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背景
1937 年 3 月,日本陆军要求中岛、川崎、三菱公司分别用 Ki-37、Ki-38、Ki-39 的代号开发“用于制空、掩护和对地攻击”的双座战斗机兼攻击机。
进入具体工作之后,三菱以缺乏技术人员为理由退出,中岛最后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川崎公司以工程师井町勇领导的班子进行设计工作,1937年 10 月制成 1:1 等大模型,到了年底已经完成基础研究和设计。但是,陆军在 12 月停止 Ki-38 的研究工作,指令以 Ki-38 为基础进行 Ki-45(屠龙)的开发,同时责成川崎研制 Ki-48 轻型战斗机。
关于 Ki-38 仍有很多不明的部分。仅根据风洞模型来看,它是一种安装液冷 V 型发动机的双发中单翼机,和后来的 Ki-45 一样,主翼和尾翼都采用椭圆斜度,中央翼为水平形式、而外翼有上反角。尾翼的形状和井町勇的另一个作品 Ki-32(九八式轻型轰炸机)相似。此外,设计组也曾经考虑过机首安装液冷发动机、两翼安装风冷星型发动机的三发方案。
接受新的设计任务之后,川崎让井町研制 Ki-45,而 Ki-48 的任务交给土井武夫的班子。1
发展历程二式战斗机“屠龙”全称,川崎Ki-45 Kawasaki川崎 Ki-45 Kai TYPE 2 Toryu キ45改二式复座战斗机。
1939年1月初第一架Ki-45原型机在岐阜工厂下线,完成短暂的地面试验之后就开始试飞。飞机安装两具中岛Ha-20乙原形发动机,是按许可证生产的英国布里斯托“水星”,起飞功率790马力,3,900米高度时额定功率820马力。发动机容纳在具有典型布里斯托风格的巨大引擎罩中,驱动两副3叶变距螺旋桨,没有桨毂盖。是日本陆军唯一可以使用的夜间战斗机。
1940 年 4 月,川崎航空机工株式会社制作了一架叫做“Ki-45 第一次性能提升机”的样机,使用的是 Ha-25 发动机。2
1942年初开始在西南太平洋战区参战。
1944年参加菲律宾和日本本土的防御作战。除了执行夜间战斗机任务外,还可以携带少量炸弹并使用机上机关炮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和反舰任务。3
基本数据技术数据乘员:2人
机长:11米
翼展:15.02米
机高:3.7米
空重:4,000千克
发动机:两具三菱Ha-102气冷式发动机(各1,050匹马力)
最大起飞重量:5,500千克
性能数据最大飞行速度:540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2,000千米
武器装备1、机身右侧一门37毫米炮
2、机头两挺12.7毫米Ho-103重机枪
3、后方一挺7.92毫米九八式机枪4
型号演变屠龙基本型1938年1月开始研制的屠龙基本型,由井町勇为设计师,主翼翼形采用椭圆形,发动机为两个中岛飞行机制Ha-20乙风冷式发动机(820匹马力),但此发动机问题多多,故后来改为中岛Ha-25风冷式发动机(即是海军荣12型发动机,950匹马力),机头两支7.7毫米口径八九式机枪,后方又有一支八九式机枪。
屠龙改1940年8月开始改为土井武夫做设计师,因考虑到燃料量增加而令总重增加,故翼面积增加了3平方米而达到32平方米,同时翼型改椭圆形改为直线,发动机改用三菱重工制Ha-102(1050匹马力),由于土井武夫也是Ki-48九九式双发轻轰炸机的设计师,故在屠龙改的机尾,驾驶舱风挡和起落架收放装置等都采用了Ki-48的设计,至于机身也等同是去掉炸弹舱的Ki-48机身。
屠龙改甲最初使用型,武装为机身侧20毫米口径九七式反坦克枪一支,机头12.7毫米口径Ho-103重机枪两支,后方一支7.92毫米口径九八式机枪(德国MG 15机枪的仿制品)。
屠龙改乙废除九七式反坦克枪,改为37毫米炮一门,由后方机枪手上弹。
屠龙改丙废除机头重机枪,改成两支20毫米口径斜射Ho-5机炮,37毫米炮改为自动上弹16发。
屠龙改丁屠龙夜间战斗机型,取消了后方九八式防卫机枪。
作战经历中国战场方面,屠龙改乙和改丙曾部处在东北和华中,1944年秋美军B-29轰炸机由成都起飞去轰炸东北鞍山,日军第28战斗飞行队和第16独立航空队曾多次起飞截击,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攻东北时,屠龙改丙曾用其37毫米口径炮进行过反坦克任务。
太平洋战场方面,1942年10月屠龙开部处在缅甸,之后日军又把屠龙用于印尼和新几内亚,初时盟军还以为屠龙是德国Bf 110战斗机,日军屠龙主要对手是美军B-24轰炸机和P-38闪电式战斗机,P-38和屠龙虽同为双发动机战斗机但明显比屠龙优胜,尤其在速度方面,屠龙与之打空战输多胜少,后来美军B-29轰炸机轰炸日本本土,屠龙又作为夜间战斗机,其在夜战的表现要比日间战斗要好,另一方面,屠龙在反舰方面也有较好表现,尤其攻击盟军鱼雷艇,其37毫米炮能对此打出致命一炮。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