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中岛G10N“富士山”重轰炸机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研发背景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美军的大规模战略轰炸,日本一直在寻找还击的办法。曾经设想和实施过的办法除了用潜水艇携带舰载攻击机对美国本土进行袭扰;用纸糊的气球从日本释放,乘高空气流飞到美国,投下燃烧弹和定时炸弹(飞象行动)外,还一直努力研制一种能从日本本土起飞,对美国进行轰炸的轰炸机。所以,从 G5N“深山”、G8N“连山”、G10N“富士山”,这种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富士山”是日本在二战期间研发的最后一种重型远程轰炸机,外形尺寸与美国同期研制的 B-36“和平维护者”(Peacekeeper)相类似,但由于当时已是大势已去,“富士山”还未来得及试飞,日本即宣布投降。2

研发历程1939年,日本中岛飞机公司经理中岛知久平提出研制一种Z型机计划。该飞机是种洲际轰炸机,计划安装6台5000马力大功率发动,最大飞行速度770公里/小时,飞行高度13000米,航程15000公里,有三种机型:第一种是轰炸机,载20吨炸弹。中岛知久平计划用它轰炸美国的军工厂、海军基地等,同时对美国大城市进行地毯式轰炸;第二种是编队掩护机,设想在机腹上配备96门20mm口径机关炮,飞临美国上空,从1.3万米的高空,攻击飞行高度较低的美国战斗机群;第三种是鱼雷攻击机,携带20枚鱼雷,用以击沉美国的海军舰艇。

中岛知久平认为,只要日本拥有5000架Z型飞机,就一定能打败美国。在当时Z型机计划毫无疑问是没有可能付诸实际展开研制的,只能说是个构想而已。不过,飞机进行洲际飞行的技术,日本则从1930年代开始一直在坚持不懈的进行探索,日本军方对于用洲际轰炸机轰炸美国本土的想法,事实上早就已经有了,只是当时条件不成熟,所以才没有对Z型机付诸实际试制。

1942年,日本陆军航程高达18000公里的Ki-77洲际飞行验证机试制成功,标志着日本已经解决了飞机洲际飞行技术,这使得日本军方大受鼓舞,认为试制洲际轰炸机的时机已经成熟,日本海军决定试制超级洲际轰炸机,并立即下令中岛公司进行预研,研究试制洲际轰炸机的可行性。

1943年4月,日本海军正式命令中岛公司开始研制代号为G10N1的洲际轰炸机,海军代号为富士山,富士山是在Z型飞机方案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超级轰炸机。

试制富士山,所展开的各种技术研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除了中岛公司以外,三菱公司,川西公司等都投入了大量研发力量配合,为富士山提供技术支持,包括5000马力大功率发动机,10000米以上高高度轰炸瞄准器等等,这都是对日本工业界的考验。富士山为了减轻重量以及降低结构复杂性采用了可抛弃起落架设计(这种设计最后用在了战争末期日军生产的专用自杀机上),起飞时利用多排主轮起飞,离地后把外侧主轮与起落架扔在机场上,只留单式主轮,执行完轰炸任务后因机体大大减轻,可用单式主轮安全着陆。

至于富士山的发动机为中岛公司的5000马力 HA-54-11 型四列星型气冷36缸发动机,这型发动机基本上可看做是由2具HA-44 复列星型气冷18缸发动机串联而成,由于Ha-54相当巨大,因此为了有效的散热,发动机前方还装有了强制冷却风扇;另外考虑到高空的功率输出,除了发动机本身装有的二级三速机械增压器外,另外还装有了高空用的排气涡轮增压器,使得发动机在10000米的高空仍然有4500马力功率输出。 为了防备HA-54的研制万一失败,还把三菱公司的 HA-50 复列星型气冷22缸发动机列为侯选发动机,HA-50的开发比HA-54早了很多,在1944年HA-50就已经完成了地面上的所有测试,并搭载到改装后的轰炸机上进行测试。 但不论是使用哪种发动机,富士山都将采用双重4叶对转螺旋桨,采用双重对转螺旋桨就算发动机转速较低也能输出很大的推进功率,可避免螺旋桨转速过高时在叶片顶端发生局部超音速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导致螺旋桨推进效率降低,阻力增加,因此要在高空进行大速度飞行就有必要采用这样的方案。

1943年秋,富岳完成了全部图纸设计,并制造出一个全尺寸木制模型停放在中岛公司小泉制作所内,这个模型按富士山设计图纸制作,内部还安装了包括投弹机构在内的部分机构,研究人员可在机身内走动,尽管计划如此宏伟。3

计划失败然而,在马里亚纳海战、塞班岛战役相继失败,导致军部最大支持者东条下台后,富岳的计划也跟着胎死腹中。此时美军自太平洋另一端反攻,逐步逼近日本本土,军方视本土决战无可避免,加速生产和研制拦截轰炸机的战斗机计划,富岳计划也只得终止。

此外,以富岳所花费的成本来看,即便完成了设计图,人力、资源与经济皆已衰落的日本也无力加以生产。最终却连一台试验样机也没生产出来。富士山设计完成后,海军曾下令试制,但试制成本核算后令海军大失所望,富士山仅研制成本就已经高达430万日圆,生产成本则是海军原来预估的50倍,按当时海军的预算,除非海军停止订购其他一切必要兵器装备专买富士山,否则海军每2年才能凑出购买1架富士山的资金,富士山如此昂贵,从当时的日本国力来看,根本不可能进行批量生产。因此,富士山最多也就是只能试制1架,大失所望的海军很快下令富士山的试制暂时停工,不久经过海军内部反复讨论,决定正式放弃试制富士山,这样富士山的试制计划就此告终。1

性能参数(原计划)最大值技术数据机长:46米

翼展:65米机高:12米

空重:42,000千克发动机:6台中岛NK11A发动机

最大起飞重量:16,000千克

性能数据最大飞行速度:780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1,940千米

武器装备载弹量:20000公斤4

使用情况有小量“富士山”装备部队,也仅仅能在美国产生一点心理战的作用,对战争进程不会有任何影响。因为少量飞机形不成战略攻击力量。美国对日本的战略轰炸,以马里亚纳群岛的塞班、提尼安岛为基地,最多时共有B-29飞机500架;为了为B-29提供护航,还专门付出巨大牺牲,攻下硫磺岛,为护航的P-51战斗机提供基地。这些条件对日本来说是完全不能想象的。日本的国力不可能为部队提供数百架结构复杂,需要大量当时极度匮乏的轻合金等材料所构成的大型飞机。另外,设计一种可以从日本本土飞到美国腹地,再不着陆的飞回日本的飞机,即使在现代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当时成功的可能性就不大。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