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海蜇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海蜇,中药名。为根口水母科动物海蜇 Rhopilemaesculenta Kishinouye 及黄斑海蜇 Rhopilema hispidum Vanhoeffen 的口腕部。海蜇分布于我国北起辽宁南至福建;黄斑海蜇分布于广东沿海、闽南、自汕头到雷州半岛及广西的涠洲岛一带海域。具有清热平肝,化痰消积,润肠之功效。常用于肺热咳嗽,痰热哮喘,食积痞胀,大便燥结,高血压病。入药部位

口腕部。

性味味咸,性平。

归经归肝、肾、肺经。

功效清热平肝,化痰消积,润肠。

主治用于肺热咳嗽,痰热哮喘,食积痞胀,大便燥结,高血压病。

相关配伍1、治小儿一切积滞:荸荠与海蜇同煮,去蜇食荠。(《纲目拾遗》)

2、治肺热咳嗽,痰浓黄稠:海蜇和荸荠适量。煮汤,常服有效。(《食物中药与便方》)

3、治痞:大荸荠100个,海蜇1斤,皮硝120g,烧酒3斤。共浸7日后,每早吃4个,加至10个止。(《同寿录》)

4、治阴虚痰热,大便燥结:海蜇30g,荸荠4枚。煎汤服。(《古方选注》雪羹汤)

5、治高血压,头晕脑胀,烦热口渴,便秘:海蜇头60-90g。漂洗去咸味,同荸荠等量煮汤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

禁忌《本草求真》:“忌白糖同淹,则䖳随即消化而不能以久藏。”

《本草求原》:“脾胃寒弱勿食。”

炮制一、采集加工8-10月间,海蜇常成群浮游于海上,可用网捕捞。捕得后,将口腕部加工成“海蜇头”。

鲜海蜇头可首先用清水浸漂,经常换水,除去咸味和沙子,切碎。

腌制海蜇头大体分为四个步骤:①初矾:将海蜇头放置5h,让其尽量渗出血污,然后以每100kg撒矾粉6.5kg的比例,加入适量海水搅拌,使矾度均匀,保证质量。②二矾:将初矾海蜇头取出沥水1-2h,以每100kg加盐矾混合物[100:(2.5-3)]12-14kg腌制。先在桶底撒盐矾混合物少许,然后逐层(每层约20cm厚)腌制。每层皆放盐矾混合物,腌满后顶层加放食盐,经5-6d后即成二矾制品。③三矾:将二矾海蜇头提出沥水1h,按每100kg加盐矾混合物[100:(1-1.5)]12-14kg腌制,方法与二矾工序相同,经6d后即成三矾制品。④提干:将三矾海蜇头从桶中取出,堆放在清洁地面上,堆高1.5m,沥卤1星期,中间由上而下翻转1次,使所含卤水很快沥干,即为腌制成品。

二、炮制方法《得配本草》:“漂去石灰矾性用。”现行,取海蜇用清水浸泡2-3d,每日换水,待漂淡后,捞出,切碎,干燥。

形态特征1、海蜇:海蜇生活时通常为淡蓝色至青蓝色。伞呈半球形,直径一般为25-45cm,最大可达50cm左右。伞体厚,边缘渐薄。外伞表面光滑,伞缘有8个缺刻,内各有感觉器1个,位于主辐和间辐的末端各缺刻间,伞缘的每1/8有缘瓣14-20个。内伞有很发达的呈同心圆的环肌。在4个间辐处各有1个马蹄形的生殖腺,其下腔各有1个小的疣状突起,与4个口柱交互排列,向中央汇合至呈棱柱形腕盘,由此向外伸出8对左右侧扁的肩板,每板上具40-50条丝状物。肩板向下有8个翼状的口腕,每个口腕上有150-180条丝状物和30-35条棒状物,腕翼边缘的皱褶上有许多吸口。内伞中央胃腔有16条辐管,即主辐、间辐各4条,从辐8条,通过在其内、外侧的分枝(仅从辐管在内侧不分枝)彼此相连,构成网状,并都伸到伞缘。从胃腔底部的主辐位置伸出4条辐管,各自分叉向下伸到8个口腕,并经多次分枝进入吸口与外界相通。口腕附属器乳白色,或半透明状,有时口腕及肩板呈红褐色,吸口褐色。生殖腺黄色。但雄性个体的色泽比雌性个体的颜色略淡。

2、黄斑海蜇:成体一般为乳白色,外伞表面具黄褐色斑点。伞径达21-45cm,最大可达54cm左右,伞中央胶质厚,边缘渐薄。外伞表面粗糙,具众多小而尖锥形的黄褐色突起(这是与前种的显著区别)。伞缘每1/8有8个长椭圆形缘瓣。内伞4个间辐处各有1个生殖腺,其下腔生殖乳突很大,呈卵圆形,表面具尖刺状突起。口腕8个,三翼型,具多数短棒状附属物,其末端膨大呈球状。腕端及腕上附属物呈黄褐色,口腕及生殖腺皱褶呈乳黄白色。

生长环境1、海蜇:生长于河口附近及海湾内。我国北起辽宁南至福建均有分布。以东南沿海产量最大。8-9月间常常成群浮游于海面,以硅藻和桡足类动物等为食。有时在海面成片出现,也可漂到外海。

2、黄斑海蜇:本种属热带性水母类,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沿海,自汕头到雷州半岛及广西的涠洲岛一带海域分布较密,闽南也有少量分布。每年“雨水”前后于碣石湾、红海湾、大亚湾等地即能见到幼体,群体数量很大,生长迅速,至“立夏”已可长至成体。

性状鉴别1、药材性状:本品呈不规则块状,半透明,被有许多棕色毛须状物,各口腕又有分枝,则重叠褶皱。表面黄色乳白色、淡黄色或红褐色,有的具黄褐色斑点。质脆。气腥,味咸。

2、饮片性状:呈不规则碎块,黄白色或类白色。

药理作用将海蜇头洗净,加微热使之溶成1g/ml的原液,灌注离体蟾蜍心脏,能减弱心肌收缩力;阿托品可对抗之,毒扁豆碱则可一定程度加强之,故似有乙酰胆碱样作用。同法制作的海蜇煎液,以0.8-1.0ml/kg静脉注射于麻醉兔,可以降低血压,并使小肠容积增加(舒张血管),肾容积缩小(可能由于肾缺血)。以此煎液灌注于兔耳血管及蛙全身血管后,亦有扩张血管的作用。临床上用雪羹汤(海蜇与荸荠合剂)治疗各期高血压病,疗效满意及进步者达82.6%,可长期服用而无毒性与副作用,对早期患者更为适合。

相关论述1、《本草拾遗》:“主生气及妇人劳损,积血,带下,小儿风疾,丹毒,汤火煠出,以姜、酢进之。”

2、《纲目》:“辽河鱼之疾。”

3、《医林纂要·药性》:“补心益肺,滋阴化痰,去结核,行邪湿,解渴醒酒,止嗽除烦。”

4、《本草求原》:“安胎。取白的泡酒饮,能化物。”

5、《随息居饮食谱》:“清热消痰,行瘀化积,杀虫止痛,开胃润肠,治哮喘,疳黄,症瘕,泻痢,崩中带浊,丹毒,癫痫,痞胀,脚气。”

6、《食物中药与便方》:“有降血压,软坚化痰之功。”

7、《中国动物药》:“(干燥全体)治热疾,口燥咽干,阴虚便秘,淋巴结结核,高血压,矽肺等。外用治丹毒、烫伤。”

1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周淑媛 - 博士、助理研究员 -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