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
Eunicidae,多毛纲矶沙蚕目的1科。体长圆柱形,稍扁,后端尖细,多环节;头部卵圆形或双叶型,具 1、3或5个后头触手;颚齿发达,常具2~5对上颚齿片(其中右侧第3、4对上颚齿片愈合)。疣足单叶型,只具背须和刚毛叶,常具鳃;有复型镰状、刺状和简单型的刷状、毛状、钩状等刚毛。
栖息地矶沙蚕科动物 常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是多毛类中种类较多的类群之一(约7属250余种),有些种个体大,如矶沙蚕体长可达2米左右,多具鲜艳的虹彩、穴居在石灰质岩石或珊瑚礁中,常出来捕食,形如蛇;生活在太平洋萨摩亚群岛和热带大西洋的绿矶沙蚕,生殖时充满雌、雄性生殖产物的体后段断裂后群集于海面,排放生殖产物,其群集时间往往与月相有关,在太平洋诸岛海域总是在10或11月下弦月的三天里群浮,在热带大西洋则在6或7月。此时,可被大群的海鸟和鱼、虾聚集吞食,当地人亦捕捞食用,其营养极为丰富;又如三大洋暖水中广布的岩虫(见彩图),在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潮间带和潮下带常见,穴居于石块间的泥沙中,个体大,体扁而结实、再生力顽强,个体碎断后不易腐烂,上钩紧密,是优良的钓饵,俗称扁食。
相关在整理台湾海峡底栖多毛类标本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隶属矶沙蚕科(Eunicidae)的一新属和一新种。共有3个标本。现报道如下。 一、新属的主要特征及其与近似属的主要区别 矶沙蚕科是环节动物多毛纲重要科之一,迄今已报道7属。其中具5条触手、具触须和具亚足刺钩状刚毛的只有矶沙蚕属:(Eunice)和特矶沙蚕属(Eunipkysa)2。
矶沙蚕科和欧努菲虫科是多毛类的两个常见类群,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多样,在分类学研究中受到重点关注。我国对矶沙蚕科和欧努菲虫科的研究较少,迄今尚未开展较为全面的分类学研究,对其种类组成和地理分布尚不明了3。基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的馆藏标本以及近年来通过“中国近海海洋科学考察开放共享航次”和“海南岛及西沙群岛海岸带生物资源考察”新采集的标本,我们对矶沙蚕科和欧努菲虫科做了较系统的分类学研究,记述矶沙蚕科6属32种,包括3个已发表新种和8个新记录种;欧努菲虫科8属21种,包括9个新记录种。本研究结合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所涉阶元的研究概况做了总结,对各属种的分类学性状做了描述,对各物种的特征性结构做了拍照和绘图,对各类群的地理分布和栖息环境做了归纳和整理。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讨论了相似属种间的形态差异以及在分类学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制订了各分类阶元的检索表,纠正了过去的错误鉴定和记录,清理一些相关种属的同物异名。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海记录的潮间带优势种智利巢沙蚕Diopatrachiliensis Quatrefages,1865实际上是日本巢沙蚕D. sugokai Izuka,1907;过去被鉴定为蜈蚣欧努菲虫Onuphis geophiliformis (Moore,1903)的黄海优势种,其标本大多属于四齿欧努菲虫O. tetradentata Imajima,1986。地理分布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矶沙蚕科在我国黄渤海分布2属3种,东海5属17种,南海6属30种,其中15种生活在香港、海南、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地的珊瑚礁浅水区。14种在我国仅分布于南海,属于明显的热带暖水种3。部分种扩散至亚热带,少数广温性种甚至扩散至北温带。欧努菲虫科在渤海共3属4种,黄海2属8种,东海5属11种,南海6属13种。其分布类型较复杂,不少种的分布仅局限于南海,在区系组成中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成分。另外某些种在我国仅分布在黄渤海,属于北温带冷水种。本研究为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补充了新的内容,为今后动物志的编写以及系统发育、底栖生态、生物资源保护、海洋环境评估等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基础资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