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咖尚未出场之前,先甩俩知识点铺垫一下:
图一:河蟹苗子,豆蟹
第一,在河蟹养殖业中,当年的河蟹苗谓之“豆蟹”,二龄为“扣蟹”,皆因大小而得名,正所谓“豆扣年华”是也。此豆蟹只是业内诨名,不具有分类学意义,按下不表。
图二:豆形拳蟹
第二,青岛海滩上偶尔能见到一种怪异的小螃蟹,大体上呈椭圆形,能向前直行,如上图。这叫做豆形拳蟹(现改为豆形肝突蟹),民间呼为“千人捏”或“万人捏(不烂)”,以形容其甲胄坚硬。豆蟹不是豆形拳蟹的简称。
豆蟹是什么蟹
图三:花甲中的豆蟹
真正的豆蟹,乃是十足目腹胚亚目短尾下目豆蟹科豆蟹亚科(或专指豆蟹属)种类的统称,因个体微小、浑圆如豆而得名。生活在海边的朋友们对豆蟹不会陌生,时常在牡蛎、贻贝、扇贝或蛤蜊等海鲜的壳中发现的微型螃蟹即是豆蟹,通常不足1厘米。生前的豆蟹色泽偏深,熟后则温润如玉,略呈猩红色,好像涂上了胭脂一样。
图四:胀腹豆蟹
豆蟹种类很多,豆蟹亚科是主力军,共计220多种左右,其余亚科仅90余种。渤海湾有中华豆蟹,近年来已入侵黄海,我国海域还有隐匿豆蟹、海阳豆蟹、青岛豆蟹等等,上图中的是南方海域常见的胀腹豆蟹。对于我等门外汉来说,知道它们是豆蟹就已经算“学识渊博”了,鉴定到种需要看头胸甲的形状、螯肢、步足及指节的长短和形状等细微特征,这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费那个神也罢。
豆蟹不是寄居蟹,也不是寄生蟹
豆蟹常在贝壳内出现,难免让人联想到“寄生”,但不能叫它“寄居蟹”。如前文所述,豆蟹科属于十足目腹胚亚目短尾下目,该下目囊括所有真正的螃蟹,而寄居蟹则属于腹胚亚目歪尾下目,二者的亲缘关系并不仅,不可混为一谈。
豆蟹也不是寄生蟹。雄性豆蟹和幼体通常可以自由生活,雌性豆蟹的甲壳比雄性更柔软,对于宿主的依赖性较强,一般藏匿于贝类外套腔中靠摄食其食物残渣或排泄物为生。这和从寄主身上攫取营养物质是不一样的,所以是“共生”而非“寄生”。只有少数豆蟹科种类演化出了半寄生的生活方式,其余皆为“共生”,共生的对象还包括环节动物、腔肠动物和棘皮动物等。
图五:牡蛎中的豆蟹
动物之间共生的最佳境界是相互依存的“互利共生”,但豆蟹和贝类的共生却仅有利于豆蟹(提供保护和食物),对贝类无好处,一般认为亦无明显损害,故谓之“偏利共生”。有些网文称,豆蟹能为贝类提供“预警服务”,甚至于“扬起双螯”恫吓天敌,其描述离奇如童话,可信度不高。就那种软塌塌的瘪犊子模样,能吓着谁呢?
说豆蟹对贝类无害,也不符合实情,你换位思考就行。一千多年前的宋太祖曾经对“江南国主”的存在如鲠在喉,坦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何况这“他人”已经钻进“被窝”,更非“卧榻之侧”所能比,焉能毫无影响呢?可以想见,被迫成为房东的贝类必然是“刺挠啊,说不上哪,闹心吧啦”,肯定好受不了啊。
事实确然如此。研究发现,豆蟹会给贝类的鳃、软体部和生殖腺带来物理损伤,还会降低其滤水率和耗氧率,抑制贝类的生长,甚至影响其性别和繁殖能力;最重要的是会造成贝类养殖产品的肥满度下降,产量减损,这罪过相当大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不过据我了解,防治豆蟹尚无特别的良方,可能主要是靠随缘。
豆蟹也可以是一种美味
伴随着宿主一起被煮熟的豆蟹可以囫囵着吃下,然个头太小尚不够塞牙缝,就算“你品,你细品”也很难尝到什么鲜味儿,很多人会锲而不舍弃而不食。想让豆蟹成为“下得厨房,出得厅堂”的美味佳肴,还得祭出云中鹤之名言“数大就是美”,这话对于吃也同样适用。吃一个瓜子仁和抓一把塞嘴里,两种感受显然是不一样的。
图六 图片来源见水印
图七
图八:豆蟹饼
这不前几天,就有一位威海网友发布了几张照片,令我大开眼界,真是没想到豆蟹竟然可以这么吃!做法并不繁难,如图所示:调制鸡蛋稀面糊,加豆蟹,下油锅煎成饼,据说成品香酥细嫩,口味鲜甜。这一口下去就是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螃蟹,而且个个顶盖肥,想想都激动----无量天尊,阿弥陀佛,杀孽越重越好吃,实在是忍不住啊。
图九:扇贝中的豆蟹
一定会有人问,扇贝、牡蛎中遇到豆蟹的概率并不高,足以成批量出售的豆蟹又是怎么来的呢?我亦有此困惑,据消息人士透露,这都是捎带手的事儿,豆蟹虽小,却架不住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比如说,海边有个“工种”专门负责抠扇贝柱,扇贝裙边可以自己带走,在清理扇贝裙边时可以把豆蟹过滤出来。过去一般渔民自食,现在偶有对外销售,价格也并不贵。
不过,豆蟹总归是难以量产的特殊食材,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可遇不可求”,我在青岛连见都没见过,想想也就得了。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