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雷达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概述

雷达(Radar)是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缩写的音译,即“无线电探测与测距”,它是利用目标对电磁波的反射或散射现象对目标进行检测、定位、跟踪、成像与识别的。雷达是集中了现代电子科学技术各种成就的高科技系统。目前已成功地应用于地面(含车载)、舰载、机载、星载等方面。这些雷达已经和正在执行着各种军事和民用任务。1

雷达的发展1904年4月30日,德国的Christian Huelsmeyer申请了一项名为telenobiloscope的专利。这是一个利用电波来探测远处金属物体的发射一接收机系统。Telemobiloscope设计用来防止轮船之间的碰撞,但该系统最初没有考虑测距功能。1927年,Hans E,Hollmann在对Huelsmeyer的装置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制造了第一部厘米波段的发射一接收机。它便是“微波”通信系统的“鼻祖”。Hollmann等三人完善了该系统,使得该系统可以探测到8 km远的轮船和30 km远、500 m高空飞行的飞机。以后,上述系统分别形成了舰载(Seelakt)和地基(Freya)两个系统的雷达。该阶段被视为雷达的雏形阶段。

在雷达的早期发展阶段,美国在1922年利用连续波干涉雷达检测到木船,1933年首次利用连续波干涉雷达检测到飞机,1934年美国海军开始研究脉冲雷达,1935年英国开始研究脉冲雷达,1936年首个警戒雷达投入使用,1937--1938年大量CH型号雷达站投入使用,1938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火炮控制雷达,1944年能够自动跟踪飞机的雷达研制成功,1945年能够消除背景干扰,显示运动目标的技术使雷达功能进一步完善。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达成了电磁场理论最活跃的部分。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航空和航天技术的15-速发展,以及利用雷达探测飞机、导弹、卫星等的需要,对雷达的作用距离、测量精度、分辨率等性能有了更高要求,同时由于发展反弹道导弹、空间卫星探测和监视、军用对地侦察、民用遥感等。使得一些关键技术在雷达中得到应用。如脉冲压缩技术、脉冲多普勒(PD)和动目标检测(MTD)、有源相控阵技术、合成孔径/逆合成孔径雷达技术、超宽带雷达技术(UWB)、高频超视距雷达技术(OTHR)、双/多基地雷达技术、综合脉冲与孔径雷达技术、MIMO雷达系统、外辐射源雷达、网络雷达系统等。1

分类现代雷达种类繁多,分类的方式也比较复杂。

(1)按雷达用途分为:预警雷达、搜索警戒雷达、引导指挥雷达、炮瞄雷达、测高雷达、战场监视雷达、机载雷达、气象雷达、航行管制雷达、导航雷达以及防蝗、敌我识别雷达等。

(2)按雷达信号形式分为:脉冲雷达、连续波雷达、脉冲压缩雷达、噪声雷达和频率捷变雷达等。

(3)按角跟踪方式分为:单脉冲雷达、圆锥扫描雷达和隐蔽扫描雷达。

(4)按测量目标的参数分为:测高雷达、两坐标雷达、三坐标雷达和敌我识别雷达等。

(5)按采用的技术和信号处理的方式分为:各种分集制雷达(例如,频率分集、极化分集等)、相参积累和非相参积累雷达、动目标显示(moving target indication,MTI)雷达、动目标检测(movingtarget detection,MTD)雷达、脉冲多普勒雷达、合成孔径雷达、边扫描边跟踪(track while scan,TWS)雷达等。

(6)按天线扫描方式分为:机械扫描雷达和电扫描雷达等。

(7)按雷达频段分为:高频超视距雷达、微波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等。

(8)按雷达工作平台分为:地基、机载、天基、舰载等。1

基本原理雷达是利用目标对电磁波的反射(又称二次散射)现象来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位置及其他相关信息的。由雷达发射机产生的电磁能,经收发开关后传输给天线,再由天线将此电磁能定向辐射于大气中,电磁能在大气中以光速(约m/s)传播。如果目标恰好位于定向天线的波束内,则它将要截取一部分电磁能,目标将被截取的电磁能向各方向散射,其中部分散射的能量朝向雷达接收方向。雷达天线搜集到这部分散射的电磁波后,就经传输线和收发开关反馈给接收机,接收机将这微弱的信号放大并经信号处理后即可获取所需信息,并将结果送至终端显示。1

评论
科普5c356ffc74420
少师级
电磁波探测仪。
2023-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