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沙袋鼠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基本简介

沙袋鼠 wallaby ,袋鼠科(Macropodidae)几种中等大小的有袋哺乳动物的统称,主要产于澳大利亚。灌丛沙袋鼠有11个种归入袋鼠属(Macropus)沙袋鼠亚属(Protemnodon),身体结构似大袋鼠,只是牙列稍异。体长45~105公分(18~41吋),尾长33~75公分。其中红颈沙袋鼠(M. rufogriseus)是常见种,后颈和两肩为浅红色,产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和塔斯马尼亚的灌木地区。该种常见于动物园。俊面沙袋鼠(M. elegans或M. parryi;又名鞭尾沙袋鼠),具有独特的颊斑,见于澳大利东部海岸疏林中。

有条粗尾巴及大后脚的有袋类动物。它们会把小沙袋鼠放入袋中,一次的跳跃能移动数公尺。于夜晚吃食果实等,以大群居方式生活。

特色特点沙袋鼠奶杀菌力

沙袋鼠奶使科学家在与致命病菌对垒中占据上风。沙袋鼠奶是一种神奇的乳汁,其杀菌功效比青霉素强100倍,它来源于沙袋鼠的育儿袋,是现成的,无需任何加工。澳大利亚的科学家们发现沙袋鼠奶可以成为自然界赋予我们的最万能的药物。医生们认为,这种乳汁中含有某种成分,可以保护初生沙袋鼠在拥有自己的抗体前在母亲的育儿袋中免受疾病的侵扰,他们认为这种成分有朝一日可以保护人类免受MRSA之类的耐药超级细菌的侵袭。科学家计划从沙袋鼠奶中提取这种成分,将它合成为药物。

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是在一次利用DNA测试进行临床调查中偶然发现这种物质的,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牛奶的健康功效。” 科学家们决定对塔马尔沙袋鼠的乳汁进行分析,是因为他们认为其中含有大量蛋白质。

研究的负贵人本·科克斯说:“沙袋鼠的妊娠期约为一个月,因此初生的沙袋鼠非常小。它们的确只能算是胎儿,其免疫系统非常不完善。”它们在100天前尚不具备产生抗体的能力,无法抵御感染。“在这期间,小沙袋鼠完全依赖母亲的乳汁维生,我们决定对这一阶段的乳汁进行研究。我们发现了一种具有惊人杀菌能力的成分,可以对付一系列人类的疾病。”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蛋白质AGG01,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他们认为它帮助小沙袋鼠在育儿袋中适应环境并抵御潜在病菌的侵袭。

试验中,这种成分不仅可以阻止细菌的生长,而且几乎可以完全杀死细菌。研究表明,它在对付E大肠杆菌、链球菌,沙门氏菌、MRSA等细菌方面有很强的功效。

科克斯说:“它的发现有很大的偶然性,从牛奶中我们无法提取任何相同的成分。这种成分合成起来很容易,并且不贵。从它的化学结构上看,口服它的制剂要比注射更为有效。”

品种分类岩沙袋鼠常栖息于临水的岩石间,毛色鲜豔,褐灰色相间,具条纹、斑片或其他花纹。在多岩石地形中活动轻快。3种甲尾属(Onychogalea)动物因尾尖具角质而得名;肩部有鲜豔的条纹;跳动时转动其前肢,所以俗称手摇风琴师袋鼠;有2个种已濒于灭绝。

兔沙袋鼠属形小,有些动作及习性似兔。灰沙袋鼠属(Thylogale)3种分布于新几内亚及俾斯麦群岛至塔斯马尼亚,体小壮实,鼻尖,後腿短,常为人捕猎以取其肉及皮。短尾灰沙袋鼠(Setonix brachyurus)与之近似,现仅残存于西澳大利亚2个近海岛屿。

黑尾沙袋鼠Wallabia bicolor Swamp Wallaby ,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东南部的森林、灌丛、草地和沼泽等地带。体长66—85厘米,尾长64—86厘米,体重10—21千克。体毛呈赤褐色。头小,颜面部较长。眼大。耳长。前肢小,后肢长。尾粗长。它的这种奇异的形态、惊人的奔跑速度和跳跃能力引起了体育专家们的极大兴趣。黑尾沙袋鼠在野外有一定数量,但在不断减少,已经受到当地政府的严格保护。

白化红颈沙袋鼠,一只患有白化病的红颈沙袋鼠。白化病沙袋鼠通常产下褐色后代,像母亲一样全白的袋鼠宝宝非常罕见。据美国广播公司(ABC)报道,白化病是一种遗传性黑素合成障碍,特征为眼部、皮肤和头发缺少部分或者全部黑色素,相比之下,单是眼部白化的情况更为少见。白化病由隐性等位基因遗传导致。这种疾病能够影响哺乳动物(包括人类)、鱼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

生活习性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动物也和我们人类一样,有些很难抵御香烟、酒精以及毒品的诱惑,又或者无法摆脱对药物的依赖。而对于实验室动物来说,它们均是被迫摄入酒精、兴奋剂、毒品等物质以供科学家研究。在动物世界的瘾君子中,以《新科学家》杂志列举的这些动物最具代表性。

在澳大利亚的岛州塔斯马尼亚,生活在这里的沙袋鼠以一种令人难于置信的方式消磨时间——疯狂地咀嚼罂粟,当地神秘的麦田怪圈正是它们的杰作。(罂粟果实的乳汁晒干后即为人们熟知的鸦片。鸦片可以入药,也可以制造其它毒品。)《水星报》(The Mercury)援引塔斯马尼亚司法部长的话报道说:“沙袋鼠祸害罂粟田已经成为一个令我们头痛的问题。”有报告称,绵羊和鹿也是疯狂的“鸦片鬼”。

澳大利亚南部塔斯马尼亚岛上罂粟田不久前屡现怪圈,让当地人百思不得其解。当地议员吉丁斯说,调查确认,出现这些怪圈是因沙袋鼠进入罂粟田,吃了罂粟果实后变得行为怪异,在田里绕圈子造成。

田间怪圈在世界很多地方出现过,一些人认为,这些怪圈是外星人所为。但吉丁斯说,起码在塔斯马尼亚,应该负责的是沙袋鼠。澳种植不少罂粟,全世界的吗啡等药用麻醉剂的原料大约一半来自该国。当地一名罂粟生产者说,牲畜吃了罂粟果实后往往有“古怪表现”,例如绵羊就会绕着圈走。

其他影响现代竞技跑步中的起跑技术分为站立式和蹲踞式两种,而短跑运动中最好的起跑技术是蹲踞式。蹲踞式起跑又可分为:普通式(自1888年开始采用);长子弹式(自1930年开始采用);子弹式(自1911年开始采用)。以上几种起跑技术,无论哪一种,都是从蹲踞式起跑技术沿革而来的。那么,蹲踞式起跑又是怎样产生的呢?1888年,澳大利亚短跑运动员舍里尔在观察黑尾沙袋鼠的奔跑时发现,它们在起跑前总是先弯曲一下身子,腹部几乎贴进地面,然后靠其强有力的后腿一蹬,便以子弹出膛般的神奇速度奔跑起来。舍里尔由此受到启发。在仔细分析袋鼠的起动特点以后,他认为这种起跑方式若能运用到短跑技术中也会带来奇迹。于是,他就模仿黑尾沙袋鼠的起跑姿势,并结合短跑运动的特点,发明了在当时被认为是“短跑技术革命”的起跑技术——蹲踞式起跑。舍里尔首先采用了这种起跑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短跑成绩。此后,蹲踞式起跑技术风靡一时,对现代短跑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蹲踞式起跑技术为什么能提高速度呢?人们在研究了黑尾沙袋鼠的起跑状态后得到了启迪。原来,黑尾沙袋鼠身体高大,有时还携带幼仔,体重就更大了。如果黑尾沙袋鼠采用站立式起跑,就很难克服本身偌大的体重所产生的静止阻力,即使跑动起来,其初速也不会太大。但是,当它们的身体弯曲下去之后,就产生了两个有利因素:一是袋鼠的身体重心降低了,这样在起动、奔跑和跳跃时就增加了向前的水平分力和冲力。二是充分利用了自身形态结构上的特点,特别是很好地发挥了其强有力的后腿的蹬伸作用,使其能迅速地摆脱静止状态,获得较大的起动速度(因为后蹬力越大,地面的反作用力也就越大,获得的初速度也就越大)。所以,黑尾沙袋鼠奔跑起来就能疾驰如飞。

袋鼠业在澳大利亚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袋鼠相貌奇异,惹人喜爱,同时还具有很大的科研、文化及美学价值。只要合理利用袋鼠资源就能够永续不断地获得大量名贵毛皮和食用肉类。而澳大利亚的袋鼠及沙袋鼠的分布数量巨大,消耗着巨额青饲料,与家畜,特别是同绵羊剧烈争夺着牧场。

黑尾沙袋鼠的这种起动姿势是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的。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分析,肌肉在收缩前先拉长,可以提高肌肉的张力,有利于发挥肌肉的收缩能力。蹲踞式起跑能使臀肌、大腿前面的股四头肌和小腿后面的三头肌被拉长,使这些肌肉群处于收缩前的“绷紧”状态。在后蹬起动的一刹那,就会产生相当大的爆发力。再加上蹲踞起跑时,其身体重心低,支撑反作用力向前的分力大,所以能产生巨大的前冲力,提高了起动时的初速度,从而提高短跑运动的成绩。

医学发现近期,澳大利亚科学家从沙袋鼠奶中鉴定出一种新的抗菌物质,它具有抗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将来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抗生素。研究人员对沙袋鼠乳腺中表达的30,000基因进行了测序,鉴定出30多个抗微生物因子。由于沙袋鼠出生时没有主动免疫系统,这些因子被认为能保护育儿袋中的小袋鼠直至免疫系统发育。 这种沙袋鼠的奶在抗药素失去应该有的效果时将成为人类的救星,但由于沙袋鼠的奶人类无法直接使用,有关医学家正试图从奶中提取该物质,但即便如此,该物质的临床使用至少还需要6年之久1。

评论
科普61824aa9
贡生级
2023-11-12
科普61824aa9
贡生级
2023-11-12
科普61824aa9
贡生级
202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