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特点
在中国,腐植泥炭对应于煤成因分类中的腐植煤,是指由高等植物遗体在滞水、少氧的沼泽环境中经泥炭化作用而生成的泥炭。但在欧洲和热带泥炭类型划分中,学者们则将腐植泥炭定义为富含粗粒纤维(直径2~10毫米者占40%~60%)或以直径小于2毫米的细粒纤维为主的泥炭,在化学成分上,不含或少含纤维素,含一定量的木质素。根据泥炭粒度、显微煤岩特征、化学成分的差异,尚可进一步划分为粗腐植泥炭和细腐植泥炭两类。1
分解度分解度是指植物残体由腐解作用而形成的无定形腐植质的含量,以泥炭中无定形腐植质占有机质总量的百分率(%)表示。它是研究腐植泥炭分类及评价泥炭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富营养泥炭的分解度高于贫营养泥炭,中营养泥炭的分解度则介于两者之间。同一泥炭类型分解度的差别又取决于不同地区的水热条件和泥炭性质的差异。中国东北山地丘陵区富营养泥炭的分解度一般为15%~30%,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山区的同类泥炭的分解度一般为35%~50%。分解度还与不同深度内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由表层向深部,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减少,导致表层泥炭分解度均高于中、下层。1
氧化还原作用腐植泥炭中可变原子价有机和无机物质,在生物化学和化学过程中所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泥炭沼泽中的氧是主要的氧化剂。它来自大气,其数量受沼泽覆水程度制约。沼泽水位较高时,泥炭层被水所饱和,氧的含量下降,泥炭中还原物质浓度增大。反之,在水位较低时,泥炭层通气良好,氧的含量增多,氧化物质增加。泥炭的氧化—还原作用制约着微生物的种类和活动强度,影响着泥炭层有机质的转化方向和速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