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中药名。为满江红科满江红属植物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 (Roxb.) Nakai的叶。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南北各省区。具有解表透疹,祛风胜湿,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感冒咳嗽,麻疹不透,风湿疼痛,小便不利,水肿,荨麻疹,皮肤瘙痒,疮疡,丹毒,烫火伤。入药部位
叶。
性味味辛,性凉。
归经归肺、膀胱经。
功效解表透疹,祛风胜湿,清热解毒。
主治用于感冒咳嗽,麻疹不透,风湿疼痛,小便不利,水肿,荨麻疹,皮肤瘙痒,疮疡,丹毒,烫火伤。
相关配伍①治风湿痛,发汗驱风:红浮漂四十个。取二十个捣烂焙热,趁热包于风湿痛处,包后用针(先消毒)刺患处周围出气,以免内窜,同时将另二十个红浮漂捣烂,煮甜酒内服。(《贵州民间方药集》)
②治麻疹不透:红浮萍三钱。芫荽、椿树皮各二钱。煎水服;再用药渣擦全身。
③治风瘫、麻风癞:红浮萍、苍耳草各二两。煨水服;另取红浮萍、苍耳草各适量,煨水洗全身。
④治九子疡:红浮萍捣绒,调甜酒敷患处。
⑤治红崩,白带:红浮萍二钱。煨甜酒吃。(②方以下出《贵州草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5g。大剂量可用至30g。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热熨;炒存性,研末,调油敷。
禁忌表虚自汗者禁服。
采集加工夏、秋季捞取,晒干。
植物特征小型漂浮植物。植物体呈卵形或三角状,根状茎细长横走,侧枝腋生,假二歧分枝,向下生须根。叶小如芝麻,互生,无柄,覆瓦状排列成两行,叶片深裂分为背裂片和腹裂片两部份,背裂片长圆形或卵形,肉质,绿色,但在秋后常变为紫红色,边缘无色透明,上表面密被乳状瘤突,下表面中部略凹陷,基部肥厚形成共生腔;腹裂片贝壳状,无色透明,多少饰有淡紫红色,斜沉水中。孢子果双生于分枝处,大孢子果体积小,长卵形,顶部喙状,内藏一个大孢子囊,大孢子囊只产一个大孢子,大孢子囊有9个浮膘,分上下两排附生在孢子囊体上,上部3个较大,下部6个较小;小孢子果体积远较大,球圆形或桃形,顶端有短喙,果壁薄而透明,内含多数具长柄的小孢子囊,每个小孢子囊内有64个小孢子,分别埋藏在5-8块无色海绵状的泡胶块上,泡胶块上有丝状毛。
生长环境广布于长江流域和南北各省区。生于水田和静水沟塘中。
药材形状干燥全草,叶小,三角形,密生细枝上,皱缩成粒片状,直径约4毫米,上面黄绿色,下面紫褐色或红褐色;细须根多数,呈泥灰色。质轻,气无。
12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柳萍 - 硕士,副教授 - 广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