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毒蛇咬伤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概述毒蛇咬伤,中医病名。是指被毒蛇咬伤,毒汁经创口侵入营血、内犯脏腑所致。以伤处红肿麻木作痛,全身出现寒热、呕恶、头痛、眩晕,甚至出血、神昏抽搐等为主要表现的中毒类疾病。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较为多见。与西医病名相同。本病若早期治疗,一般可痊愈。若拖延治疗或病情严重者,可伴有肢体瘫痪、休克、昏迷、惊厥、呼吸麻痹和心力衰竭。

名词解释是指被毒蛇咬伤,毒汁经创口侵入营血、内犯脏腑所致。以伤处红肿麻木作痛,全身出现寒热、呕恶、头痛、眩晕,甚至出血、神昏抽搐等为主要表现的中毒类疾病。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及特点,与西医病名基本相同。

病因本病病因主要有:一为风毒(炽盛)证,二为火毒(炽盛)证,三为风火热毒证(混合毒)。若蛇毒之风毒侵入机体,致风邪阻络,则局部麻木,甚则四肢麻痹,眼睑下垂;若火毒入侵,致经络阻塞,气血瘀滞,则局部肿胀疼痛;若风火之毒入侵,致局部经络阻塞,气血瘀滞,则红肿疼痛。

诊查要点诊断依据1.有毒蛇咬伤史。

2.被咬部位疼痛,或局部麻木,伤肢肿胀,并迅速向近心端发展。

3.咬伤处有牙痕,依蛇毒性质不同可有相应的全身和局部症状。

病证鉴别毒蛇咬伤与恶虫叮咬

毒蛇咬伤,被咬部位疼痛,或局部麻木,伤肢肿胀,并迅速向近心端发展。恶虫叮咬如蜈蚣、毒蜘蛛等蛰伤无典型牙痕,常局部红肿疼痛明显,全身症状轻微。

相关检查诊断本病还可做血液常规及尿液常规检查,严重的病人还要做生化及物理辅助检查(如心电图、心功酶、尿素氮、肝功能、肌酐、电解质等),以便了解病情进展,判断预后,掌握主动。

辩证论治辩证要点本病应从表里辩证。局部不红不肿、不出血,疼痛轻微,感觉麻木,眼睑下垂,复视,张口困难,言语不清,口角流涎,呼吸急促,脉沉伏迟弱,应考虑为风毒炽盛,以表证为主;伤口疼痛剧烈,出血,皮肤有血泡瘀斑,伤肢水肿明显,内脏、五官出血,发热,少尿或无尿,心悸头晕,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或结代,应考虑为火毒炽盛,以里证为主。

治疗原则本病若风毒炽盛证,宜疏风解毒;若火毒炽盛证,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风火热毒证,宜清热解毒,凉血祛风。

证治分类1.风毒证

主证:伤口不红不肿不痛,有麻木感,头晕,眼花,嗜睡,严重者呼吸困难,四肢麻痹,张口困难,眼睑下垂,神志模糊;舌红,苔薄白,脉弦数。

治法:祛风解毒,活血通络。

代表方:活血驱风解毒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川芎、红花、威灵仙、白芷、防风、僵蚕、七叶一枝花、半边莲、地丁。

2.火毒证

主证:局部肿胀疼痛,渗血,或有水疱、血疱、瘀斑,严重者局部组织坏死;可见恶寒发热,口干。烦躁胸闷,心慌,尿血便血;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泻火解毒,凉血活血。

代表方:五味消毒饮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3.风火毒证

主证:局部红肿明显,伤口剧痛,或有水疱、血疱、瘀班,局部溃烂,头晕眼花,视物模糊;恶寒发热,大便干,小便短赤,严重者烦躁抽搐,神志模糊;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祛风。

代表方:五味消毒饮、犀角地黄汤、五虎追风散三方合用。

常用药: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4.蛇毒内陷证

主证:毒蛇咬伤后误治失治,寒战高热,烦躁不安,惊厥抽搐,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困难,伤口由红肿突然变为紫暗或紫黑,肿势散漫;舌红绛,脉细数。

治法:解毒祛风,活血开窍。

方药: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加服安宫牛黄丸。

常用药:犀角、生地、玄参、竹叶心、麦冬、银花、连翘、黄连、丹参。

其他疗法1.早期急救:毒蛇咬伤后应立即在伤口近心端5~250px处缚扎,冲洗伤口,扩创排毒。

2.可选以下方法破坏蛇毒:

(1)用0.5%高锰酸钾注射液3~5ml,作伤口浸润注射。

(2)胰蛋白酶2000单位加入0.5%普鲁卡因5~10ml中,在牙痕周围注射,或于缚扎上方行皮下环封。

3.根据蛇种选用相应的抗蛇毒血清治疗。

4.外敷消肿止痛药物:可选用蛇伤成药或新鲜草药,如半边莲、辣蓼草、八角莲、七叶一枝花等,洗净捣烂外敷。

5.针灸治疗:针刺八风、八邪穴,摇大针孔,令流出毒血,以利消肿止痛。

转归预后本病若及时处理、治疗,一般可痊愈。若拖延治疗或病情严重者,可伴有肢体瘫痪、休克、昏迷、惊厥、呼吸麻痹和心力衰竭。

预防调护1.搞好环境卫生,清除周围杂草,堵塞洞穴,使蛇无藏身之地。

2.行走山林草地时,可用棍杖先打草驱蛇,并注意蛇在树上咬人。夜间行走宜有照明用具,防止误踩毒蛇而被咬伤。

3.野外工作时,应掌握毒蛇的生活习性,如夏秋季节早、晚为毒蛇活动高峰期,应注意防范。

4.一旦被毒蛇咬伤,不必惊恐,更不要狂奔乱跑,应立即进行现场急救,如缚扎、清洗等,然后迅速转送医院进一步治疗。

文献摘要1. 毒蛇咬伤最早记述见《山海经》。

2. 《诸病源候论·蛇螫候》:“恶蛇之类甚多,而毒有瘥剧。”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华敬 - 中医主任医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