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海螺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海螺,中药名。为骨螺科动物脉红螺 Rapana venosa (Valenciennes)、皱红螺 Rapana bezoar (Linnaeus) 或其他类似螺类的鲜肉。脉红螺分布于我国沿海,以北方沿海为最多;皱红螺分布于东海、南海。具有清热明目之功效。常用于目痛,心腹热痛。入药部位

鲜肉。

性味味甘,性凉。

归经归肝经。

功效清热明目。

主治用于目痛,心腹热痛。

相关配伍1、治目痛累年:取生螺1枚,洗之内燥,抹螺口开,以黄连1枚纳螺口中,令其螺饮黄连汁,以绵注取汁,著眦中。(《肘后方》)

2、治目痛:鲜海螺肉煎汁外洗,并吃肉。(《山东中草药手册》)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或煎汤,30-60g。外用:适量,取汁合药点眼。

禁忌《本草求原》:“肠胃虚寒者忌。”

采集加工春至秋季捕捉,捕得后取肉,鲜用。

形态特征1、脉红螺:贝壳略近梨形,质坚厚,一般壳高50-123cm,宽45-95mm,大者高可达150mm,宽120mm,螺层约6层,每层宽度增加迅速,缝合线浅。壳顶尖细,光滑。螺旋部较低。体螺层的中上部极膨大,基部渐缩小。壳面粗糙,具有排列整齐的螺肋和细的生长线。肩角结节突起,在体螺层上结节成三角形,特别突出,有时呈棘状。于肩角的下方还有3-4条具结节突起的粗肋。壳面黄褐色,具棕褐色斑点。壳口大,长卵形,内面杏红色,有瓷光。前沟短宽,外唇厚,边缘具有与螺肋相应的缺刻。内唇后方薄,后沟不明显,贴附于体螺层上,前方加厚,向外伸卷,与体螺层前部的螺肋共同形成假脐。厣角质,椭圆形,坚固而厚,棕红色,核位于靠外唇的边缘。体柔软,头部前腹面有口,头上有触角1对,各有一黑色小眼。足部宽大,灰黑色。

2、皱红螺:贝壳略近梨形,质坚厚,一般壳高77-97mm,宽58-74mm,螺层约7层,缝合线浅,在缝合线下方常形成强的皱褶。体螺层极膨大,尤其是体螺层的肩角上部具有显著的薄片状褐叠。在肩角下部有2-3条带有片状结节的螺肋,壳表黄褐色,或具红褐色斑点。壳口大,卵圆形。周围白色或杏红色。厣角质,红褐色。其他形状近似前种。

生长环境1、脉红螺:幼螺多生活于低潮线附近的岩石间;成体多栖息于低潮线以下数米至数十米深的细沙或多泥的海底。能捕食其他软体动物。雌雄异体,产卵期约5-8月,卵产在甲壳质的狭长卵袋中,每一卵袋包含卵子数百至数千个,于水温23-26℃时,3-4星期即可变成面盘幼虫,破袋而出,过一段时间长成幼螺,2年可达性成熟。我国沿海分布很广,以北方沿海为最多。

2、皱红螺:生活于低潮线附近及19-41m深的泥沙质海底。我国分布于东海、南海。

相关论述(《本草图经》):“海螺,一名流螺。诸螺之中,流最厚味是也。其蠡大如小拳,青黄色,长四五寸。人亦啖其肉。今医方稀用,但合香家所需。用时先以酒煮去腥及涎,云可聚香,使不散也。”

1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周淑媛 - 博士、助理研究员 -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