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南美角蛙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简介

中 文名 :南美角蛙

拉丁学名: Ceratophrys cranwelli

地理分布 :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大峡谷地带。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在干季时会藏入地底中休眠,雨季一到便开始繁殖。可在水草间产下内含12-35颗卵的卵块,全部共可产约2000-4000颗卵。

体形特征 :体长75-125mm。头骨所对应的大后头孔较高。

食 性: 以其他蛙类,蜥蜴,或昆虫为食。

具体介绍

细趾蟾科(Leptodactylidae),这个科包括多种似蛙又似蟾蜍的动物,分布於南美洲。角蛙可以算是全世界最普遍的宠物蛙。养过角蛙的人都知道,角蛙整天只是吃,一张大嘴占了身体的将近一半。这种构造可以说就是为了大量进食而演化的。角蛙的亚种至少有六种之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钟角蛙(C.ornata),其次是南美角蛙。而最昂贵的就属亚马逊角蛙(C.conuta),又称为霸王角蛙。身价数千人民币。角蛙各亚种的原生栖地各自分离几乎完全不相重叠,所以也就各自能够保持较独立的体色。但是因为人为的杂交和改良,又另外发展出许多变异的体色,使得要分辨亚种也是越来越困难。

现在市面上的南美洲角蛙很多是杂交的,所以这里所说的南美洲角蛙纯粹泛称而已。对於喜欢饲养两栖类的新手而言,角蛙是个不错选择,但对於害怕经常进行换水、清理等工作之饲主而言,就最好别想了。另外想欣赏宠物动来动去之乐趣,这物种也不算是个好选择。但喜欢以欣赏艺术品般心态的话,则当别论,因角蛙每天大部分时间只会花在打坐和冥想。

外形特征

南美洲有一种模样非常古怪的角蛙,身体胖嘟嘟的。而且四肢短小,和身体不成比例,就像是一只小粽子。它的头和嘴很大,脸部正面还有Y字形斑纹。体长约15厘米,是相当大型的蛙种。角蛙的皮肤上分布着很多细小的颗粒.还有非常复杂的斑纹和鲜亮的色彩。最特别的是它的眼睛上方.还有一对肉质的角状突起,看起来和蟾蜍十分相像,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角蛙可能是蟾蜍的祖先。

身体呈矮胖的模样,仿似一只粽子,嘴巴很大,全身皮肤布满细上的疣粒,眼睛上方有凸起的三角形肉质小角,身体底色以黄色、黄褐色、鲜绿色居多,上面则散布有不规则之黑褐色、啡红色、淡棕色的斑纹。全身布满大大小小凸出之疣粒。

饲养环境

南美角蛙可以饲养在任何有水的空间,一般角蛙会整天蹲在同一地方极少移动,所以空间大小不拘。只要水深不超过它身高的一半,它都可以活得很好。每只角蛙应该独立饲养,饲养缸里面可铺设无菌土,上放湿透的水苔,或一块1-2cm厚之湿透海绵供其竭息,但切勿选用有尖锐硬角的石块,以免角蛙因追捕食饵时刮伤。

温湿度:

饲养角蛙的湿度要求要高,85%或以上是少不了;另外它们的适温在26-29度左右,晚上最好可以降低温度约3-5度。在冬季则可利用电毡加温,而夏天则不需要任何保温设备,只要把饲养缸放在阴凉通风之地方角落。

喂食:

角蛙是守株待兔之猎食者,可供应的食物包括所有会动的昆虫、蚯蚓、金鱼、乳鼠及蛙类等,基本上它们甚么都会吃。在养久了,甚至连肉类也会吃。喂食时用钳子夹著,并摆动饵料诱食,或轻轻摩擦角蛙之口边,刺激食欲。至於多久喂饲一次,以一只不足3cm的角蛙而言,约2-3天喂饲一只蟋蟀或小金鱼。若喂饲过量,它们会出现反吐,甚至因而死亡。最好的投喂时间,就是清早和傍晚时间,当然下午也会进食,只是比较迟钝些许吧。到角蛙较大时,可投喂乳鼠,但每次喂饲之间隔时间,则要拉长,差不多7-10天一次。若经常喂饲,会长大得很快,但只会长脂肪,而不长肌肉和骨骼。在原栖地角蛙的主要食物就是同类的幼体,所以不适合与其它蛙类或大小差异太大的同类混养。

日常照料:

要把角蛙养得好,紧记不要被太阳光或其它强力紫外线直接照射到,若要照明的话,可以使用水族箱用的荧光灯管,或一般白光管。饲养缸中的水及水苔最好每天更换,尤其是看到有排泄物时,更要尽快清理,因为排泄物中的化学成分会伤害角蛙(及其它两栖类)的健康。南美角蛙在吃饱后,会把身体藏在底材中,只露出头部。每天向饲养缸中喷洒清水,以维持缸中湿气,令角蛙皮肤避免干燥。饲主最好尽量避免,以手直接触摸角蛙(及其它两栖类),更换底材时以网或铲把角蛙从后捞起,移至水盘清洁,接触过角蛙及其它两栖类后,必须要彻底洗净双手。

相关

两栖类的皮肤中含有种类繁多、功能复杂的生物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可用来抵御有害环境因子的侵袭。是有待于开发的宝库。目前,已从两栖类动物中分离鉴定出许多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蛋白及多肽。南美角蛙(Ceratophrys cranwelli),属于细趾蟾科角花蟾属,分布于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大峡谷地带。其白化体也叫黄金角蛙,常被当成宠物饲养。本研究以南美角蛙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对南美角蛙皮肤中活性多肽资源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南美角蛙皮肤镇痛肽并对其结构功能进行了研究。以来源于单个南美角蛙(Ceratophrys cranwelli)个体皮肤中提取的mRNA为材料,我们建立了南美角蛙皮肤cDNA文库,得到大约为1×106个独立的克隆。通过PCR的方法,以M13引物随机筛选插入片段在500~1000bp的克隆。共挑选了142个克隆并测序。测序结果通过NCBI数据库Blast,其中62条序列可以得同源性序列。其中11条为活性多肽的序列,例如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tatin),溶菌酶(Lysozyme),性信息素(sodefrin)等等。南美角蛙中编码这些活性多肽的基因与亲缘性较近的非洲爪蟾中基因同源性较高,相似性最高可达76%,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活性多肽基因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通过对南美角蛙皮肤cDNA文库的随机筛选,发现了一个具有氨基酸序列多拷贝现象的基因。经过翻译发现,在编码区内有6个拷贝,每个拷贝长19个氨基酸残基,并且每个拷贝的氨基酸序列都不完全相同,有一定的多样性。每个拷贝N端前两位氨基酸序列为KR,是两栖动物典型的翻译后加工位点。除去该位点,还有17个氨基酸。通过固相合成法合成了三条多肽,分别为CCAP1(TNGKGYQVENEDDYG DY)、CCAP2(TNGKDYQVENEDDYGDY)和CCAP3(TSGNGYQEENENDYGDY)。并进行了抗菌活性、抗氧化活性、缓激肽活性和镇痛活性检测。发现该类多肽具有镇痛活性,是一种镇痛肽。通过鼠尾光照镇痛实验发现,CCAP2(?)镇痛活性较强,其痛阈提高率达到40%1以上,且镇痛效果较为稳定,在60min内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这是首次关于南美角蛙皮肤中活性多肽的报道1。

两栖类是一类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科研、生态以及文化价值。地球上拥有丰富的两栖类资源,它是世界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两栖类动物为了生存,其皮肤进化为具有药理学活性的器官并显示出多样性的防御功能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两栖类皮肤腺体含有丰富的分泌物,其中含有大量的分子结构特殊,功能多样的生物活性物质,是一个天然的药物宝库。近年来,已从两栖类动物皮肤中鉴定出许多多肽类家族,包括铃蟾肽、蛋白酶抑制剂、抗菌肽、速激肽、胆囊收缩素、缓激肽、抗氧化肽以及基因编码的神经毒素等。但从两栖类皮肤中发现的具有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的多肽依然很少。我们以南美常见的角蛙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南美角蛙皮肤的cDNA文库,通过本实验室已经从南美角蛙皮肤中筛选出的序列cystatin-cp(该序列通过NCBI蛋白质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其蛋白质一级结构与来源于双齿围沙蚕的cystatin B有41%的同源性)设计了级联PCR引物,成功地克隆到该序列并构建了其原核表达系统。我们利用大肠杆菌pET-32a表达系统成功对cystatin-cp融合蛋白进行了诱导表达,经过菌体超声破碎,Ni2+亲和层析,甲酸切割方法将cystatin-cp与组氨酸标签分开,然后利用分子筛Sephadex G-50凝胶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层析(RP-HPLC)纯化方法,得到了具有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的表达蛋白。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测定表达蛋白产物的分子量为10035.0 Da,与理论预测并不符合。通过对成熟肽氨基酸序列分析,我们认为在甲酸切割时,融合蛋白并未在DP位点进行切割,而是在成熟肽的8Gly和9Pro之间进行了错误切割,并且成熟肽进行质谱检测时,在离子化过程中其某一区域结合了一个金属离子。以发色底物P3169(Sigma)进行酶动力学反应,测定得到该蛋白酶的抑制常数Ki值为27.594μ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