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雪雀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基本概述

雪雀的分布呈现明显的规律性,东西走向,基本贯穿整个亚欧大陆高山带。

青藏高原是雪雀的分布中心,在这里有6个种,11个亚种不同程度的重叠分布。在青藏高原隆起前,此地是低海拔的丘陵旱生植物草原,雪雀的原始种类有可能广泛分布于此处。青藏高原的隆起带来新的生存环境,雪雀的原始种类不得不面临新的生存压力,为适应新形成的气候条件,雪雀从原始种类中分化出一支来以适应新环境下的寒冷气候。在竞争压力的迫使下,雪雀向四处相似的生境扩散。

黑喉雪雀向东北扩散;阿富汗雪雀向青藏高原的临近地区兴都库什山脉扩展;白斑翅雪雀则沿横贯亚欧人陆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扩散,形成今天独特的高山分布格局。

基本分类

从形态学,遗传学,生态学及地理学等多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

将雪雀属划分为三个亚属阶元:原雪雀属种间,棕颈雪雀(M .ruficollis)、棕背雪雀(M.blanfordi)与黑喉雪雀(M.davidiana)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白斑翅雪雀(M.nivalis)与褐翅雪雀(M.adamsi)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建议可将其各自提升到亚属这一阶元,雪雀亚属Montifringilla(Montifringilla)与地雀亚属Montifringilla (Pyrgilauda)前者包括包括白斑翅雪雀Montifringilla(Montifringilla)nivalis与褐翅雪雀Montifringilla(Montifringilla)adamsi;后者棕颈雪雀Montifringilla(Pyrgilauda)ruficollis,棕背雪雀Montifringilla(Pyrgilauda)blanfordi,黑喉雪雀Montifringilla(Pyrgilauda)davidiana与阿富汗雪雀Montifringilla(Pyrgilauda)therease. 白腰雪雀(M.taczanowskii)

外形特征

中等体型(15厘米)的褐色雪雀。体形稍小于白雪雀,具贯眼黑纹,喉部具两条分开的黑纹,上体暗灰褐色,枕部及颈侧具明显的棕色;初级飞羽及次级飞内具有不同大小的次端白斑;除中央一对尾羽外,其余尾羽亦具灰白色次端斑,下体白色。成鸟眼先黑色,具明显的贯眼黑纹;耳羽棕黑色;额灰白色,中央较深;头顶暗灰褐色,枕部及后颈棕褐色,颈侧棕色延至前胸两侧;背部暗褐,具较明显的黑褐色羽干纹;尾上覆羽褐色,除中央一对尾羽黑褐色外,其余尾羽黑褐色并具灰白色的次端斑;小覆羽和初级覆羽黑褐具白灰色羽缘;中覆羽和大覆褐,羽缘沾棕;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褐色,各羽外具白色羽缘并沾棕,内具不同大波折次端白斑;腋羽白色,颊、喉亦白,后者具2条分开的黑褐色纵纹;胸和腹部灰白色,两胁沾棕;尾下覆,羽端沾棕。虹膜黑褐;嘴、脚黑色。幼鸟个淡黄褐色的眉纹,上体和翼黄褐色,羽干纹不明显,翼上初级和次级飞羽外边缘淡褐;颊、喉部及腰部白色沾黄,下嘴及跗躔色较淡。

生活习性

飞行距离不远,约5-50米左右,飞行高度离地面约5-20米,喜站在较高的地方鸣叫、叫声尖细,似“Jie Jie Jie”声。甚不惧人。飞行弱且低。冬季与其他雪雀混群。

分布

多见于低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开阔区, 有时也见于平原地区, 喜在路旁未全被雪覆盖的草丛中或在公路旁活动 。栖于光裸地面。冬季群栖但一般不与其他种类混群。常规步调为快步疾走但也作并足跳行。未在取食群中的鸟作蛙跳式前行。群鸟升空作波状起伏的炫耀舞姿飞行然后突然降至地面。 以杂草种子、昆虫为食。雪鹀为卵生,营巢于乔木和灌丛中,每窝产卵约5枚。 雪鹀多栖息在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常在河边岩石、荒山小树林中活动。冬季群栖但一般不与其他种类混群。常规步调为快步疾走但也作并足跳行。未在取食群中的鸟作蛙跳式前行。群鸟升空作波状起伏的炫耀舞姿飞行然后突然降至地面。

叫声

立于巨砾或在振翼下行时作叫,鸣声仅为单调的短句交替。常有的飞行叫声为颤音tiriririt接流水般的tew声。两种叫声均似铁爪鹀但富有乐感。也作沙哑的djeee叫声。1

生长繁殖

5月初开始营巢,巢多筑在墙洞、土岩、或鼠兔废弃的洞内,雌雄鸟都担任作巢工作。巢外层为干草,仙层有羊毛、羽毛。称量卵重2.5克,大小21*16毫米,卵纯白色,较白斑翅雪雀的卵小。

分布于青藏高原及中国西北部。指名亚种栖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北部、青海东南部及四川西部。迷鸟有一次至辽宁。亚种分布于昆仑山东部、阿尔金山至祁连山西部。

亚种分化

青海有2个亚种:

1)青海亚种 Montifringilla ruficollis isabellina(Stegmann)分布于青海祁连山西段党河南山。

2)指名亚种 Montifringilla r.ruficollis Blanford分布于青海祁连山东部,青海湖以南山脉,柴达木盆地南缘都兰Ji,以至青海南部杂多和玉树。省外见于四川、西藏等地。夏季及繁殖季节多以昆虫为食,所食昆虫大部为为草原害虫,如蝗虫等,是一种草原益鸟。

种类介绍棕背雪雀

棕背雪雀(学名:Pyrgilauda blandfordi;英文名:Plain-backed Snowfinch)体长15厘米,呈褐色,头部具特别的黑白色图案。雄雌同色。成鸟具黑色的眼先、颏、胸兜斑块、额中心纹及上扬至眼上后方的特征性短"角"。下体偏白。幼鸟色暗且淡而少黑色,但比棕颈雪雀脸白。虹膜褐色;嘴黑色(成鸟),或皮黄(幼鸟);脚黑色。栖于干旱多石而矮草丛生的平原地带。与鼠兔繁群共处。冬季与其他雪雀结成大群。炫耀飞行时翼半僵举并在空中振翼。甚不惧人。于地面奔跑似鼠。分布于青藏高原至中国西部及西北部。分布零散,但地方性常见于海拔4200~5000米。

黑喉雪雀

黑喉雪雀(学名:Pyrgilauda davidiana;英文名:Small Snowfinch)体长15厘米,皮黄褐色,额、眼先、颏及喉纯黑色。初级覆羽基部白色,外侧尾羽偏白。幼鸟较成鸟色淡且脸上无黑色。虹膜褐色;嘴皮黄,嘴端黑色;脚黑色。栖居多石的山区及有疏草的半荒漠,通常于近水处。与鼠兔繁群相关联。冬季成大群,甚不惧人地进入农庄及村庄。分布于俄罗斯的阿尔泰山至蒙古及中国北方。不常见于海拔1000~3000米。

白腰雪雀

白腰雪雀(学名:Montifringilla taczanowskii;英文名:White-rumped Snow finck)全长约17厘米。上体淡褐色,前额及眉纹白色,有一道黑色过眼纹。腰及尾上覆羽白色,翼覆羽及次级飞羽基部白色,形成翼上大块白斑;中央尾羽为黑褐色,其余尾羽具有白色端部;下体白色,胸部沾褐灰色。虹膜褐色;嘴角质色或黄色,嘴端黑色;脚黑色。栖息于3000~4500米的多裸岩的高原荒漠、草原及沼泽边缘,喜结小群枉于鼠兔群集处,栖息、营巢于鼠兔废弃的旧洞中。炫耀飞行似百灵,以及在地面作"敲击"求偶炫耀。冬季成大群。着陆时尾摇摆不停。甚惧生。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肃以及四川,为常见留鸟。甚常见于海拔3800~4900米。留鸟于西藏、青海东部及甘肃西南部祁连山及阿尼玛卿山并四川的北部及西部岷山。11

褐翅雪雀

褐翅雪雀(学名:Montifringilla adamsi;英文名:Tibetan Snowfinch)体长17厘米,壮实而形长。雄雌同色。甚似白斑翅雪雀但头及上体褐色较重,飞行及休息时两翼可见的白色较少。翼肩具近黑色的小点斑。虹膜褐色;嘴黑(繁殖期)或黄而端黑;脚黑色。求偶时炫耀飞行似蝴蝶。于地面取食,常至村庄附近的耕地。冬季结成大群。分布于克什米尔、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及中国西北部。常见于海拔3500~5200米。

保护现状

雪鹀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雪鹀是“中日候鸟协定”保护候鸟种类。1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