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反导系统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概念解读基本信息

反导系统,是摧毁敌方来袭的弹道式导弹(中程、远程、洲际导弹)的武器系统,一般包括预警雷达、地面引导雷达、指挥控制中心和拦截武器等部分。过去30多年间,因为星球大战计划美苏(原苏联)都花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分别研制和部署了以导弹为拦截器的“卫兵”和“橡皮套鞋”反导弹系统。目前正在探索和试验激光反导、粒子束反导等。

较为成熟的是导弹反导技术:已服役的具有反导能力的防空导弹主要有美国的爱国者系列,THAAD导弹,和海基的标准系列;俄罗斯的有s300等;以色列的箭式防空导弹系列;印度的大地系列。

上升段

助推段拦截导弹上升阶段时拦截效果最好,因为此时弹道导弹刚起飞不久,被击落后也是掉在敌人领土。但最突出的难点是需要在弹道导弹点火后第一时间就发现并进行攻击。如:美ABL-机载激光导弹拦截系统、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1

中段

中段拦截是比较成熟的反导系统。弹道导弹中段飞行是指导弹发动机关闭后在大气层外以惯性飞行的阶段,这时它的弹道相对平稳和固定。如果拦截及时,掉落的残骸也不会进入本国领土。如:美陆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GMD),海军全战区系统(NTW)。中段反导试验,美国和日本有过成功经验,其中包括美国在阿拉斯加部—-200公里高度飞行的弹道导弹,它在2008年成功击落过失控的美国卫星,被普遍认为是美国反导系统的一次实战。中国2010年1月11日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2013年1月27日,中国在境内再次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预期目的。2014年7月23日,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反导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1

末段

即再入段拦截。末段拦截时,由于弹道导弹进入大气层开始俯冲阶段,弹头轨迹倾角大、速度通常在7—8倍音速以上,反导系统要捕捉它相当困难。如:美陆军末端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HAAD),海军区域防御系统(NAD),扩展的中程防空系统(MEADS),“爱国者”PAC-3导弹防御系统;俄军A-235反弹道导弹系统。

美国和苏联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星球大战计划就开始研制反导系统,美国在中段反导和末段反导方面走在前面。2

弹道导弹防御系统

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美国先后研制了 “奈基-宙斯”和“卫兵”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前者只采用高空拦截导弹,后者用高空和低空拦截导弹分层拦截。1970年美国建立了“卫兵”系统的第一个发射场。苏联在60年代研制和部署了高空拦截的反弹道导弹导弹,1967年建成莫斯科反导弹导弹防区。已有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造价昂贵,作战性能并不理想。现代进攻性战略弹道导弹广泛采用分导式多弹头以及突防装置,导弹弹头作了核加固,对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防御系统变得更加复杂,技术难度增大。1976年美国关闭了“卫兵”系统的发射场。1980年苏联决定把已经部署的64枚反弹道导弹导弹撤除一半。

80年代以来,美国和苏联在发展采用常规装药的多层拦截系统的同时,正把注意力转向于发展新的反导弹武器,如激光、粒子束等反导弹武器,以组成太空导弹防御系统。

系统装置

反导弹由战斗部、弹上制导设备或系统、动力装置、弹体、电源系统等组成。

战斗部大都用核装药,主要毁伤因素有:在大气层外是X射线和电磁脉冲;在大气层内是中子流、γ射线、冲击波等的综合效应。随着制导精度的提高,用化学装药的常规战斗部和无装药的碰撞式战斗部也获得了发展。弹上制导设备或系统能使导弹保持飞行稳定并能导引导弹飞向目标。

动力装置通常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发动机除用来推动导弹的飞行外,还用于稳定导弹的姿态,改变飞行弹道。低空拦截导弹的发动机除要求高比冲、高质量比外,还要求高燃速,使导弹能在数秒钟内达到几公里每秒的速度和100g以上的加速度,以便赢得时间,有效地进行拦截。弹体往往采用锥柱形或全锥形气动外形,使导弹在作高超声速飞行时具有小的阻力,大的升阻比和良好的操纵性能。低空拦截导弹在大气层内飞行时,最大速度超过10倍声速,气动加热会使弹体表面温度高达3000°C以上,一般使用烧蚀材料保护弹体。

弹道导弹预警系统用于早期发现来袭的弹道导弹并根据测得的来袭导弹的运动参数提供足够的预警时间,同时给己方战略进攻武器指示来袭导弹的发射阵位,所以它是国家防御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弹道导弹预警系统的主要要求是:预警时间长,发现概率高,虚警率低,目标容量大,并能以一定的精度测定来袭导弹的轨道参数。弹道导弹预警系统通常由预警卫星监视系统和地面雷达系统组成。地面雷达系统又分为洲际导弹预警雷达网和潜地导弹预警雷达网。根据来袭导弹在不同飞行阶段的物理现象,可以采取不同的探测手段进行监测。工作波长从可见光、红外一直到微波波段。

弹道导弹目标识别系统分析了地基雷达识别弹道导弹目标的技术途径。

反弹道导弹于拦截敌方来袭弹道导弹的导弹,又称反导弹导弹。它与多种地面雷达、数据处理设备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等,组成防御战略弹道导弹的武器系统。简称反导系统。它是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弹道导弹导弹按拦截空域,分为高空拦截导弹和低空拦截导弹。前者用于对来袭弹道导弹飞行到大气层外时实施拦截;后者用于对来袭弹道导弹进入目标上空时实施拦截。反弹道导弹导弹主要特点是反应速度快、命中精度高。其中,高空拦截导弹受到普遍重视。实战时,可单独部署使用,也可两者配合部署使用,以提高其拦截概率。反弹道导弹导弹主要由战斗部、推进系统、制导系统、电源系统和弹体等组成。

功能

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应能及时发现和正确识别目标、对目标精密跟踪、迅速作出决策和有效地进行拦截。通常由弹道导弹预警系统首先发现目标,再由目标识别系统,如雷达或光学系统,从一群目标中区分出真假目标。引导系统由地面发射装置、目标跟踪雷达和引导雷达组成。根据预警系统提供的目标信息,目标跟踪雷达不间断地测定目标的精确位置、速度等弹道参数并传输给指挥控制系统和引导雷达。指挥控制系统迅速作出决策,指挥发射反弹道导弹导弹,并由引导雷达导引导弹准确地拦截目标。

问题

从总体上看,战术反导系统在技术上比战略反导系统要可靠得多,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试验,前者的成功率远远超过后者。所以,对于战略导弹防御的可行性,外界始终存在质疑和反对的声音。概括为四难:

应对多目标难

一个防御系统同时处理多目标的能力以及装备的拦截弹数量都是有限的,当有多个来袭目标(有真有假)同时进入一个防御系统时,系统容易饱和。即使是分批进入,如果两次进攻的间隔时间低于反导系统再次拦截的准备时间,也同样可以达成突防的效果。换句话说,任何反导系统都无法应付饱和式打击或多波次打击。

识别真假弹头难

当假弹头的物理特征和运动轨迹与真弹头非常相似的时候,防御系统难以把它们区别出来。虽然再入大气层时过滤掉一些假目标,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时间拦截了。即使可以拦截,核弹爆炸之后产生的各种放射性沉降同样会污染本国领土。

系统成功配合难

什么是导弹防御?通俗地说,就是在茫茫的太空中,两个子弹相遇了,没有迟一步,也没有早一步,刚巧赶上了。怎么能做到这一点?靠的就是导弹防御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各个环节有机配合、协调一致。导弹防御系统的组成非常庞大,每个部分各司其职,在时间上相互衔接,在任务上环环相扣,只有完美的配合才能使拦截成功,这就要求系统的可靠性要高。

克服新的突防技术难

早期的突防装置采用的是人海战术,以量取胜,是治标。而新的突防技术是直接针对导弹防御的工作原理而设计的,是治本。我们先看速燃火箭技术。导弹防御系统拦截导弹第一步是发现目标,这个任务由预警卫星来完成。预警卫星又是怎么发现目标的呢?我们都知道,洲际导弹发射之后发动机工作时尾焰的温度高达几千度,时间持续4分钟以上,红外特征非常明显,预警卫星的红外探测器很容易发现导弹,并测得它的关机点参数。速燃火箭技术可以缩短发动机工作时间并使它在大气层内关机,这样就可以降低导弹尾焰的红外辐射,增大预警卫星红外探测器发现导弹和对它定位的难度,大大增强导弹主动段的突防能力。我们再看机动变轨技术。一般情况下,弹道导弹的飞行弹道是固定的,只要你能知道它关机点的参数,就能推算出它的运动参数,从而为拦截做好准备。机动变轨技术是导弹在飞行中可以神出鬼没,随机改变弹道,这样,防御系统即使发现了导弹,也无法对弹头的轨迹进行预测,从而使导弹达到突防目的。

正是因为存在着这四难,美俄两国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对发展战略反导系统的态度几经反复,即使美国已经开始部署,国内的反对声音也没有消失。

发展概况俄罗斯

概述

在反导系统方面,俄罗斯走上一条和美国完全不同的道路,在莫斯科部署有多套A-135战略反导系统,这种反导系统主要是通过在太空中引爆核弹头产生的冲击波摧毁来袭导弹。空军指挥学院王明志大校认为,由于需要使用核弹头,这种方式在实际应用与使用经验同美国有较大差距,因此如果说美国和日本的反导是“使用盾牌”,俄罗斯的方法就是“把剑擦亮”,用核武器遏止对手的攻击欲望。1

“安泰-2500”反导系统

是俄罗斯在S-300防空系统基础上研制的新一代防空和非战略导弹防御系统,也是世界惟一一种既能有效对付射程达2500公里的弹道导弹,又能拦截各种飞机和巡航导弹的综合性防空武器系统。它能够同时攻击24个气动目标,或者同时拦截16枚雷达反射面积为0.02平方米以下、飞行速度低于4.5千米/秒、射程 2500公里以内的弹道导弹,对弹道导弹的最大拦截距离为40公里,最大拦截高度为25公里。3

在战略反导系统方面,美国的陆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无疑是最先进的,2002年才开始部署。它由地基拦截器、改进型预警雷达、X波段雷达、天基红外系统及作战管理等设备系统五个部分组成。地基拦截器是武器部分,由一个助推发动机和一个外大气层杀伤飞行器组成。助推发动机把外大气层杀伤飞行器送上拦截轨道。杀伤飞行器通过红外线跟踪抓住目标,并精确地飞行,直接撞毁目标。改进型预警雷达用于对来袭弹道导弹的弹道初段进行探测、跟踪和计算,并向拦截导弹提供数据。X波段雷达是一种多功能的地基前沿部署雷达,是导弹防御系统的主火控雷达,对来袭弹头进行精确跟踪、识别和杀伤效果评估,有分辨真假弹头的能力。天基红外系统用于为防御系统提供精确的预警及跟踪信息,部署在地球的低轨道,能对来袭导弹进行全程跟踪,这个系统还在研制阶段,早期预警任务暂时由DSP导弹预警卫星承担。作战管理、指挥、控制及通信系统将武器的各个组成部分连接成一个整体,掌握情况、制订作战计划并接受北美航天司令部的指令。3

凯旋S-400导弹系统

S-400系统是由俄罗斯原金刚石中央设计局牵头设计,在S—300P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设计思路研制的。它充分利用了俄罗斯在无线电、雷达、火箭制造、微电子、计算机等技术领域的最先进研究成果;配备了射程更远的新型导弹和新型相控阵跟踪雷达,雷达具有360°的全向覆盖能力。

据俄罗斯军方称,S-400在速度、精度等方面均优于美国的“爱国者”PAC-3地空导弹系统,是当今世界上性能最好的防空导弹系统。S-400首次采用了3种新型导弹和机动目标搜索系统,可以对付各种作战飞机、空中预警机、战役战术导弹及其他精确制导武器,既能承担传统的空中防御任务,又能执行非战略性的导弹防御任务。

A-135反弹道导弹系统

A-135(又称ABM-3,Anti-Ballistic Missile)反弹道导弹系统,是前苏联/俄罗斯部署在莫斯科附近区域的一套复合反弹道导弹系统,设计目的是保护莫斯科及其附近区域免遭敌方洲际弹道导弹袭击。

A-135于1989年宣布成军,一共有7处发射基地,其中5处是新建造,两处是由苏联第一代反弹道导弹ABM-1(俄国编号A-35/A-35M)Galosh(橡皮套鞋)导弹发射阵地改建。1995年初整套系统进入警戒状态,开始运作。系统建成时一共部署100枚导弹,符合反弹道导弹条约中的规定,这些导弹又分成两类:36枚射程较远的51T6拦截弹,北约编号SH-11 Gorgon(蛇发女妖);与64枚射程较短的53T6拦截弹,北约编号SH-08 Gazelle(瞪羚)。

由于设计时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两种导弹的弹头均为约10,000吨当量的AA-84型战术热核弹头,从而不需要非常精确的制导即可摧毁来袭弹头,这与当今流行的直接踫撞杀伤拦截弹头有很大区别。但是根据一些公开新闻报道资料,53T6导弹可能改为使用传统弹头,而非的核子弹头作为拦截的手段,以降低对于地面被保护目标的伤害;而51T6导弹则已经过期退役。

新一代反导系统A-235

俄新一代反导系统A-235的研制工作则启动于1991年,预计将于2015年完成。新系统由“金刚石-安泰”公司研制。据悉,A-235将会装备“埃利布鲁斯-3M”型超级计算机。至于其拦截装置,将会由三层拦截导弹构成。其中,第一层由改进自51T6的远程拦截导弹构成,可摧毁1500千米高、800千米远的目标;而第二层则由58R6导弹构成,拦截高度为1000千米以内、距离120千米以内的目标。最内一层则由改进型的53T6或是由其发展而成的45T6构成,用于拦截高度350千米以内、距离40—50千米以内的目标。专家们认为,担负第一层拦截任务的导弹将会装备核战斗部,第二层第三层为KKV拦截。

美国

美国陆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GMD)的主要作战目标是敌方远程弹道导弹、洲际弹道导弹。GMD系统可以在弹道最高点拦截最大射程超过10000公里、最大速度达到24倍音速的洲际导弹,已开始初步部署,是世界上反导作战能力最强的系统。

整个项目一旦完成,GMD系统将由DSP导弹预警卫星(或SBIRS天基红外系统)、STSS空间跟踪及监测系统、陆基远程跟踪雷达、海基远程跟踪雷达(SBX)、陆基拦截弹(GBI),以及一系列战斗管理中心、司令部、控制及通信中心组成。

陆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的系统组成庞杂、技术难度极高,此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一家进行研发。

“爱国者”-3系统

用于陆基部署,是爱国者-2的改进型。一个发射架可载弹16枚,即16联装,导弹飞行速度为3.5千米/秒。“爱国者”-3没有高爆战斗部,而是配有一个由24根钢棒组成的“杀伤增强装置”,这是它比较独特的地方。它对弹道导弹的最大拦截距离为30~40公里,最大拦截高度为15~20公里,最大飞行速度为6~7马赫,可以对付射程为1000公里以内的弹道导弹。不过,“爱国者”-3的相控阵雷达不具备早期预警能力,所以,必须有卫星提供支援。 “宙斯盾”系统使用的拦截弹为标准-3型导弹。这种拦截弹弹头采用外大气层射弹,射速达4千米/秒,有效拦截高度大于200千米,防御半径600至1000千米,可以拦截射程在3500公里以下的弹道导弹;系统的雷达探测距离为640千米。宙斯盾系统装在军舰上,可对来袭导弹实施上升段、自由飞行段和再入段全过程拦截。

PAC-3 体积较小,采用碰撞-杀伤技术,要求导弹一旦碰撞目标立即将其摧毁。尽管设计用于拦截远程弹道导弹的这种系统的碰撞-杀伤技术试验失败,但是PAC-3 已连续4 次成功地演示了碰撞-杀伤。第一次是没有目标,第二、第三次是拦截赫拉女神弹道导弹靶弹。第4 次,即2000-07-22 日的一次试验,是拦截一架MQM-107靶机。美陆军打算再进行12 次拦截各种不同类型目标的试验。4

海基为拦截潜射导弹作准备

美国研制海基中段拦截系统主要是出于保护海外军事基地、战区部队和海外盟国的目的。由于海基中段拦截系统部署于宙斯盾驱逐舰上,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快速部署,因此能够在第一时间进入战区为先头部队提供弹道导弹防御支援,从而减轻敌军导弹威胁。

美国海军2008年6月5日进行了一次导弹防御系统测试。与其他测试不同的是,这次充当目标弹的导弹是从海上的移动平台上发射,这开创了美军海基反导系统拦截海基导弹的先例。

在以往的美国反导系统测试中,目标导弹都是从陆地上发射的,而这次对海基导弹的拦截试验有助于美国海军打造全球范围的反导网。有分析则称,这次反导试验很可能是为以后拦截潜射导弹做准备。

美国已经开始研究在先进战机上加装设备,并提出构建“空射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这也使得美国在成功发展陆基、海基反导系统后,首次向空基反导系统扩展。

美国已进行了战机结合预警机搭配不同的防御性导弹,构建高、低两层防御网试验。尽管并未透露试验结果,但这足以表明美国反导系统已步入新台阶。而空基反导也将取代陆基反导成为美国军事发展重要目标。

TMD

美国的TMD,是世界上起步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1990年9月,当时的美国“战略防御计划局”正式受命,承担起管理此重要计划的任务。在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首次以“爱国者”导弹成功地拦截了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这进一步增强了美国发展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信心。海湾战争后不久,布什政府首次提出了发展导弹防御的基本步骤:首先是建立起“战区导弹防御”(TMD)系统,与此同时发展和部署“国家导弹防御”(NMD)系统,最后建立起全球性保护系统。

美国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低层防御系统,这些系统能够拦截大气层内相对低的飞行目标;二是高层防御系统,主要对付大气层外的导弹目标;三是助推段防御系统,即对处在助推段的弹道导弹实施拦截。具体的分系统如下:

一是陆军PAC-3型“爱国者”导弹系统。这是美军在海湾战争后重点改进的武器系统之一。经过改进,“爱国者”导弹系统在雷达、通信、遥控发射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

二是“中距增程防空系统”(MEADS)。它用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战役或战术级作战,属低层防御系统,由美、德、意联合研制。

三是“海军区域防御”(NAD)系统。它亦属低层防御系统,主要由海军现有的“宙斯盾”系统和“标准”导弹两部分改进而成。主要改进了“宙斯盾”系统和“标准”导弹发现和跟踪来袭战术弹道导弹的能力。由于舰艇便于机动,战时该系统将与陆基的反导弹系统合用,除保护部队外,还可保护港口基地和机场。

四是陆军“战区高空区域防御”(THAAD)系统。这是高层防御系统的关键性部分,能够拦截高度在40~150千米的弹道导弹。

五是“海军全战区防御”(NTWD)系统。属于战区导弹防御计划的高层防御系统,可拦截位于外层空间的飞行目标,最低拦截高度为80千米,最高可达500千米,其基础仍为海军的“宙斯盾”系统和“标准”导弹。

六是空军助推段拦截系统。该系统设想在来袭导弹点火发射不久、尚未和助推器分离之前,由10千米上空的机载激光系统将直径140厘米的激光束射向敌方导弹,并将其摧毁于助推段,坠落于发射方的地面上。首架装有激光武器的“波音747”飞机正在生产,预计3年内投入使用。

七是作战管理与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BM/C3I)。这是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神经中枢。美军正在研制和建立一种灵活、轻便、可靠的,包括卫星、传感器和计算机在内的战区联合导弹防御框架。

各分系统的发展水平不一。PAC-3型“爱国者”导弹技术最成熟,几次实验均很成功,计划2001年部署;以“标准”-2ⅣA导弹为基础的海军低层防御系统已进入工程研制阶段,计划2000年试生产,2003年部署;MEADS系统尚处于概念研究阶段,前途未卜;THAAD系统1999年6月10 日和8月2日的第七次和第八次拦截试验两度成功,现已决定取消第九次试验,转入工程研制阶段;“海军全战区防御”系统与THAAD系统任务相当,尚处于概念研究阶段,正加紧进行有关试验;美空军助推段拦截系统实为机载激光反导武器,已选定波音747作为载机平台,准备2002年装备第一架,2008年7架反导飞机将全部服役。

末端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HAAD)

THAAD的研制工作启动于1992年,陆军定于2007年部署。THAAD是TMD中关键性的一节。THAAD主要用来阻截远程战区级弹道导弹,THAAD的目标是要在远处高空将导弹击落,这样,就可以增加防范战区弹道导弹威胁的能力,尤其是对一些有较大杀伤力的武器,可以在远处和高空就把它们击落,以防后患。

THAAD系统具有拦截战区弹道导弹所需的齐射能力。为在更高的高空和更远的距离摧毁携带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威胁,以保证需要的防御水平,齐射能力是必要的。

THAAD项目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用户作战评估系统(UOES)。该系统能对系统作战性能进行早期评估,并在国家紧急情况下提供有限的大气层内防御能力。

美国海军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

美国“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 系统实际上是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一直重点发展的、可以海上机动部署的先进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初期主要用于在大气层外(100千米以上的高度)拦截处于中段飞行的近程和中程弹道导弹,远期也将具有防御中远程、甚至远程弹道导弹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当政时,美国把这种系统称之为“海基高层防御”系统或“海军全战区防御”系统,后来又称之为“海基中段防御”系统,2002年美国导弹防御局将其更名为“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

经过十余载的研究、发展和试验,美国在研制“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方面已经取得重大成功。自2002年以来,美国导弹防御局已经先后对该系统进行了12次拦截弹道导弹靶弹的飞行试验 (不包括日本的这次试验),10次获得成功,并于2005年开始部署。到2007年底,美国海军已经先后完成对3艘宙斯盾巡洋舰和7艘宙斯盾驱逐舰的改进,总共部署了21枚“标准一3”IA型拦截弹,可以在海上担负弹道导弹防御任务。按照的计划,到2009年,美国海军将完成18艘宙斯盾军舰(3艘巡洋舰,15艘驱逐舰)的改进,把“标准一3”IA型拦截弹的部署数量增加到53枚;到2013年前后,将把“标准一3”I型拦截弹的部署数量进一步扩大到132枚。

在轰-6K搭配长剑-10导弹服役后,有观点认为这将对美国反导设施构成威胁。例如詹姆斯·科沃尔斯基(James Kowalski)中将曾称长剑-10能带核弹头,但是许多核问题专家认为中将夸大威胁,目的是确保额外的美国核武器现代化经费。

美国国防部5月份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的B-6(轰-6)轰炸机只有“常规打击能力”,詹姆斯·马丁中心防核扩散研究所东亚防核扩散计划主管杰弗里·刘易斯(Jeffrey Lewis)认为该机将挂载“长剑-20”导弹。刘易斯认为空军核司令部的警告是“花招”,表示任何能够搭载1100磅载荷的导弹都可以被认为具备“核能力”。朝鲜导弹问题专家马库斯·席勒(Markus Schiller)也抱有同样观点。作为航空引擎工程师,席勒表示“一枚导弹不管顶部安装的是什么,哪怕导弹重量很轻,也可以安装核弹头。重要的是,核打击是弹头的任务,而非导弹本身。因此,每枚导弹都具有核能力,关键看安装的是什么弹头。”

以色列

箭-2战区弹道导弹防卫系统

箭-2是以色列和美国联合研制的,以反战术弹道导弹为主,兼顾反飞机、反巡航导弹的超高空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以色列箭-2导弹系统被称为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型战区弹道导弹防卫系统,拦截导弹最高飞行速度达到9倍音速,是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防空导弹。而美国洛·马公司最新型的“爱国者”PAC-3/3导弹和俄罗斯“金刚石”科学生产联合公司的最新型“凯旋”S-400导弹最高飞行速度约6倍音速,在2003年11月20日,欧洲EADS/LFK公司设计的一枚HFK E1高超声速导弹在首次测试中也只是刚刚达到7倍音速。以色列箭-2导弹系统配套的“绿松”地基早期预警、火控和导弹引导雷达探测距离达到500公里而且能够追踪飞行速度3,000米/秒的高速目标,并将拦截导弹引导到目标4米之内,是世界上作战能力最强的预警雷达。相对比“凯旋”S-400探测距离为400公里,箭-2系统配套的“香缘树”作战管理/火控中心,能快速确定导弹的位置、弹道和预知的冲击点,同时不断搜集和计算分析新的数据来确定最佳拦截点,是世界上自动化程度最高、最先进的管理/火控系统。

当然,性能如此惊人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价格也是目前最昂贵的,据说一枚拦截导弹成本近300万美元左右,约是一枚“飞毛腿”导弹的三十倍。

印度

印度在2006年和2007年进行过两次反导试验,并宣称将分两个阶段完成反导系统的部署,第一阶段,将具备拦截2000千米射程的弹道导弹的能力;第二阶段,将具备拦截5000千米级射程弹道导弹的能力。此外,具备末段拦截能力的还有以色列的“箭 -2”反导系统。1

中国

红旗-9地空导弹系统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配备有一辆搜索雷达车,一辆跟踪、制导雷达车、一辆指挥控制车和6辆四联装导弹发射车,以及其他一些辅助车辆。搜索雷达车使用的是大型无源相控阵雷达,与S-300地空导弹的搜索雷达类似,主要用于日常警戒,向指挥控制车提供准确的全方位空情,以及时指导作战单元拦截目标。红旗-9地空导弹系统的跟踪、制导雷达车也采用了大型无源相控阵雷达,从外观上看,该雷达更加接近于“爱国者”防空导弹的跟踪、制导雷达,不同的是,敌我识别天线阵位于雷达天线顶端,指令发送天线也相对较小。四联装导弹发射车仍然与S-300地空导弹相似,起竖架上装有四个导弹储运、发射筒,同样采用了将导弹抛射出发射筒之后再点火的冷发射方式。红旗-9防空导弹系统的车辆都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征,就是发射车使用了国产的泰安8×8重型越野底盘,其他的车辆也是使用国产的6×6越野底盘,这也是从外观上迅速分辩红旗9中远程地空导弹的要点。5

红旗-9地空导弹是红旗-9防空导弹系统的核心,采用了无弹翼、小尾翼的布局方式,与爱国者导弹一致。由于国内固体火箭发动机、电子设备技术的限制,红旗-9仍然与S-300的导弹几乎同样粗壮,与较为小巧的“爱国者”导弹相比,差距明显。但是,为了提高红旗-9地空导弹的作战效能,该弹采用了“惯导+中段指令+末端主动雷达制导”的制导模式。与末段TVM制导相比,对于无强大主动干扰能力的导弹、无人机等目标会有更高的命中概率,而在传闻中,红旗-9实弹打靶时,也的确多次直接命中靶机。中国2010年1月11日在境内利用红旗-9地空导弹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获得成功,并达到了预期目的。5

红旗9远程地空导弹作为中国的第一种国产第三代防空导弹,让中国具备了较强的区域防空能力。它的研制成功,也适时满足了国内防空方面的迫切需求,让中国的国土防空能力大幅提升,同时该导弹的研制成功也为研制下一代更为先进的地空导弹提供了经验和基础。5

日本

按日本防卫厅规划,日本导弹防御系统将分阶段建设,2007年初建成第一个导弹防御系统,2011年完成整个系统的建设。日本版的导弹防御系统将是一个双层导弹防御系统,它由海基中段拦截系统和陆基低空拦截系统两部分构成。 “海基全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主要负责日本外海上空的防御,担负导弹中段和助推段拦截,力争在大气层外击毁来袭导弹。如拦截失败则将信息传递到低层拦截系统,再由“爱国者-3”型防空导弹系统将其击毁。1

海基导弹防御系统是以“宙斯盾”系统为基础建立的,旨在提供对射程在3500公里以下的中、近程弹道导弹的防御。“宙斯盾”系统是美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装备的一种舰载防空反导作战系统。日本海上自卫队从1992年至1998年先后配备了4艘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宙斯盾”驱逐舰。1

陆基导弹防御系统是由“爱国者”导弹构成的低层拦截网。日本自卫队共有120部“爱国者-2”型导弹发射装置,组成6个防空导弹群。日本防卫厅2009年8月3说,将寻求在2010财政年度预算中获得1761亿日元(约合19亿美元)拨款,用于完善导弹防御系统。防卫厅计划增加部署美制“爱国者-3”型陆基拦截导弹数量,以覆盖日本全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