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战略轰炸机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发展过程

飞机作为军用是从侦察开始的,空中侦察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在侦察飞行中,顺便甩几颗手榴弹或迫击炮弹就成了“轰炸机”的开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期(1915年)已出现了专门研制的轰炸机,它就是沙俄的一种重型四发轰炸机,称西科尔斯基“伊利亚·穆罗梅茨”Ⅱ型,由波罗的海铁路工厂研制。该机起飞重量4 590千克,可载炸弹520千克,乘员7名,每台发动机功率110千瓦(150马力)。另一种是意大利的“卡普罗尼Ca32”型三发轰炸机,由卡普罗尼航空工程公司研制,起飞重量3 300千克,可载炸弹850千克,乘员4名,每台发动机功率73.5千瓦(100马力)。但真正开始用飞机专门轰炸特定目标的是德国人,1917年德国对伦敦和英格兰南部的持续轰炸,特别是夜间轰炸,开创了一个残酷杀伤平民百姓的先例,并引起英国后来的报复。从此也就有了“战略轰炸机”的称谓。

二战前夕,远程轰炸机受到重视的程度在各国是不同的。英国一贯重视轰炸机的研制,因此先后有“c”(Halifax)、“兰开斯特”(Lancaster,)等优秀机型参战。美国在二战开始时军用飞机性能落后,由于有强大的工业和技术基础,后期才大量出现一流的作战飞机。美国远程轰炸机最有名的是B-17、B-24和B-29(B-29轰炸机是曾轰炸日本广岛、长崎的美军轰炸机)。原苏联对远程轰炸机的作用则有不同看法,加上工业基础的关系,优先发展战斗机是适合国情的。1932~1937年生产的TB-3型共装备818架。1949年的别-8四发轰炸机,起飞重量32吨,载弹2吨,航程4700千米,则只生产了79架。德国一贯只重视战术轰炸机,特别“迷信”俯冲轰炸机,在批生产的轰炸机系列中根本没有远程轰炸机的位置,也不支持研制。所以当征服大部分欧洲后,需要从空中攻击英国和空袭原苏联时,特别是需要轰炸已搬迁到乌拉尔山区的原苏联军工厂时才发现没有可用的武器,而这时已经晚了。日本也有类似情况,但不是不想研制而是受技术力量和财力所限。1943年开始发展的G8N1型“连山”四发重轰炸机,大小、性能和布局都与B-17相似,航程为3950千米,载弹2~3吨,到投降时只试制了4架,并且尚未全部试飞。21世纪第一天,只有美俄和中国伊拉克四个国家还拥有战略轰炸机(埃及是在2000年退役了所有图-16和轰-6,伊拉克是在2003年的战事中被摧毁了海湾战争中幸存的最后一架轰-6)。

第一架轰炸机轰炸机是用于从空中对地面或水上目标实施轰炸的军用飞机,是航空兵实施远程空中突击的主要机种。轰炸机可携带炸弹、导弹、鱼雷或核武器等,轰炸敌方军事基地、指挥中心、交通枢纽、经济和政治中心。轰炸机通常用于遂行远程空袭任务。它体积大、航程远。火力猛,堪称飞机家族中的“大哥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使用“齐伯林”式飞艇分别对比利时、波兰华沙、法国巴黎和英国实施了轰炸,由此拉开了战略轰炸的序幕。飞机诞生后,最初被用途军事侦察,随后即投入战斗用于轰炸敌方目标。因此轰炸机算得上是出现最早的机种之一。飞机家族中的又一个新成员――轰炸机,从此逐步走上了空中战场舞台。尽管谁都认为飞机比飞艇更适宜于进行轰炸,但在当时,关于使用飞艇还是使用飞机进行轰炸这个问题,各国认识是不一致的。由于各国认识上的不一致,因此,在研制轰炸机方面,有的早,有的晚,有的进展快,有的进展慢。俄国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已经认识到了飞机终将取代飞艇。因此,俄国在研制轰炸机方面,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俄国人率先开始研制轰炸机,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其中最为显著的成就,就是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4发动机的重型轰炸机。

1912年11月,位于俄国圣波得堡的波罗的海车辆工厂制造成功了一架巨型飞机。巨型设计者是伊戈尔·伊万诺维奇·西科尔斯基。该机重4545公斤,翼展28米,装有4台74千瓦四汽缸水冷却“百眼巨人”式发动机。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伟大号”。

1913年5月13日,西科尔斯基亲自驾驶这架飞机进行试飞,并获得了圆满成功。该机后被官方正式命名为“俄罗斯勇士号”。西科尔斯基并未就此满足。他的目标是要使这架飞机变成一种真正的进攻性武器,并为此对“俄罗斯勇士号”进行了不断的改进。

1913年底,西科尔斯基终于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重型轰炸机。俄国人给它取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名字――“伊里亚·穆罗梅茨”。这是俄罗斯勇士歌中的主人公、俄罗斯大地卫士的名字。 “伊里亚·穆罗梅茨”是一种双翼机,每台发动机的功率162千瓦,飞机长15.5~22米,翼展为24.9~35.5米,飞行重量6.1~7.5吨,飞行速度每小时137公里,最大升限达4000米,最大航程为540公里,机组成员4~8人。飞机上安装的机枪最多的达到8挺,并曾做过在飞机上安装76毫米机关炮的试验。机身内可挂航空炸弹,并且首次采用了电动投弹器。飞机载弹量400公斤,超载时可达700~800公斤。飞机上装有驾驶和领航仪表以及轰炸瞄准具。史学界公认,“伊里亚·穆罗梅茨”堪称当时大型飞机之最。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无论是敌国还是盟国都不曾制造出可与之媲美的重型轰炸机。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和俄陆军部十分欣赏“伊里亚·穆罗梅茨”,遂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仅有的4架“伊里亚·穆罗梅茨”全部投入作战使用。

1914年12月10日,俄最高当局决定组建“飞船大队”(即飞机大队),同时任命波罗的海车辆工厂厂长M.B.希德洛夫斯基为现役少将,主管"“飞船大队”的各项工作。“飞船大队”也是世界上第一支重型轰炸机部队。

1915年2月15日,1架“伊里亚·穆罗梅茨”轰炸机首次轰炸了德国本上,投掷炸弹272公斤,从此拉开了重型轰炸机参战的序幕。由于“伊里亚·穆罗梅茨”自卫能力强,加之“飞船大队”成功地运用了空中编队防御战术,因此在整个战争期间,只有П.马克舍耶夫驾驶的一架“伊里亚·穆罗梅茨”被德歼击机击落。

从1914年到1918年,俄国共制造了73架“伊里亚·穆罗梅茨”,其中有一部分双发动机。还有一部分飞机安装了浮筒,成为水上重型轰炸机。从国内战争结束到1924年期间,苏联将部分“伊里亚·穆罗梅茨”改装成运输机,曾飞过莫斯科至哈尔科夫航线。“伊里亚·穆罗梅茨”号飞机的研制成功,对世界航空事业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当时,很多飞机设计师都对是否能够制造出多发动机飞机表示怀疑,因此,“伊里亚·穆罗梅茨”的研制成功无疑是一个创举。

1914年2月,西科尔斯基驾驶该机创造了一项记录一一载运15名乘客进行了成功的飞行。

1916年6月,“伊里亚·穆罗梅茨”再创辉煌:从基辅起飞,中途仅着陆一次,以14小时38分安全飞到了1000公里外的彼得堡。

趋势分析中国曾经立项研发过轰-61、轰-8两款远程轰炸机。轰-61、轰-8下马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新的轰炸机研制项目上马,也许是出于国家战略考虑,利用相对和平的环境使技术储备更充足些。当技术不再成为瓶颈时,国家战略决策对战略轰炸机的研制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不外乎是根据本国及国际环境、地缘政治等方面制订的。战略轰炸机属战略级武器,它的研制必须兼顾周边国家及其他世界大国的反应。苏联解体后,国际政治的相对稳定给人们造成了一个假象:美苏对抗的结束,危机以乎也结束了。然而,事实是美国更加变本加厉地巩固加强它的霸权地位,更加无视国际法,911事件又强化了这种趋势。中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度走得很近,但美国对中国的敌对意识和活动从未放松过,苏联这个假想敌没有了,中国取而代之。中国作为维护第三世界利益的大国永远不会和美国走到一起,美国深知这一点,所以不放弃任何机会牵制中国。中国对战略轰炸机的认识,也是对未来中美关系的认识。

近一段时期,人们对远程战略轰炸机的议论较多,不少人对其现实作用和未来发展趋势表示怀疑。的确,远程战略轰炸机,不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规模远不如战斗机那么红火。它有耗资巨大、技术难度高、研制周期长等劣势,并且新技术革命不断冲击着轰炸机。美、俄两国很少讨论新轰炸机的研制和发展,B-2的产量也是一减再减,似乎轰炸机有退出历史舞台的趋势,但这都是假象,是客观因素造成的主观判断错误。就美、俄两国而言,如今的趋势是加强而不是放松对新一代战略轰炸机的研制。俄罗斯早在别斯兰事件之前就有了恢复图-16的生产和改进的意向,只是别斯兰事件促使它更加确定要加强战略轰炸机的发展。俄罗斯国防部一再强调研制新型战略轰炸机的重要性,苦于资金的不足,还没有实质的进展,但思想上这根弦始终没放松。美国作为一个霸权国家,不会放弃任何为其推行霸权服务的手段和工具。战略轰炸机作为其“三位一体”的核中坚自然也不会被忽视。其B-2数量的减少,并不是认识上的松懈,或看低了它的能力,而是另有考虑:一、B-2战略轰炸机的价格昂贵。削减后的单价(包括研制费)为22.5亿美元,在其霸权地位一枝独放时,数量上的优势不再重要。减少采购数量,意味着单价的上涨,但总的采购费用降了下来;二、 B-2战略轰炸机的技术水平在未来的 10~20年内基本上无人赶超。有了技术的信心,可以放缓新一代战略轰炸机的研制工作,此间可储备一些新技术,为新一代战略轰炸机研制作技术准备,避免了因过分先进却没有对手带来的浪费,也可完全确保新一代战略轰炸机上马时就领先于别国;三、有充分的时间运用已有的最新科技论证下一代战略轰炸机,事实上美国已开始论证空天战略轰炸机技术和战略运用的可行性。

未来在美国空军还未完成B-2隐形轰炸机系列之际,军机研究专家们已开始在俄亥俄的莱特帕特森空军基地地下实验室忙于设计新一代的轰炸机。B-2也许可在空中称霸一时,但新轰炸机已在设计蓝图上了。开发像轰炸机这类的武器系统通常需要10来年的时间。因此,负责研究计划美国轰炸机长远发展的空军作战司令部建立了未来空中打击战机研究所,简称FSA。FSA负责审核美国飞机制造公司,如Boeing,LockheedMartin,以NorthropGrumman的研究能力和未来战机的设计。未来重型轰炸机分为3个等次:亚音速、超音速、高倍超音速。新轰炸机的速度可能为超音速5倍,约为每秒1英里。由于先进的反隐形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未来战机的生存和防卫须依靠速度和高度。而高倍超音速战机则可达到超音速5到10倍以上。美国空军服役的主要轰炸机为45年前的B-52,B-1B以及研制B-2下一代重型轰炸机将命名为B-3,但是五角大楼至今尚未决定采用何种造型及功能。军方人士指出,由于Northrop公司制造的B-2隐形重型轰炸机暴露出很多的弱点,接受教训,军方将启用的新重型轰炸机会采用亚音速机翼的原理,具有比B-2更强的隐形能力,更大的净载重量,以及更远的航程。还可能具备发射小型无人驾驶战机的功能。替代B-1B的新战机原本是要用作运载核武器的轰炸机,为五角大楼提供一个快速发令并且能取消指令的系统。未来高倍超音速重型轰炸机还有一个吸引军事专家的特点,那就是它具有撤消指令,重设攻击目标,以及拒绝指令的功能。五角大楼的指挥官们希望在2037年完成高倍超音速重型轰炸机部署。但在部署以前,更多的技术,包括很多还没有的技术,会在不断地完善。没有神仙的指导,战机专家和五角大楼的官员们只能根据以往的规律来推断某些可能在20年以后消失或被淘汰材料技术,推进系统以及武器。设计和建造高倍超音速战机可能是里程碑式的任务,却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实,高倍超音速技术早已运用在航天领域。高倍超音速重型轰炸机的概念模型机由Northrop公司策划。该机为空气推进,5倍以上音速。如此高速的轰炸机可在数小时内攻击世界上的任何一个目标。被Northrop公司称为冲浪者的概念机模型看上去还真像一快巨大的倒置的冲浪板。“冲浪者”运行起来的确就如同它的名字含义一样:“冲浪者”由于超音速高速运行产生了压缩空气的冲击波,而“冲浪者”就在冲击波上滑翔。由Northrop公司设计的“冲浪者”外形就是为了能产生大量的冲击波而设计的。机翼的边缘非常薄并向前下方伸展,因此使机体周围产生极强的压力。作为高倍超音速战机,“冲浪者”面临着升温的挑战。高倍超音速行驶会产生高温热气流,推进及导航系统、武器系统、冷却燃油系统以及人员生存条件系统都将面临华氏数千度高温的考验。设计SR-71的工程师发明了高燃点的燃油解决了燃油系统的高温问题。工程师还发明了能在低于华氏40度以及高于华氏600度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液态的润滑油。同时,高倍超音速战机还须包上一层用于航天飞机上的抗热保护膜。由于驾驶舱的大窗能将高温传入驾驶舱内,Northrop公司为“冲浪者”专门设计了舷窗,只在投弹和降落时使用,平时驾驶员依靠监视器屏幕来观测。另一个大的功能是为解决武器系统问题而设计的,即让高倍超音速重型轰炸机在高倍超音速行驶时发出投弹指令。传统的投弹器是无法胜任的,因为“冲浪者”的腹部是飞机获得上升力所必须的平台。Northrop公司运用战舰发射反潜鱼雷的原理,设想一套在战机后方的轨迹追踪发射器,可发射导弹和炸弹。武器本身也必须是“智慧”型的,甚至比当今的“智慧”型炸弹更聪明,必须能够高速行驶中自动捕捉目标,调整目标。

各国机型英国:Avro林肯、Vickers Valiant、Avro Vulcan、Handley Page Victor(即胜利者轰炸机是英国汉德利·佩季公司研制的喷气式战略轰炸机,即“3V”轰炸机之一,1957年11月生产型交付使用,1993已退役)。数款中最后的胜利者式轰炸机于1993年退役,从此英国没有战略轰炸机。

法国:幻影IV轰炸机(1963年开始生产,1996年轰炸版本退役,2005年侦察版退役)

美国:(1)冷战时期的轰炸机:B-36和平缔造者、B-47同温层喷气、B-52同温层堡垒、B-58盗贼、XB-70女武神式轰炸机、FB-111、B-2;(2)现代轰炸机:LRS-B、B-21、B-3、X-43、X-51a、HTV、SR-91、SR-72、XS-1、X-37B、X-47B

俄罗****斯:(1)冷战时期的轰炸机:Tu-4、B-29的苏联版、米亚-4、Su-30MK、Tu-16(它的出现标志着苏联进入了喷气战略轰炸机时代)、Tu-95、Tu-22M、Tu-160;(2)现代轰炸机:图-22M3M(现代化升级版,从原型机图-22M3升级而成)、图-95MSM(现代化升级版,预计将持续服役至2040年)、图-160M2 (现代化升级版,轰炸机性能是原型机2.5倍)、PAK-DA、Yu-71、伊尔-76高超音速飞行器

印度:图-22M3(逆火,印度政府于2006年采购三架图-22M3型轰炸机)、图-142M3(前苏联图95轰炸机的海军衍生型号,可改装成图-95MS)、苏-30MKI、米格-27

中国:Tu-4(引进自苏联,仿自B-29战略轰炸机)、轰6(仿自苏联图-16式战略轰炸机)、轰-6K和轰6最新一代轰炸机、歼轰七

盘点世界最强七大战略轰炸机(1)B-52轰炸机是美国空军服役时间最长的亚音速远程战略轰炸机,主要用于执行远程常规轰炸和核轰炸任务。1948年10月开始设计,1952年第一架原型机首飞,1955年6月生产型B-52B开始装备部队,先后发展了A、B、C、D、E、F、G和H等8型。B-52于1962年10月停产,共生产744架。现在B-52和B-1B、B-2轰炸机一起共同组成美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部队。1

B-52,又名美国B-52“同温层堡垒”(英文stratofortress)战略轰炸机,是美国波音飞机公司为美国空军研制的亚音速远程战略轰炸机。B-52战略轰炸机始于1955年开始陆续装备美国空军,是美国“三位一体”战略力量的主要机种之一。该机型自50年代开始启用,至今已经过多次改进,目前美空军主要装备的是B-52H,主要技术是上世纪60年代的老产品。美军不准备对其更换,因为不对称战争该机型足够使用,对大国又有B2隐形轰炸机。1

(2)图-95是前苏联图波列夫飞机设计局研制的远程战略轰炸机,北约代号熊”(Bear)。设计上采用后掠机翼,翼上装4台涡桨发动机,每台发动机驱动两个大直径反转四叶螺旋桨。机身细长,翼展和展弦比都很大,平尾和垂尾都有较大的后掠角。1

1951年开始研制,1954年第一架原型机首次试飞,首批生产型于1956年开始交付使用。早期型生产300多架,除用作战略轰炸机之外,还可以执行电子侦察、照相侦察、海上巡逻反潜和通信中继等任务。[1]20世纪80年代中期,图—95轰炸机又开始恢复生产,主要生产可带巡航导弹的图—95MC轰炸机和由图—95改型的海上侦察/反潜机图—142M3型。1992年停止生产。现约有150架图—95M/K/MC仍在服役,与40架图—160变后掠翼超音速远程轰炸机和220多架图—22M中远程超音速轰炸机一起组成俄罗斯的战略轰炸机机队。1

(3)B-2隐形战略轰炸机是冷战时期的产物,由美国诺思罗普公司为美国空军研制。1979年,美国空军根据战略上的考虑,要求研制一种高空突防隐形战略轰炸机来对付苏联90年代可能部署的防空系统。1981年开始制造原型机,1989年原型机试飞。后来对计划作了修改,使B-2轰炸机兼有高低空突防能力,能执行核及常规轰炸的双重任务。1

B-2“幽灵”(Spirit)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战略轰炸机,也是唯一的大型隐身飞机。其隐身性能可与小型的F-117隐身攻击机相比,而作战能力却与庞大的B-1B轰炸机类似,续航时间比先前的机种的持续时间都长的多。B-2只有B-2A型。1997年,首批六架B-2轰炸机正式服役,而至今一共只生产21架。每架B-2造价为24亿美元,若以重量计,B-2的重量单位价格比黄金还要贵两至三倍(最初装备时),成为单价最贵的作战飞机1

(4)“火神”战略轰炸机是英国空军装备的唯一的战略轰炸机。 该机于1947年开始研制,1952年8月第一架原型机首次试飞。“火神”战略轰炸机有两种型号:B.1和B.2。“火神”B.1战略轰炸机装备4台“奥林帕斯”101或102、104型发动机,生产型于1956年开始装备部队,共生产45架,现已全部退役。“火神”B.2型战略轰炸机先是装备4台“奥林帕斯”201型发动机,单台推力7710公斤,后换装“奥林帕斯”301型,单台推力9070公斤。生产型于1960年开始装备部队,共生产50架,从1981年起,一部分“火神”B.2型战略轰炸机开始陆续退役。1

“火神”战略轰炸机可携带21枚454公斤的减速炸弹,亦可带核弹。飞机最大载弹量9500公斤。在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国“火神”战略轰炸机从阿森松岛起飞,在“胜利”加油机的配合下,经过3次空中加油成功地轰炸了马岛的首府斯坦利港,创造了老旧装备在现代高技术战场上成功运用的范例。1

(5)图-160轰炸机(俄语:Ty-160,英文:Tu-160),北约代号:Blackjack(海盗旗),是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的可变后掠翼超音速远程战略轰炸机,原来用于替换Tu-22M逆火战略轰炸机和Tu-95轰炸机执行战略轰炸任务。它非常类似于美国空军B-1枪骑兵轰炸机,它是苏联解体前最后一个战略轰炸机计划,同时是有史以来制造的最重的轰炸机,目前仍在生产,至少有16架正在俄罗斯空军服役。1

(6)B-1是美国洛克韦尔国际公司(前身为北美公司)研制于70年代的可变后掠翼超音速(M为1.25)战略轰炸机,它的设计源于60年代后期美国“先进有人驾驶战略飞机计划(AMSA)”。1969年开始正式开发,原型机试飞于1974年12月23日。1986年6月开始装备美国空军。美国军方一直认为B-1B是目前世界上威力最强大的战略轰炸机,因为在各国现役的战略轰炸机中,B-1B在航速、航程、有效载荷和爬升性能等各种技术指标都有较大的优势。B-1B是一种远程、多用途、可变后掠翼的重型超音速战略轰炸机,极限时速1320公里(1.25马赫),续航能力为1.2万公里,可从美国本土实现洲际飞行。B-1B被冠以“枪骑兵”(以行动快、火力猛著称的十九世纪法国兵种)的称号。B-1B有4个涡轮喷气发动机。尽管其体形比B-52略小,但携弹量却比B-52还多。除了内弹仓可载34吨弹药外,B-1B还可外挂26吨的导弹。B-1B还具备了一定的隐身性能,B-1B被雷达截获的机身面积仅为1平方米,而体形相近的B-52则会被雷达截获多达100平方米的机身面积。1

B-1B装有先进的地形跟踪雷达,可持续判断前方2.5公里范围内的地形,然后由自动驾驶仪控制飞机与地面保持一定高度。因此,即使地形比较复杂,B-1B仍可以在离地60米的超低空实现高速飞行和作战攻击,当三个投弹仓同时打开时,能在2秒内迅速将全部弹药倾泻完毕,然后高速逃离。1

(7)图-22M为前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的双发变后掠翼超音速轰炸机,北大西洋条约组织给予绰号“逆火”(Back-fire)。具有核打击、常规打击及反舰能力,能低空突防。1969年8月30日原型机首飞。1974年生产型开始交付。有M-1(预生产型)、M-2(首批生产型)、M-3(先进远程轰炸及海上型)、MR(侦察型)、MP(电子战型)等型别。截止1992年停产时,各型机共生产497架。21世纪初,只保留M-3型,主要装备俄罗斯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之前有白俄罗斯、乌克兰、苏联使用,现在只有俄罗斯(有162架)和印度(印度政府于2006年采购三架M3型轰炸机)使用。1

图-22M外形最大的特色无疑是其变后掠翼设计。低单翼外段的后掠角可在20-55度内变化,垂尾前方有长长的脊面。机尾有一个雷达控制自卫炮塔,装一门23mm双管炮。机腹弹舱中可挂12吨常规炸弹或半埋式携带一枚AS-4“厨房”空对地导弹,或在翼下外挂2枚AS-4或AS-6“王鱼”空对地导弹,也可在进气道下方挂架上挂12颗500千克炸弹。可作贴地飞行突防,是自动化程度很高的先进机种。1

功能一般来说,对千里之外的别国发动核打击有三种方式2。

1,陆基发射。由陆地上的导弹发射阵地发射携带核弹头的导弹。导弹从固定的发射井发射。发射井的位置一般是无法做到保密的,所以别国将会监控发射井的动态,导弹的发射也容易被侦测到。但是依托发射井,发射阵地可以建设得非常坚固,能够抵御很多打击。

核导弹还可以由发射车运载,实施机动。这种陆基发射方式的发射点很难被侦测到,可以做到发射的突然性。但是发射车的防护非常弱。

2,海基发射。核导弹被装载在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上。由于潜艇在水下活动,行动隐蔽,发射前敌国几乎不可预测。再有,陆基发射只能在本国领土上发射。倘若目标距离很远,导弹射程可能不够。但是潜艇可以在公海发射,这有效解决了射程问题,使发射点可以接近目标,从而极大缩短敌国的预警时间,大大提高了突破拦截的可能。

3,空基发射,即是战略轰炸机发射。这种打击方式要求本国的战略轰炸机突破敌国的防空系统,或者至少要接近目标,然后将携带核弹头的对地导弹或核炸弹投射出去,进行打击。

战略轰炸机是三位一体核打击的重要一环,也是实施核威慑的重要工具。但战略轰炸机并不特指执行核打击任务的特种轰炸机,能对敌国执行战略任务的,可以实现战略打击的轰炸机均可视为战略轰炸机(在原子弹出现之前,B-29就作为战略轰炸机被用来对日本实施战略轰炸)。目前各国现役的战略轰炸机,均具备核打击能力。

机型分类按任务战略轰炸机可分为核突防轰炸机、巡航导弹载机和常规轰炸机。

按航程一般来说,战略轰炸机都是远程轰炸机。不过作战半径多远算“远程”?在不同时期的定义不同。早期的轰炸机,作战半径只有150千米左右;二战期间,航程在3 000千米以上的,被认为是远程轰炸机了。例如英国的“兰开斯特”MKⅡ其航程为3 620千米,原苏联的TB-3为3 225千米,美国的B-24“解放者”为3 380千米,B-17“空中堡垒”为3 200千米,B-29“超级堡垒”甚至达到5 200千米。它们的作战半径一般是航程的30%~40%,视不同挂弹量和作战飞行方式而异。至于80年代以后的远程轰炸机如美国的B-1、B-2,原苏联的“海盗旗”,航程都达到了10 000千米以上,如果还允许(或有条件)空中加油那就无法说了。限制航程的因素还有机内滑油容量、氧气总供应时间或人的承受能力等方面。机内油航程不超过8 000千米的轰炸机已不能说是远程轰炸机。而8 000千米距离的物理概念是什么呢?从北京到伦敦的空中直线距离是8 193千米,到美国旧金山是9 495千米,到莫斯科是5 800千米。

按时期50年代

50年代,只有英国、美国和原苏联仍在发展远程轰炸机。英国有三种喷气式机型都以字母V为首的名词命名,即“勇士”(Valiant)、“胜利者”(Victor)和“火神”(Vulcan)。这些飞机重量都在60~70吨,航程7000-9000千米,载弹4.5吨,速度都是高亚音速,可挂配核弹头的导弹,但很难理解为何英国同时需要三种差不多的远程轰炸机。这些飞机在1992年前已全部淘汰。美国先后研制出B-47、B-52两种喷气式型号,前者与英国的轰炸机属同一级别,已于60年代初退役,而B-52则计划使用到2030年或更晚一些。原苏联的图-95是涡桨发动机飞机,最大起飞重量达185吨,载弹12吨,航程13200千米。它的速度也不慢,高达870千米/小时。这型飞机可能用到2010年或更晚一些。

60-70年代

六七十年代东南亚战场的作战表明,美国轰炸越南北方战略目标时多用战术轰炸机F-105(图4),而配合越南南方作战,轰炸一些战术目标时却使用B-52“战略”轰炸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越南北方防空火力很强,用B-52将会遭到重大损失,而用从泰国起飞的F-105经过空中加油去袭击越南北方,飞机的损失少得多。1972年12月18~29日美空军连续轰炸越南河内地区,一共出动各种作战飞机1 783架次(B-52为663架次),B-52被击落34架(美方承认15架),战斗轰炸机被击落47架(美方承认6架)。B-52损失率高达5.1%(按美方数字为2.3%)已证明了这个判断。所以远程轰炸机是否一定用于攻击战略目标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80年代以后

80年代以后研制远程轰炸机的只有美国和原苏联。机型共三种,即美国B-1、B-23和原苏联图-160。B-1和图-160是变后掠翼飞机,起飞重量分别为216吨和275吨,最大载弹量20吨以上,航程分别为12 000千米(B-1B型)和12 300千米。B-1最大速度1.25马赫,图-160则可达2.0马赫。B-2是亚音速的隐身轰炸机,航程11 600千米(载弹17吨),起飞重量181吨。所以,到21世纪前的20年,美国有三种在役的远程轰炸机,俄罗斯则有两种,而其它国家都没有这类武器(或者有而不能用,例如乌克兰)。

按价格由于战争的需要,上述远程轰炸机虽然昂贵(B-17每架238 330美元,B-24每架366 000美元,B-29每架639 000美元,而P-51战斗机只需要50 985美元),但生产量都很大。上述各型轰炸机的总产量为:“哈利法克斯”(1939年首飞)6 176架,“兰开斯特”(1941年首飞)7 366架,B-17(1935年首飞)12 731架,B-24(1939年首飞)18 481架,B-29(1942年首飞)3 967架。二战期间,轰炸德国及其盟国所投的炸弹量为:1942年47 122吨(全为英国轰炸机),1943年达到201 622吨(英、美两国的轰炸机),1944年达到914 518吨,1945年德国投降时为380 113吨。当时轰炸的重点是德国的关键军火生产基地以及燃料炼制厂、油田、水坝等。当然也有一些纯属报复性的轰炸,例如1943年7月24~28日,英美轰炸机连续对德国最大城市汉堡的轰炸,共出动飞机3 000多架次,投弹约9 000吨,破坏区域77平方千米,完全烧光地区32平方千米,死亡达10万人。

战术地位导弹出现以后,“要导弹不要作战飞机”的呼声很高。二战表明,在陆上战场不处于优势,未能掌握制空权或没有打击远程目标的必要时,远程战略轰炸机的确没有用处,它是一种十分昂贵而且要求大量高新技术的武器,研制时间很长。但一旦有条件使用时,则威力巨大。二战后期,德国遭轰炸,原因在于很多飞机缺乏燃料不能起飞作战,日本受B-29轰炸的影响也是明显的,更不用说原子弹的破坏了。

1957年英国国防部白皮书(说明政策的文件)明确表达过这种观点。受此影响,英国军用航空工业一蹶不振达25年之久。导弹对于远程轰炸机来说,有如中国古代汉朝的萧何。不需要远程轰炸机是由于有了导弹,而远程轰炸机能继续使用到2030年或更久也是因为有了导弹!

主张取消远程轰炸机的人认为,地地导弹可以远程打击敌人,而且没有损失己方人员的危险。因此,可以用其代替轰炸机。但也正是由于有了导弹(指空对地导弹),远程轰炸机可以距离目标上千千米即发射导弹,大大减少了自身被击落的危险。同时,在这样的距离发射的导弹命中精度要比远程导弹高得多。而且轰炸机使用灵活,在空中未发射武器前可以随时根据命令改变拟攻击的目标。所以,这种精确性和灵活性又促使军方保留和发展远程轰炸机。

当然地地导弹的精度也在不断提高。如果它们的误差能减少到20~30米(射程几千千米),取消远程轰炸机的呼声有可能又高起来。要达到这样的精度,导弹上加上末端制导是可能的,但很不容易。只有射程1 000~2 000千米的巡航导弹能达到这样的精度(只限固定目标)。

一个国家是否需要远程轰炸机必须回答三个问题。一是国家军事是否需要。根据每个国家的军事思想和发展战略判断远程轰炸机所能起的作用以决定是否“一定需要”或“最好拥有”这样的武器。二是经济能力是否可以支持。美国研制B-1B(B-1A只有4架)轰炸机100架,前后共10多年,耗资(含科研费和改进费)368亿美元;隐身轰炸机B-2共21架,耗时13年,耗资400多亿美元,至于以后25年的使用维护费一般与采购科研费之和相当或稍多一些。经费问题必须从全寿命费用角度考虑清楚,根据能否承担和是否值得来决定取舍。三是科研、生产技术水平够不够。远程轰炸机不仅是飞机本身的性能问题,更重要的是突防能力、自身防护能力和打击能力问题。配套的电子对抗设备、精确打击武器、自身防护武器、维修设备等,都要配套研制。否则一只没牙没爪又吃不饱、老挨饿的老虎是不起作用的(上述美国研制B-1、B-2的费用不包括研制配套武器等方面的费用)。研制这样的武器系统只有依靠本国的科技力量,虽然个别技术可以引进,但不能完全依靠国外。这三个问题如都有肯定的答复,远程轰炸机就可以起步研制了。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世界上研制远程轰炸机的国家越来越少。

据了解,俄罗斯在未来远程轰炸机的发展问题上已有了一些探索和初步的设想,但似乎离实际行动还有一段距离。美空军1999年7月发表的《远程轰炸机未来现代化规划》白皮书认为,2015年前主要改进现役机型并使之服役到2040年左右,而称为“全球攻击平台”的新机型,拟在2013年立项,而在此之前支持预研及有关技术概念方面的研究。但可以想像,在这样长的时间跨度内,科学技术发展到何等程度还很难说。到时研制出来的远程轰炸机叫什么名称,是什么样子,可能与如今的理解和概念完全不符了。4

中国应尽快启动研制战略轰炸机工作中国缺乏完整的"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在刚刚过去的中国蛇年,中国核力量的发展中,陆基和海基核力量的发展可谓得到了充分的证实。据美国华盛顿自由灯塔新闻网站报道,2013年12月13日,中国军方在山西五寨导弹基地测试了最新型"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这是新型远程"东风"-41公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的第二次试射。在十天后的12月22日,中国又在渤海附近划定的禁航区内进行了一次洲际导弹发射试验,外国媒体猜测中国可能使用094型核潜艇向中国新疆的某导弹综合实验靶场发射了一枚巨浪2潜射洲际核导弹。尽管以上的消息都是由国外媒体披露的,但在农历春节前后,中国现役的洲际弹道导弹东风-31正在野外进行部署以及3艘094级战略核潜艇的分别公开曝光则是从另外的角度印证了中国在陆基和海基核力量方面的实力。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的基本任务是遏制敌人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和发动战争,在敌人对中国发动核袭击时,遵照军方最高指挥部门的命令,独立地或与其它军种的战略部队实施对敌有效的自卫反击,打击敌人的重要战略目标。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中国奉行的是有限自卫反击核战略,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有限威慑、有效自卫、重点反击。众所周知,衡量一个国家核威慑的高低,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该国是否具备所谓"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所谓"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是指由战略轰炸机、陆基战略导弹和战略核潜艇所构成的战略核武器打击能力。早在五十年代,当时的美、苏两国就已具备了这种能力。与其相比,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规模有限。中国在建国后仅20年左右的时间里,就先后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等及其相应的运载工具,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导弹、航天和核工业体系。但是,在战略核潜艇的研制上,我们花费的时间却相对较长,直到2013年10月底,随着中国战略核潜艇部队的解密,外界才普遍判断中国的核潜艇具备核威慑和核反击能力。

冷战之后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核战略发展方向,"三位一体"核力量概念也被不同国家给予不同的理解与修正。英国核战略上采取与美国相捆绑的策略,仅保留了以核潜艇为主的海基战略核力量,法国主要建设海基、空基核力量,目前世界仅有美国、俄罗斯保持了陆、海、空三基一体的核战略打击能力,从上文看到,中国虽然也在尽力完善自己全领域战略核打击能力的建设,但是对于"三位一体"核力量来说,仍然有着一个最大的短板--以战略轰炸机为基础的空基核力量。在空中武器倍受重视的现代战争条件下,空基核力量在"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中有着重要作用,是否完善和发展空基核力量已经成为我们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5

中国最新型轰炸机无法称为战略轰炸机在中国没有战略轰炸机的同时,是否有必要继续发展战略轰炸机和航空母舰是否要继续发展一样,成为各国军事研究机构一个长期争议的话题,但在各种争议的背后则是军事强国不遗余力的巨大投入。早在2004年,美国空军就组建了两个新的办公室--远程打击(LRS)办公室及LRS综合计划组(IPT),对新型远程轰炸机方案进行研究,以提前部署下一代远程轰炸机,美国空军希望在2012~2015年开始新型远程轰炸机的系统开发与演示(SDD),2025~2030年将进行部署。到了2013年,美国空军的下一代远程轰炸机项目预估的成本已经高达810亿美元(100架飞机),比预计的550亿美元高出了47%。我们再来看俄罗斯,时任俄罗斯战略航空兵司令的阿纳托利·日哈列夫少将2009年就表示,在2025-2030年间俄军将获得最新研制的隐形轰炸机,以取代服役多年的图-160、图-95MC、图-22M3等轰炸机,再此之前,这些轰炸机的现代化升级工作也正有条不紊的进行当中。随后在2009年莫斯科航展期间,俄官方首次确认其正在加紧研制国产新型战略轰炸机,项目代号为PAKDA,即"远程航空兵前景航空系统"。

而反观中国的空基核力量,尽管早在1972年1月7日,强-5甲强击机就成功地进行了首次投放氢弹试验,但强-5型核武器载运机作战半径仅六百公里左右,只能起战术作用,无法进行战略攻击。在这之后的40年中,战略轰炸机就一直成为了中国的两个梦:自己拥有战略轰炸机的梦和潜在敌国的战略轰炸机带给我们的噩梦。同样是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轰-6的最新改进型号轰6-K"战神"轰炸机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轰6-K在原轰-6系列轰炸机的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来,可以挂载6枚射程2000公里左右的CJ-10A空射巡航导弹--这种导弹当然可以装备核弹头。显然,轰6-K已经具备了战略轰炸机的某些特点,与作为战术轰炸机研制而成的轰-6家族其他基础型号相比,轰6-K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然而,不管是从航程还是从载弹量上来看,轰-6K与世界现役的战略轰炸机相比仍然存在很多差距,仅具备对美国关岛、中途岛和夏威夷群岛实施航空突袭的能力,这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然而,现代防空体系已经发展成为由地面防空警戒雷达、防空导弹、各种高炮、自动化指挥系统及通信等系统组成的综合防御体系,其目标探测、识别定位、防空拦截能力都得到飞跃性提高,对轰-6K这样依旧传统的轰炸机来说,面对这样的防空系统几乎没有胜算。简单来说,轰-6K终究无法称为真正的战略轰炸机。

中国是否具备研制现代化轰炸机的能力在未来的战争环境中,没有什么比远程轰炸机更能代表空军的特点了--让地球任何角落的任何目标遭遇灭顶之灾。所以说未来的轰炸机将实现作战半径、载弹量与网络传感系统的融合,从而大幅提升空军未来远程打击能力。历史表明,作战半径和载弹量素来是轰炸机研制的重中之重,而对于新世纪来说,隐身能力和先进航电系统对于任何新型战机都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对于中国这样从未发展过现代化轰炸机的国家来说,我们需要从三个基本方面来考虑:大航程大载弹量,具备隐身能力,先进航电系统。

研制喷气动力大型隐身飞机,对一国的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水平要求极高,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完整现代战机研制能力,根本连这道门都迈不进。而对于现代轰炸机需要具备的优良隐身性,对于没有隐形战斗机研制经验的国家来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从2011年歼20的首飞,再到2012年"鹘鹰"首飞,再到2013年"利剑"的首飞,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飞机制造工业正变得越来越先进,而这三款不同气动布局的隐形飞机的出现,则表明中国已经完全迈进了"隐形战机俱乐部"--中国完全有能力研制具备隐身性能的现代化战机。这表明,中国已经具备大型飞机的制造能力。从世界范围来看,能够研制大型战略军用运输机的国家,同样也具备研制战略轰炸机的能力,这是因为大型运输机所用到的大推力涡扇发动机、**金属构件加工技术、**复合材料蒙皮技术等,也会在轰炸机上得到应用。所以说2013年初首飞的运-20研制成功后,并不仅仅是增加了空中战略投送能力这么简单,还将极大丰富中国航空工业部门在大型飞机设计领域的工程经验,对于研制轰炸机这样的大型飞机,有着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是否具备研制现代化轰炸机的能力已经基本确定,而2014年1月22日,中航飞机研发中心在西安阎良的揭牌成立,则是准备把这种能力落到实际:研发中心成立后,将承担起航空整机型号项目和产品研制的发展规划研究、预先研究、型号立项论证、型号工程研制、大系统集成、技术服务保障等工作,担负起大中型运输机、轰炸机、歼击轰炸机、大中型特种飞机、民用飞机、大型无人机等的研制工作。

选择:远程战斗轰炸机还是战略轰炸机传统意义上的战斗轰炸机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以陆地机场为基础,执行轰炸或远程巡航导弹的携带平台,空战只是为了自卫而已,随着歼轰-7B和歼-16战斗轰炸机的出现,中国在短期内已经没有必要再研制新一代的战斗轰炸机。而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提出,中国海外贸易和海外能源需求的增长,以及海洋权益的现状,中国逐渐感受到岛链对中国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的潜在与现实影响。所以,如何突破美军在太平洋上的一线基地为基轴,以日本、韩国、冲绳、关岛等基地和设施为核心的"太平洋多重锁链",似乎成了中国远程打击力量的一种迫切需求。在这种需求下,作战半径可以达到3000公里的远程战斗轰炸机似乎是一种最好的选择,而去年在网络上曝光的一款轰炸机模型也似乎印证了这种需求,这款新型隐身轰炸机方案采用新颖的W型主翼和无尾翼结构,脊背进气道和并列双座设计,这一切都说明它并非前文提及的传统意义上的战斗轰炸机,而是一款远程轰炸机,之所以突出"远程",是因为各方面透露的信息表明,这款战斗轰炸机的作战半径是传统战斗轰炸机的2-3倍。简单来说,如果这种远程战略轰炸机如果研制成功的话,至少应该具备三方面能力:一是远程作战,作战半径向东覆盖太平洋中线以西地区,特别是第二岛链区域,对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部署构成威慑;向西可覆盖中亚地区;向南可以辐射印度全境,包括南海以及南海以南的国家,以保证我国南海地区的能源资源安全。

似乎远程战斗轰炸机这样能适应满足未来10-15年内的需要,能为新一代战略轰炸机积累经验的中程战略轰炸机也未尝不可。然而对于轰炸机这种"大杀器"来说,从来都不应该被孤立的看待,更不应该只考虑十年左右的军事需求--中国尽量在理论上具备了设计研制战略轰炸机的能力,但战略轰炸机从设计到服役再到形成战斗力,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同时,作战半径3000公里的这种远程战斗轰炸机显然无法弥补文章开头提到中国"三位一体"核力量的缺失。我们要看到,随着中国"辽宁号"航母的服役,以及国产航母的开工建造,再加上中国第二炮兵新型中程弹道导弹的大量装备,突破第一、第二岛链的封锁对如今的中国武装力量来说已经不再遥不可及。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保持着庞大的战略轰炸机部队,而中国既然要发展战略空军,与世界军事强国相比的最大差距就是战略轰炸机,唯有发展自己的战略轰炸机,才能建立起一支与中国大国地位相衬的战略空军。尽管时不时有国外媒体鼓吹战略轰炸机无用论,但从文章第二部分我们看到,事件军事强国在鼓吹各种无用论的同时,自己却从来没停止过相关战略武器的研发和装备,美国装备"福特级"航母就是对西方曾今鼓吹的"航母无用论"最好的讽刺。

总而言之,尽管远程战略轰炸机在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规模确实远不如战斗机那么红火,并且耗资巨大、技术难度高、研制周期长,但其作为其三位一体的核中坚,地位虽不及核潜艇,但决不可能没有。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经济快速的增长对能源的需求的增加,不可避免地会与别国在某些方面摩擦日益增多。拥有战略轰炸机,和平环境下它是一个极具威力的战略威慑力量,作用不可低估;战争环境下是克敌制胜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不论是现在紧迫的领土、领海争端还是将来面对更大的威胁,现在都必须未雨绸缪,尽快启动远程轰炸机的研制工作。

结语:研制战略轰炸机任重而道远当然,就中国目前的航空工业水平来说,我国在自主研制战略轰炸机的道路上,至少还面临着几个重大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首先就是动力,我国航空工业基础较薄弱,要完全解决发动机的问题,恐怕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其次是材料,这个问题归根结底也是工业基础的问题,必须稳扎稳打地发展。第三是工艺,在实现高精密度的手段上还无法达到所需水平。即使有了先进的材料,不具备先进的工艺也无法生产出合格的产品。6

不管是远程战轰还是战略轰炸机,对中国航空工业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