支架膨出的端缘,方便回收;带有体外回收线的支架回收异常方便;不带体外回收线的支架,提供特别的回收工具,以方便回收。

图4. 可回收食道支架

(3)加膜防返流支架

加膜防返流支架在食道加膜支架的基础上,增加了反返流瓣膜,能模拟贲门的作用,减少反流性食道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图5. 加膜防返流支架

(4)胃底堵瘘支架

胃底堵瘘支架具有独特的蘑菇状伞部,与胃底部胃壁贴合紧密,有效防止胃内容物通过瘘口返 流进入胸腔;双蘑菇状支架体部(食管部)与食管接触面积更大,固定稳定。

图6. 胃底堵瘘支架

置入方法食道支架用于食道、贲门和吻合口狭窄的扩张治疗及食道瘘的堵瘘治疗。置入的方法如下:

在X线下操作,经口先插入导管(图7A),经食道达胃部,再插入硬导丝至胃部(图7B);狭窄严重者,经口插入导丝至胃部再沿导丝插入导管,经导管交换硬导丝并将导丝盘于胃部后撤出导管(图7C),沿导丝插入置入器确定位置正确后释放支架(图7D)。

图7. 食道支架置入步骤

扩展阅读[1] 刘世超,杨培金,郭新会. 国产金属支架治疗食道癌术后吻合口狭窄临床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2013,15(10):92-93

[2] 张建萍,杨太明. 覆膜支架治疗食管良恶性狭窄 95 例疗效观察. 中国实用医药[J]. 2012,7(7):60-61

[3] 杨海明. 覆膜支架在治疗食管癌并气管瘘的临床应用[J]. 青海医药杂志,2014,44(5):15-16

[4] 王玉波,朱为梅,孙平,等. 鼻胃镜下食道支架的置入治疗食道狭窄[J]. 中国伤残医学,2013,21(2):55-56

[5] 崔冰,韩松,程亮. 26例食道贲门癌管腔狭窄内支架成形伴胃管置入术体会[J]. 吉林医学2014,35(32):7160-7161

[6] 陈天富. 基层医院开展食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晚期食管癌的可行性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2012,7(23):114-115

[7] 朱道明,陆宗海,乔月. 华食道覆膜支架与扩张治疗食管恶性狭窄的疗效比较[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5):510-511

[8] 周宇,罗良德,杨建. 食管覆膜支架置入与扩张疗法治疗食管恶性狭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 河北医学,2014,20(3):488-49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顾汉卿 - 教授 - 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泌尿外科研究所万荣欣 - 助理研究员 - 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泌尿外科研究所胡帼颖 - 助理研究员 - 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泌尿外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