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跖草,中药名。属鸭跖草科春季一年生杂草。别名兰花草、竹叶草等。分布在云南、甘肃以东的南、北各省区,是北部各省重要的春季-年生杂草,在广东等南方各省则是多年生杂草。主要危害小麦、大豆、玉米、蔬菜等农作物。
入药部位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甘、淡,寒。
归经归肺、胃、小肠经。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利水消肿。
主治用于感冒发热,热病烦渴,咽喉肿痛,水肿尿少,热淋涩痛,痈肿疔毒。
相关配伍①用于热病。本品功能清热泻火。有较强的退热作用。外感发热或热病高热,均可应用,可配金银花、薄荷等同用,以加强疏散风热之功或配石膏、知母、芦根等,以加强清热泻火作用。
②用于咽痛,疮疡,毒蛇咬伤。本品有清热解毒之效。治咽喉肿痛,配大叶靑,蒲公英等同用;治疮疡肿毒,常以紫花地丁,野菊花等配伍煎服或以鲜品捣烂外敷;治毒蛇咬伤,常以半边莲等配伍,捣烂外敷或煎水内服。
③用于水肿,热淋。本品能清热利尿。治水肿有热兼表证者,可与浮萍,白茅根等同用;治膀胱湿热,小便淋沥涩痛,常与车前草,木通,淡竹叶等同用。
用法用量15-3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生理特性鸭跖草仅上部直立或斜伸,茎圆柱形,长约30-1250px,茎下部匍匐生根。其喜欢温暖湿润及半阴的环境,生命力极强,茎呈匍匐状,触地就能生根,因此,人工繁殖时可以从茎基部切断,经摘心、整枝处理后上盆栽培,同时利用所剪下枝条进行扦插育苗。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产地主要分布于云南、甘肃以东的南、北各省区。
相关论述①《本草拾遗》:“主寒热瘴疟,痰饮,丁肿,肉症涩滞,小儿丹毒,发热狂痫,大腹痞满,身面气肿,热痢,蛇犬咬,痈疽等毒。”
②《日华子本草》:“鸭跖草和赤小豆煮,下水气湿痹,利小便。”
③《滇南本草》:“补养气血,疗妇人白带、红崩,生新血,止尿血、鼻衄血、血淋。”
④《本草纲目》:“消喉痹。”1
⑤《本草推陈》:“对血吸虫病急性感染发高热,大量用之。又用于急性传染性热病,发热、神昏、心脏衰竭。”
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延萍 - 副教授,博士生 - 河南科技大学制药学院制药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