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形成原因
英仙座流星雨的成因与彗星有关,彗星是由冰块及沙石组成的球体,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彗星会因太阳的热力而使表面物质升华,这些升华了的物质就是日后的流星体,在彗星绕日运转中,部份流星体会和彗星分离,遗留在彗星的轨道上,流星体由于太阳光压及行星作用力,会不断扩散,互相远离,而且范围逐渐增大。当地球的运行轨道与彗星轨道相交时,流星体受地球地心吸力影响,会闯入地球大气层并且燃烧,而燃烧时所产生的火焰亮光,就是人们看到的流星雨了。如果散布在彗星轨道上的流星体又多又广的话,往往在彗星回归后的几年内,仍可看到由该彗星所产生的流星体所造成的流星雨。
主要特点在极大时一小时可以出现30-60个流星,是一年中最大的活跃期。高潮的前后数日,每小时也出现10个以上。由于正值暑假,夜间气温也比较高,被称为最为容易观测的流星雨之一。
流星亮度一般在二等以上,和北斗七星相近,偶尔也会出现彩色的火流星,亮度直逼金星。由于明亮流星很多,即使在光害严重的城市地区,有时也能看到不少流星。在理想的观测地区,整个晚上甚至可能看见近千颗流星。
英仙座流星雨速度快,属于高速流星群,流星速度高达59公里/s,其中45%有尾迹。而且可能在流逝中途越发明亮,容易形成流星痕。
母体简介母天体是周期为133年的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此彗星于1862年被路易斯·斯威夫特和塔特尔发现,之后意大利天文学家乔万尼·施亚帕雷利(Giovanni Schiaparelli)提出它可能是英仙座流星雨的母天体。这也是彗星首次被认定为流星雨的母天体。当时预测1982年左右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被周期回归,但却没有被观测到。
1991年和1992年英仙座流星雨以往年2倍以上的规模爆发,因此推测母彗星也将回归。当年9月27日日本彗星专家木内鹤彦再次发现了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为纪念他的功绩,也将彗星名称改为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木内彗星。
斯威夫特·塔特尔(Swift-Tuttle)彗星1992年回归,英仙座流星雨在1991年和1992年曾爆发过,达到每小时400颗。之后每年流量递减。
观测事项1、安全问题是第一位,包括交通安全和观测时的安全。坚决不开夜车,不疲劳驾驶,要在白天抵达观测地,并探明周边环境。尽量选择远离水域和公路、铁路的农家院落。
2、注意休息,看流星雨时采取坐和躺的姿势就能减轻疲劳,椅子和防潮垫是必需品。同时还需要适时补充营养。
3、较好的观测地点为远离城市灯光污染区域,且海拔较高的地方。因为城市的灯光会遮掩流星雨的亮光。
4、观测流星使用肉眼即可,望远镜的可视区域过小,不适宜流星观测。
观测历史20世纪之前
英仙座流星雨最早的历史记录出现在公元36 年的中国史籍中,记录了超过一百颗流星,日本与韩国也分别在八至十一世纪有详细的记载,但12至19世纪则只有零星记录。8月流星之多早已为人所知,英仙座流星雨甚至有**“圣劳伦兹之泪”**之称,因为在每年8月10日的圣徒日时,在英仙座总有大量的流星出现,但英仙座流星雨每年周期性出现的确认则是在1835 年由Quételet (布鲁塞尔)所记录。
第一位对英仙座流星雨进行计数统计的是Eduard Heis,他在1839年统计每小时英仙座流星数量达160 颗,自此之后,Heis 与全球其它观测者每年都做类似的计数,至1858年止,历年来平均每小时出现数量为37~88 颗,有趣的是,1861年突然激增至78~102,1863 年更提高至109~215,到1864年数量仍高于平常。根据Giovanni Virginio Schiaparelli 计算1864~1866 年英仙座流星雨轨道的结果发现,英仙座流星雨极有可能和一颗周期120年的Swift-Tuttle 彗星(1862 III) 有关,因为每当这颗彗星接近近日点后,流星数量便有激增的现象。109/P Swift-Tuttle 彗星最初是由Lewis Swift 与Horace Tuttle 分别于1862 年7月发现的,当时它是一颗7.5 等的彗星,9月初时升高至二等,彗尾长25~ 30 度(北斗七星的六倍长),相当壮观。这也是人类首度发现流星雨和彗星之间的关联。
20世纪初
到了二十世纪初,英仙座流星雨数量有降低的趋势,在1901~1910 年间,Denning 的统计平均每小时数量为50颗左右,1911 年更降到只有4颗,1912 年也只有12 颗。正当人们怀疑英仙座流星雨是否已经“寿终正寝”时,接下来的几年它却又恢复正常,并在1920 年意外地发生大爆发,达到每小时两百颗以上。最令人不解的是,此时其母彗星在远日点附近。虽然英仙座流星雨1920 年代有几年又陷入低潮,但是在1931 年与1945 年分别又达到每小时160 颗与189 颗的规模,后来一直到1960 年代都没再发生异常现象。
Miroslav Plavec研究了1933~1947年间8,028个英仙座流星,发现在1933年有尾迹的比率为45%,1936年为60%,1945年35%,1947年则为53.5%,从1931~1985年间将近6万颗流星记录来看,有尾迹的比例则为45%。
1953 年,捷克人A·Hruska发现在1953年8月8日至12日间出现的英仙座流星平均亮度约2.5 等,但8月12、13日降到2.8 等,14、15日更降到3.4 等。
1956 年,Zdenek Ceplecha 也观察到类似的光度降低现象:8月4至10日间平均亮度为2.68 等,但8月10至15日则降至2.94 等,光度最高的时段反而发生在8月6、7两日的2.31等,13、14日为 3.18 等。虽然Hruska 与Ceplecha 的观测结果似乎不尽相同,但从各方观测报告来看,两者的数据皆获得支持。
1983 年,另一支西班牙流星观测组织对英仙座流星雨的光度作了详尽的记录,结果比较接近Hruska 的数据,在8月1日至13日间,流星的平均亮度从1.75 逐日降至2.04 等,之后在14日降至2.19等,15日 2.52 等,17日2.77 等,19日2.92 等,20日为3.45 等。英国流星协会主席Robert Mackenzie 认为英仙座流星光度分布是受到流星体质量密度变化的影响。
1973 年,Brian G· Marsden 预测Swift-Tuttle 彗星将在1981年9月16.9 日到达近日点(+/-1.0 年),这个消息立即吸引了大批的观测者加入英仙座流星雨的监测行列。这项预测果然没有让人失望,英仙座流星雨从1966~1975 年间的平均每小时65 颗跃增至1976~1983 年的90 颗,1983 年时最高甚至达到187 颗过,虽然这次流星观测者算是大饱眼福,但彗星观测者却始终没有看到这颗神秘的Swift-Tuttle 彗星。
1983 年的高峰之后,英仙座流星雨又开始走下坡,1984 年的极大期刚好在满月后一天,但荷兰流星协会仍然记录到最高每小时60 颗。1985 年,虽然没有月光的干扰,但数量已降至每小时40~60 颗,1986 年的情况也差不多。
1986年,比利时人Paul Roggemans 在1986年7月27日至8月16日间共观测了1315 颗英仙座流星,平均光度为3.10 等,其光度变化大约是逐日递减10%,但有两个例外,一是8月5、6日与6、7日间,光度陡降至 3.54 等,第二个是在8月9、10与10、11日间,光度降至3.71 等.
2008年8月13日
2008年8月13日凌晨,英仙座流星雨达到“极大”,英仙座流星雨在这段时间相对稳定,流量每小时约为60-100颗流星,达到“极大”的前后几天也可能达到每小时10颗左右。
2009年8月13日
2009年观测最好的时机就是在8月12日黎明前那几小时黑暗的夜空。11日和13日的观测也是很重要的。可以尝试上半夜在月球还未升起的几小时来观测。遗憾的是在那时辐射点的高度还很低,只有一小部分的群内流星可以被观测到。这时候观测到的英仙座流星群的流星通常有很长的轨迹并产生流星余迹,但是却很稀少。
2010年8月12日
2010年英仙座流星雨的活动在美国当地时间8月12日晚到达峰值,从当天晚上到第二天清晨,由于天空没有月亮,这将为观测流星雨提供几近完美的条件。而在亚洲,最佳观测时间在8月13日早晨。南半球的观测者届时也应该能看到英仙座流星雨,只不过没有北半球那么壮观。1
2011年8月13日
2011年英仙座流星雨极大预计发生在8月13日晚上至14日凌晨。中国并不处于最佳观测地点,并且当时的月相已经接近满月,会对流星雨的观测产生很大影响。
2012年8月12日
2012年英仙座流星雨极在8月12日到13日,可能会出现多个极大,残月对于观测影响不是很大。8月12日20时至22时30分的英仙座流星雨极大期的极限流星量达到每小时100颗左右。2
2012年9日至10日,该流星雨辐射点在22点后升起到较为理想的高度,而下弦月会在10日零时前后升起。因此观测条件较为理想的时段有两小时左右。3
2013年8月13日
2013年英仙座流星雨的“经验”次极大值范围在2013年8月12日21点15分到2013年8月13日9点45分,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的峰值,但是也不排除会有。2013年8月14日的上弦月恰好接近于峰值,但由于英仙座升起时月亮已经落下,因此对于北半球来说,观测条件还不错。4考虑七夕节,此次英仙座流星雨为38年一遇的七夕流星雨,下次为2032年。5
2014年8月13日满月之下英仙座流星雨极大
2014年英仙座流星雨的高峰期在8月13日凌晨3时直到下午4时。不过农历十八的月光干扰严重。月亮位于双鱼座,几乎整夜可见,强烈的月光把那些暗弱的流星全部掩盖了,肉眼只能看到那些在1等或0等以上的流星,每小时看到的数目可能都在个位数。不过那些“铁杆儿”的爱好者是不会放过的。尤其是正值学校暑假,不用上课的师生们可以试一试。6
2015年8月13日两点左右是观测最佳时期
2016年8月12日,英仙座流星雨极大
按照IMO的预报,2016年的英仙座流星雨将在北京时间8月12日21:00到13日1:30达到极大值。英仙雨一向以流量稳定、火流星众多而闻名。由于受到木星引力的影响,2016年的英仙雨峰值流量可达每小时150颗,比往年还要更高一些。2016年的英仙雨将受到农历初十凸月月光的干扰,好在月亮位置偏南,而且子夜刚过月亮就会下山,后半夜将是欣赏英仙雨的最佳时机。7
如果你在北半球,最佳的观赏时间是在月亮升起后,大约半夜24时至次日1时的时间段。但如果所在地有多云、雨天、大气污染的现象或者你只是想早点休息,那么许多的网站也成为观赏流星雨的新方式。8
这幅精彩影像来自美国的优胜美地山谷高处,由整晚连续曝光中挑选出的25幅独立影像综合而成。每一幅影像都包含至少一颗流星,综合而成的影像可以清楚地显示出辐射点的方向。日落后,逐渐消失的霞光温柔地照亮了埃尔卡皮坦西面的山峰,而日出前昏暗的黄道光则在东方向上照耀。汽车灯光照亮了山谷的小路。当然,这幅影像也充满了来自那个英仙座流星雨夜晚的其它天体景观,包括银河和七姐妹星团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