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外形:中等体型的蝙蝠,前臂长64—67毫米.耳特大卵圆形,双耳内缘在额部上相联接,具双叉形耳屏,吻鼻部具突出的皮肤衍生物,构成简单突起的卵圆形大鼻叶高约10毫米。第二指具一节发达的指骨。第三指具二节指骨,尾退化,不显露。胫骨之长,约超过前臂长的1/2。
毛色:面部淡灰色,体背自颈至尾为鼠灰褐色.腹面毛基深灰色而毛尖为污白色。
头骨:吻部较短于脑颅长度之半,泪骨间的额部较宽。头骨背面,侧面观前部略凹陷,其后较平缓。矢状脊后部发达,高耸而隆起,前半较低而不显,前端分叉,向前延伸并止于不发达的眶后突部分;眶上脊亦发达,亦止于不发达的眶后突。听泡小,其长度不及听泡问基枕骨之宽。 ’
牙齿:齿式半{三;普=28。门齿阙如,发育成犬齿的前侧小齿尖,故上颌犬齿发达,主尖的前吸后侧均具小齿尖,后侧的小齿尖较大。小前臼齿位子犬齿后内侧,故犬齿与大前臼齿相接触。第一、--上岛齿之外侧附尖十分靠拢,中附尖退化,后附尖延长。故齿外侧之“W竹型不相等。其后半部变长。且后缘凹入。内侧之次尖缺失。下颌门齿均呈三叶形,中叶较大,排列成向前凸出的圆弧形,臼齿齿尖亦甚靠拢,内侧齿尖不发达。第三下臼齿无后内尖。
量衡度(单位:g,mm):体重45~71,体长71~1 01,后足长1 7~24,耳长26~43,前臂长64~72,胫长36~41;颅全长29.0~31.2,口盖长1 1.8~1 2.2,颧宽1 6.5~1 8.8,上齿列1 1.1~1 2.1,下齿列1 2.9~1 3.4。23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1 000~1 500m阔叶林带的山洞中。群居,每群有数十只。白天隐蔽于洞中,傍晚外出活动。以各种昆虫为主要食物,也吃小鸟和蛙类。怀孕期5个月左右,每胎产1仔。3
种群分布云南、四川、重庆、贵州、湖南、广西、广东、福建、江西等地。3
种群现状有一些不受干扰的栖息地似乎有较稳定的数量,但总体来看数量减少。
致危因素:一些旧房被拆除和山洞被开发使栖息场所减少。人们的捕杀也使种群数量渐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