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作为意大利最成功的、也是产量最大的轰炸机(1936年-1944年共生产1370架),萨伏亚-马彻蒂公司设计的“食雀鹰”(Sparviero)被广泛的应用于法国、前南斯拉夫、希腊、北非、东非和地中海战场。
“食雀鹰”原本是一种运输机,后来被改装为专用轰炸机。1936年 在西班牙内战中首次作为轰炸机投入实战。后来萨伏亚-马彻蒂又开发了安装1000马力比亚乔或菲亚特型发动机的SM79-Ⅱ鱼雷轰炸机。
SM79-Ⅱ鱼雷轰炸机于1939年开始服役,随后4年中参与了多次战斗,尤其是在地中海地区对英国皇家海军的攻击获得了不小的战果。此外“食雀鹰”还用于执行近距支援、侦察和运输任务。战后SM79作为运输机被意大利空军一直用到了20世纪50年代。在二战中和战后SM79还有一小批出口。2
性能参数飞机参数
乘员:飞行员、导航员、背部、机腹和翼梁处炮手各一人
机长:16.20米;翼展:21.20米;机高:4.1米
空重:76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1300千克
战机别名:“该死的驼背” Savoia-Marchetti S.M.79 Sparviero(Sparrowhawk 食雀鹰)
爬升率: 5.9 米/秒
起飞滑跑距离:273 米
单翼布局,可收回起落架,三台带闭式整流罩的星型发动机,机腹船型凸出。32
飞行性能最大速度:434千米/小时;航程:1900千米;发动机:三台菲亚特A80RC41;输出功率:2304千瓦
首飞时间1934年末
武器装备座舱、背部和机腹各有一挺SAFA12.7毫米机枪,翼梁处一挺布雷达-SAFAT7.7毫米机枪;弹舱中最大可携带1250千克炸弹或者在翼下挂载两枚17.7英寸鱼雷。2
发展历程试飞1934年10月,原型机S.M.79(I-MAGO)在意大利诺瓦腊(Novara)试飞,原型机装3台Piaggio(比亚乔) Stella XI 9缸汽冷发动机,单台610hp,双位置固定桨距螺旋桨。海平面最大速度达到354KM/H,3000米高空最大速度达到402.5KM/H,最大航程达到3300KM。试飞成功后,飞机改装了更大功率的Alfa-Romeo 126 RC.34发动机(单台780hp)。
1935年9月2日,改装发动机的飞机再次试飞,飞行速度达到430KM/H。意大利航空公司开始使用该机在伦敦至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定期航班飞行,是当时世界各国民用飞机中航程、航速都比较先进的民用客机。 该机在设计时虽然是表面以民用飞机为设计目的,实际已经考虑到能够稍加改动就成为轰炸机的可能。飞机完成试飞时,正是意大利准备对埃塞俄比亚发动侵略战争之时,意大利正在大规模扩军备战,飞机的潜在军用价值也为意大利军方所发现,随即要求萨伏亚-马切蒂飞机公司在民用型基础上改进生产一种侦察轰炸机。1
交付使用1936年10月,军用型S.M.79开始交付意大利空军,正式命名为S.M.79-I Sparviero(Sparrowhawk 食雀鹰)。食雀鹰是地中海沿岸国家特有的一种猛禽,专门捕食空中飞行的其他小型鸟类,飞行速度快,动作准确无误,可能意大利军方在命名时希望S.M.79的威力也和食雀鹰类似吧。
按军用型要求的S.M.79-I有以下特点:飞机采用5人制机组,分别为驾驶员、副驾驶员、无线电员、随机工程师、领航员。无线电员位于飞行员后,同时负责操纵飞机上部后射的一挺12.7mm Breda-SAFAT机枪,为容纳这挺机枪和一挺12.7mm Breda-SAFAT前射机枪,在飞行员座舱后面的机身上部设计了一个后部开敞的凸起部分。前射机枪安装在凸起部分里,枪口火线越过机头螺旋桨旋转的区域,螺旋桨不再安装同步射击装置。后射机枪向后支承在开启部分,凸起部分可以使射手免受气流冲击。这个凸起部分使飞机的前上部多了一个鼓包,因此在和英国飞行员作战后不久,英国飞行员就给它起了一个十分形象的绰号“该死的驼背”。随机工程师位于机身中部,同时负责操纵一挺可以从机身侧面的舱口向外射击的7.7mm Breda-SAFAT机枪。领航员同时负责担任轰炸员和腹部后射机枪射手的任务。由于机头和常见的双发轰炸机不同,安装了一台发动机,无法安排透明的机头观察窗、轰炸瞄准仪、轰炸员座位等,只能在腹部设计了一个前面有透明窗的小荚舱,中间安装轰炸瞄准仪、自动照相机、飞行员座椅、飞行操纵设备(在临近目标时接管飞行员对飞机的操纵,以便精确瞄准),在飞机和敌机遭遇时,轰炸员还要负责操纵安装在荚舱后面的一挺后射12.7mm Breda-SAFAT机枪。正、副驾驶员的座位并排,后面有一块9.5mm厚的装甲板保护。炸弹舱在机身中部,炸弹的悬挂方式很特别,头朝下垂直吊挂在炸弹舱中。炸弹的携带方案为2枚500KG、5枚250KG、12枚100KG任选一种,在必要时机翼下还可以吊挂2枚500KG炸弹。飞机基本保持了和民用型一样的航速和航程,在1936年可以算是一种先进的轰炸机。1
参战情况1936年底,意大利迫不及待地把S.M.79-I派到意大利向西班牙叛军方面派驻的援外航空兵团中参加战斗。该机主要驻地中海的巴里阿利岛,担负打击地中海沿岸共和军活动及活动在附近海域的共和军舰艇的任务。
1938年3月还参加了德、意轰炸部队对叛军进攻巴塞罗那的支援,持续三天对巴塞罗那进行大规模轰炸,造成2400余人死亡,严重打击了共和军士气。在战斗中S.M.79-I的主要对手是苏联援助的I-15、I-16战斗机,S.M.79的飞行速度基本和其相当,加上飞机数量的差异及有战斗机为之护航,S.M.79-I的战损率较低。在最大装备数量达到100架时,全部损失为5架被共和军飞机击落,另外有4架损失于地面事故。西班牙内战共和军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叛军具有制空权,共和军虽然有海上力量优势但被切断了海上交通线,致苏联和法国对其援助的海上补给无法进行,在这方面S.M.79-I起了重要作用。
S.M.79-I在西班牙的成功使用使意大利军方错误地认为意大利已经有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可以和任何敌人相抗衡的先进轰炸机,因而放松了对后继机型的研发,致使在意大利今后的战争中缺乏先进的轰炸机代替S.M.79-I。同时,该机的表现也引起了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兴趣,开始进口该机。出于对赚取外汇和摊薄生产成本的希望,意大利政府允许出口该机,使世界上的一些国家的空军也曾经装备过该机。
1938年,南斯拉夫进口了45架S.M.79-I,称为S.M.79-K,后被亲德的克罗地亚空军使用。为了适合其他国家习惯使用双发布局飞机的习惯,萨伏亚-马切蒂飞机公司还改进设计了一种双发出口型,称为S.M.79-B。巴西空军购买了3架,装两台Alfa-Romeo 128 RC.18发动机(单台930hp),航速410KM/H。伊拉克空军购买了4架,装两台Fiat A.80 RC.14发动机(单台1030hp)。罗马尼亚空军购买了48架,前24架装两台Gnome-Rhone Mistral(西北风) 14K发动机(单台1000hp),后24架装Junkers Jumo 211 Da 倒“V”形液冷发动机(单台1120hp),航速达到445KM/H,称为S.M.79-JR。罗马尼亚还根据许可证,在罗马尼亚飞机公司的布拉索夫(Brasov)工厂生产了16架。双发出口型取消了机头发动机,飞机也恢复轰炸手位于透明机头的正常布局。罗马尼亚空军的S.M.79-JR,1941年到1944年曾参加对苏战争。 鉴于意大利军队作战的区域集中在地中海地区,控制地中海的海上制空权是取胜的关键。
1941年初,隆美尔率非洲军团登陆北非,到3月份北非的制空权才转到德、意空军手中。1940年底,德国空军第10军进驻西西里。1941年1月,意大利空军的轰炸机配合德军飞机对马耳他岛进行了58次轰炸,给英军造成严重损失。6月,由于英军进攻托布鲁克,德国空军移防北非,只留下意大利空军对马岛实施攻击。德军一走,意大利空军马上无所作为,英军在马岛的10个航空兵中队,对德、意的海上运输线进行卓有成效的打击,使德、意供应北非的军需物资遭到严重损失。仅11月份,德、意损失满载的运输船12艘计5.499万吨,占开往非洲运输船的44%。德国不得不从苏德前线抽调王牌第2航空队,进驻地中海地区,对马岛进行大规模轰炸,情况才有所改观。经过这些战斗,证明意大利军事力量的不堪一击,也说明意大利空军的飞机陈旧不堪。S.M.79本来是意大利军方认为的最先进的飞机,但是战斗实践证明缺乏自卫火力、载弹量少,不可能继续成为意军轰炸机的主力。
从1940年开始,意大利空军将S.M.79轰炸中队逐渐改为岸基鱼雷轰炸机中队。到1941年末,有5个中队完成改训。加上S.M.84鱼雷轰炸机的性能不可靠,不受意军飞行员欢迎,S.M.79鱼雷轰炸机中队越来越多,最终成为意大利鱼雷轰炸机的主力机种,在攻击盟军在地中海的舰船上起了一些作用。
在这些行动中比较著名的有两次: 1942年6月11日,英国的两只船队分别从直布罗陀和亚里山大港出发,为马耳他岛运输补给。从西边出发的6艘运输船有航空母舰“鹰”号、“百眼巨人”号,战列舰“马来亚”号,巡洋舰“开罗”号、“利物浦”号,16艘驱逐舰护航。14日,在撒丁岛附近海面,意大利S.M.79和少量Z.1007bis Alcione(也是一种三发轰炸机)对船队进行猛烈的鱼雷袭击,一艘运输船被击沉,“利物浦”号被击伤,不能行驶。15日,当船队驶近潘泰罗尼亚岛以南时,岛上的S.M.79中队,配合两艘意大利巡洋舰和许多驱逐舰再次袭击船队,击沉“贝督英”号驱逐舰和3艘运输船,最终只有2艘运输船抵达马耳他岛。从埃及出发的11艘运输船,缺乏战列舰、航空母舰的护航。14日驶抵克里特岛以南时,遭到S.M.79机队的持续鱼雷攻击,到15日晨,已经有三艘驱逐舰和两艘运输船中雷沉没,巡洋舰“赫米昂”号被一艘意大利潜水艇击沉,损失惨重的船队不得不返回出发地。
1942年8月11日,英国海军战列舰“纳尔逊”号、“罗得尼”号,航空母舰“鹰”号、“无畏”号、“狂暴”号,7艘巡洋舰和32艘驱逐舰护送14艘运输船,从阿尔及利亚驶向马耳他岛,执行“基石”计划,为马耳他岛运输“喷火”战斗机和物资。出发后不久,航空母舰“鹰”号被潜艇击沉,但在沉没前将飞机全部放飞到马耳他岛。次日,舰队遭到意大利鱼雷飞机的袭击,航空母舰“无畏”号被击伤,一艘运输船和一艘驱逐舰被击沉,航空母舰的舰载战斗机和舰队的防空炮火击落了39架敌机。12日晚,意大利鱼雷艇、潜艇、鱼雷飞机发动大规模攻击,到早晨,7艘运输船、巡洋舰“开罗”号、“曼切斯特”号被击沉,另外两艘巡洋舰和包括装载重要物资的美国油船“俄亥俄”号在内的3艘运输船被击伤。幸存的舰船继续勇敢地向马耳他岛前进,“俄亥俄”号在拖带下也继续前进。13日,空袭继续进行,“俄亥俄”号和另一艘运输船被击中,丧失航行能力。13日夜,仅有3艘运输船抵达马耳他岛。15日,又将受伤的“俄亥俄”号和另一艘运输船“布里斯班之星”号拖进港口。15艘运输船只有5艘将物资运到马耳他岛。
1942年11月,美军执行“火炬”计划,在突尼斯登陆。S.M.79在袭击盟军船只时因没有制空权而损失逐渐惨重,据统计,1942年内,每投下8枚鱼雷损失1架飞机;到1943年达到每投下1枚鱼雷损失2.5架飞机的惊人损失比例,根本无法再有任何大的作为。
1943年6月,意大利将残存的S.M.79集中到比萨和锡耶纳,准备应付盟军在西西里或其他地方的登陆。7月10日,进攻开始后仅英国第7、第8集团军的航渡船队因空中保护出现疏漏而被S.M.79钻了空子,航空母舰“不屈”号被击伤。在强大的盟军空军面前,轴心国的白天空中抵抗基本停止。盟军飞机又攻击了意大利本土可能用来支援西西里岛的空军基地,S.M.79在地面又遭到损失,到战役结束时已经所剩不多。
1945年4月25日,最后的S.M.79中队宣布解散。 战后,残存的S.M.79改为民用,先后有S.M.79-C VIP(贵宾型);B.M.83(10座客机);B.M.83T(6座邮机/客机);S.M.79-T(长距离型),一直使用到50年代初。 S.M.79系列的总产量为1300架,其中1200架为S.M.79-II型。1
改型S.M.79-II1937年底,意大利空军要求萨伏亚-马切蒂飞机公司改进S.M.79-I,使飞机除了能水平轰炸外还能对海上舰艇进行鱼雷攻击。改进主要是换装更大马力的发动机增加航速和加装鱼雷悬挂装置,改进的飞机称为S.M.79-II。
S.M.79-II先后使用过3种发动机:Piaggio R.XI RC.40(1000hp);Fiat A.80 RC.41(1030hp);Alfa-Romeo 135 RC.32(1350hp)。发动机的功率增大,飞机的最大时速随着加大。1937年到1938年间,改进后的飞机创造了若干三发飞机飞行的速度纪录,最终到达514KM/H。改进后的飞机称为S.M.79-II,在执行鱼雷轰炸任务时可以携带两枚450mm鱼雷(但在实战中绝大多数时候携带一枚)。
1939年10月,S.M.79-II开始交付。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对英国、法国宣战,这时的意大利空军有轰炸机1000余架,其中有S.M.79共612架,大部分为S.M.79-II。配置在北非、巴尔干、地中海地区,参加意军在这些地区的军事行动。6月11日,意军首次用S.M.79轰炸马耳他岛。8月15日,5架S.M.79从利比亚起飞,轰炸亚里山大港。9月,对英国在埃及的阵地和仓库进行了数次小规模轰炸。总体上来说,意大利空军活动消极,没有任何值得一叙的战绩。意大利军队在英国军队的打击下反而节节败退,不得不请求德国支援。1
S.M.79-III1943年9月3日,意大利向盟军投降。残存的S.M.79一部分飞往盟军控制的南方,为新的意大利联合空军使用,在战争结束前改为联络机和运输机使用。另一部分飞往德军控制的北方,为意大利法西斯的“萨洛共和国”空军使用。萨伏亚-马切蒂飞机公司位于诺瓦纳的生产线继续为“萨洛共和国”生产S.M.79,因只能当成鱼雷轰炸机使用,飞机再次改型。位于机腹的轰炸手荚舱取消,“驼背”中的前射机枪改成20mm机关炮,排气汇总管延长,无线电设备较先进称为S.M.79-III型,原来的S.M.79-II型也进行了改装。
1944年3月10日,S.M.79-III型参加对美军在安齐奥登陆点附近的美军舰船的攻击。3月13日、4月10日、6月4日,曾长途袭扰直布罗陀港的盟军舰艇,随后移防到东部地中海。最后的战斗是1945年1月5日在亚得里亚海击沉一艘5000吨级的蒸气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