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雄蟾体长70~89 mm,雌蟾体长59~76 mm。头扁平,头长宽几乎相等,吻极宽圆而扁,瞳孔纵置;鼓膜隐蔽或略显,有耳柱骨;上颌有齿,无犁骨齿。背部皮肤具痣粒组成的网状肤棱,四肢背面细肤棱斜行,体和四肢腹面满布白色小颗粒;腋腺大,股后腺不显,胯部有一个月牙形白色斑。前肢长,前臂及手长超过体长之半;后肢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口角;内跖突具游离刃,无外跖突;指、趾端圆,第四趾具微蹼,趾下具肤棱。体背面蓝棕色略带紫色;眼睛上半蓝绿色,下半深棕色;背面和体侧有不规则深色斑点;四肢背面斑纹不规则;体腹面紫肉色,满布乳白色小点。雄性上唇缘具10~16枚锥状大黑刺(雌蟾相应部位为橘红色点),沿上唇缘排列,无声囊,无雄性线。卵径3 mm左右,灰白色。第38--40期蝌蚪全长117 mm,头体长39 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00%;背面棕灰色,体尾交界处有一浅色“Y”形斑,尾肌很发达,尾末端钝圆,尾部有灰黑色小云斑;唇齿式多为I:6+6/5+5:I;唇缘窄,仅上唇中央微缺乳突,口角部副突较多。1
生物学资料该蟾生活于海拔700~1 700 133的植被繁茂的山溪附近。成蟾在山坡草丛中营陆栖生活,不善跳跃,爬行缓慢。繁殖季节在每年2月下旬至3月中旬,此期雄蟾能发出低沉的“咕一咕咕”的鸣声。成蟾进入流水较缓而石块甚多的溪段内产卵,雌蟾产卵250~340粒,卵群贴附在石块底面,呈圆环状。蝌蚪多在流溪回水凼内石间活动。2
生活习性成蟾昼伏夜出,成蟾以昆虫为为食。白天多隐藏在石下、腐烂植物堆或土穴中,繁殖季节进入水域。雄性峨眉髭蟾会在水下争斗,如用头顶对方的腹部、用角质刺攻击对方。雄蟾有照顾受精卵的习性,一旦后代孵化雄蟾就会返回森林。雄蟾有筑巢护卵习性,选择水流平缓、砂底且有较大石块的地方筑巢。
峨眉髭蟾蝌蚪以植物碎屑和水生昆虫为食。峨眉髭蟾蝌蚪生活的环境相对海拔都较高,生活水域水质清新、食物来源相对较少,对蝌蚪消化道的解剖发现其主要食物为植物碎屑和水生昆虫,且消化道内有大量的泥沙,越靠近肛门泥沙含量越高。峨眉髭蟾蝌蚪所食用的食物营养价值相对较低,其较长的消化道有利于提高食物的消化吸收率。峨眉髭蟾蝌蚪生活的水环境水温常年维持在25 摄氏度以下,导致其代谢率也偏低。
种群状态中国特有种。该蟾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其种群数量很少。受胁等级:濒危EN。2
分布四川(都江堰、峨眉山、筠连)、贵州(印江、江口)、云南(大关)、湖南(桑植)、广西(田林岑王老山)。1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4年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EN)。
列入1990年颁布的《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1992年颁布的《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2000年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实施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2002年修订的《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