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号卫星前身
1984年2月,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携带该卫星和另一颗印度尼西亚PalapaB2卫星一起进入太空。这两颗卫星在脱离航天飞机后,卫星上的近地点发动机没有按预定计划点火,因而均未能进入预定轨道,卫星发射失败。所幸的是,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菲尔莫尔是的地面跟踪站监测到并计算出了两颗卫星的具体位置,同时发现了卫星的状况良好。休斯飞机公司和美国宇航局(NASA)紧急探讨了回收卫星的可行性,双方一致认为回收这两颗卫星是可行的。
承保卫星发射的保险商支付了卫星发射失败的保险费之后,拥有了这两颗卫星的所有权。在核算了相关费用后,保险商也认为回收这两颗卫星在经济上是划算的。于是,保险公司委托休斯飞机公司和美国宇航局共同完成卫星的回收任务。
1984年11月8日,另一架名为“发现号”的航天飞机发射进入太空。在11月12日回收了PalapaB2卫星之后,航天飞机于11月14日飞行到距离Westar6卫星9米的范围,两名太空人步出机舱,前往卫星,并引导航天飞机上的机械手将卫星抓回货舱。11月16日,“发现号”航天飞机安全返回地面。回收的卫星被运送到休斯公司,有卫星技术专家组作了彻底检查。1985年4月,专家组向保险商提交了一份关于翻新检修及重新发射的建议书。
亚洲卫星公司1988年2月24日,亚洲卫星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亚洲卫星公司决定从保险商手中购买Westar6卫星,并将其重新命名为“亚洲一号卫星”。卫星的有关技术参数也根据覆盖亚洲地区的要求做了重新调整和更新。
1989年初,亚洲卫星公司与中国长城工业公司就“亚洲一号卫星发射服务合同”达成一致,1989年1月23日,双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合同签字仪式。
1990年2月12日,亚洲一号卫星从美国洛杉矶由包机空运到中国四川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1990年4月7日,分别从北京和香港出发的两架飞机直飞西昌,来自中国各部门的领导和用户代表、保险公司、设备商及媒体代表等集聚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共同观摩及见证亚洲一号卫星发射的历史时刻。
由于气象原因,当晚的两个发射窗口均未能满足发射条件。就在第三个发射窗口,也就是最后一个发射窗口出现后,天空放晴,指挥大厅里传出倒计时的声音,21时30分,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顺利发射,将亚洲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亚洲一号卫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1990年4月7日北京时间21时3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卫星。火箭发射升空后,一、二级火箭先后脱落成功,三级火箭相继两次点火,载着“亚洲一号”卫星在太空飞行。三级火箭工作16分钟以后,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近地点距地球200公里、远地点距地球36000多公里的大椭圆轨道,从而成功地把我国首次承揽发射的第一颗外国卫星送上太空。从火箭点火起飞到实现星箭分离,为时21分22秒。1
发射亚星是“长征三号”火箭连续成功进行的第六次发射。自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首次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以来,“长征三号”火箭已成功地将我国自行研制的五颗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由中国长城工业公司承揽的这次发射亚星服务的合同,是1989年1月23日在北京签订的。从签订合同到发射前后仅14个月。
作为亚洲地区卫星通信的先驱,亚洲卫星公司率先于1990年4月7日,使用中国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发射亚洲一号卫星,此举开创了亚洲地区卫星通信广播的新纪元。 亚洲一号卫星是亚洲地区第一颗商用通信卫星,也是中国自行研制和生产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国外制造的商用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亚洲一号卫星对亚洲各国、各地区的广播电视和卫星通信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亚洲地区卫星通信发展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同时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03年4月,亚洲一号卫星圆满完成历史使命,光荣退役。 继成功发射亚洲一号卫星之后,亚洲卫星公司相继成功发射了亚洲二号卫星、亚洲3S卫星和亚洲四号卫星。亚洲卫星系列具有功率高、容量大、覆盖广、卫星轨道位置优越、轨道和网络协调优先级高等优势,上述三颗在轨卫星共为亚洲地区提供了80个转发器、3024MHz带宽的C波段空间资源和45个转发器、2220MHz带宽的Ku波段空间资源,覆盖了亚洲、大洋洲、中东地区以及非洲东部地区。2
亚洲一号发射记“亚洲一号”卫星的前身是美国休斯飞机公司为美国一家通信公司设计制造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它重 1.24 吨,有 24 个 C 波段转发器,分南北两个波束,用途比较广泛。1984 年 2 月,这颗卫星和另一颗印度尼西亚卫星一起,由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携带进入太空。由于中这颗卫星上的近地点发动机没有按预定程序点火,未进入预定轨道。承保卫星发射的保险公司在支付了卫星发射失败的保险费之后,委托休斯飞机公司和美国宇航局,于 1984 年 11 月由“发现号”航天飞从天上将这颗卫星抓了回来。此后这颗卫星四易其主,最后在 1988 年被亚洲卫星有限公司买了下来,并重新命名为“亚洲一号”卫星。卫星的有关技术参数也根据覆盖亚洲地区的要求做了重新调整和更新,升空后将定点于东经105.5 度赤道上空,覆盖面积可达亚洲 30 个国家,能为东南亚、朝鲜半岛和中国部分地区的 25 亿人口提供先进的通信服务。
上世纪 90 年代的第一春,世界航天领域又一次笼罩在阴影里。年初,美国的航天飞机升空后不久,就失去了控制,导致发射失败。2 月 22日。法国的“阿里安”火箭,携带着日本的两颗通信卫星升空后爆炸,直接损失 6 亿美元,创造了航天史上赔偿保险金的世界最高纪录;续后,美国的大力神火箭同遭厄运。世界航天发射市场的不景气,使人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了西昌,“中国能不能成功?”一些国外航天界的老板和专家曾做出种种猜测和设想,许多人用怀疑的目光注视着西昌。
然而,发射中心的人们,此时此刻却显得镇定自若,充满着必胜的信心。在“亚洲一号”卫星发射前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曲从治冷静而又自信地说:“美国、法国的失败,给我们敲了警钟,但我们绝不会走他们的老路,我们有着必胜的信心和把握。”
这绝不是没有根据地吹牛说大话。曲从治之所以能够掷地有声地讲“能够成功”,是以工作的高质量为基础的。从卫星进场到工作展开的每一个细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都严格履行了周总理生前提出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 16 字方针。
“人员不带思想问题上阵,设备不带隐患参战,产品不带故障上天”,这是发射中心的工作准则。为了防患未然,在任务的准备阶段,他们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事故预想活动。大家开动脑筋,把可能出现的一个个问题和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预想出来,并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应急办法,把一切隐患全消灭在火箭升空之前。在一次模拟联调中,中心指控站的两台 240计算机突然出现了“死等”和“清机”的现象。在往常,这种偶发性的现象,是不会引起人们注意的。但计算机室的技术人员却看得十分严重,他们认为,计算机是发射中心的“大脑”,是“大脑”就不能有丝毫的反常和失灵。为了查清“死等”和“清机”的原因,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在全室开展了一次设备大检查,最后终于从理论上找到了原因,并对计算机进行了相应的技术改造,排除了隐患。按理说,原因找到了,隐患排除了,此事应该结束了。但是,他们心中仍感到不踏实,于是,又举一反三,对两台大型计算机的上千块集成线路板,进行了认真的清理和检查,结果又从中查出了几处隐患,及时排除了故障,确保了计算机的正常运转。
“亚洲一号”卫星的成功,震撼了世界,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发射当晚,邓小平从北京打来电话祝贺。江泽民、杨尚昆、李鹏也分别发来贺电。同时,一些国家的知名人士和报纸电台也纷纷发表文章、评论,对这次成功的发射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瑞典空间公司总裁伦诺特 · 吕贝克说:“这次发射成功,表明了中国空间技术的水平,使中国在世界发射市场确立了地位。”“我们期待着同中国在空间技术方面进行更多的合作。”
香港著名企业家、和记黄浦公司董事长李嘉诚先生说:“这次发射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对于稳定香港的民心和局势有重要的作用。”合众国际社认为,中国这次成功地把“亚洲一号”送入轨道,从而使中国打入目前为止一直由美国和欧洲的“阿里亚斯”所垄断的卫星发射市场。这是中国在航天业竞争方面的一大胜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