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灰岩盆地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释义

灰岩盆地亦称岩溶盆地、波立谷。该词由斯维奇(J. Cvijic)于1894年取自南斯拉夫第纳尔喀斯特区,塞尔维亚语“polje”意指“田野”,现已成国际通用术语。是大型溶蚀洼地,常生成在地壳运动长期相对稳定的地区,代表岩溶发育的后期阶段,多在热带气候条件下形成。

形成灰岩盆地在适宜构造下,如褶皱轴部、断陷盆地以至碳酸盐岩与非碳酸岩接触带上,经溶蚀与侵蚀形成。其底部常覆盖较厚的新生界碎屑沉积物,形成冲积扇和冲积平原,并有孤峰与残丘。在其边缘或底部常有泉出露,汇成河流,穿过冲积平原至最低点注入落水洞,转为地下河。这种落水洞称河流落水洞(ponors)。1

例子克罗地亚列卡(Lika)灰岩盆地长逾80公里,茵穆特斯基(Imotski)灰岩盆地具有最大的平底,达385公里。中国所称喀斯特盆地几乎是大型灰岩盆地的同义词,如贵州安顺、兴义和云南罗平、文山等都是大型灰岩盆地。

特点及作用常具有平坦的底部,覆有由灰岩溶馀物形成的土壤,灰岩盆地是喀斯特区的“绿洲”,为基本农田所在。在雨季往往落水洞泄水不及,泛滥成涝,是灰岩盆地治理的主要问题。因河流侵蚀和洞顶崩塌,有的河流至波立谷末端却进入峡谷或嶂谷,斯维奇称之为开放灰岩盆地。于是有开放与封闭灰岩盆地两类型的划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