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解释遗忘中的抑制现象
遗忘中的抑制现象有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
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识记和回忆起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在一个实验中,让被试识记四个无意义音节表,然后分析对每个字表的遗忘情况。结果是对第一个字表(即首先识记的)遗忘最少,第二个字表次之,第三个字表又次之,对第四个字表遗忘最多。这一结果表明,在对无意义材料的识记中,前摄抑制是造成遗忘的重要原因之一。至于对有意义的材料的识记,由于联系较多,较易分化,受前摄抑制的影响可能较少。
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保持和回忆起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的安排以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种种条件的制约。1
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研究表明:在先后学习的材料完全相同时,后来的学习即是复习,不会产生倒摄抑制。在学习材料由完全相同向完全不同逐步变化时,倒摄抑制的作用也随之逐渐变化:开始时抑制作用逐步增加,材料的相似性减小到了一定程度时,抑制作用最大;此后抑制作用便逐渐减低,到两种材料完全不同时,抑制作用就最小了。
研究表明:在学习两种不同材料时,如果后来学习的材料在难度上不同,倒摄抑制的作用也就不同。在一个实验中被试在熟记词之后去解答算术难题时,结果使后来对词的再现降低16%,而去进行较为容易的任务(口算乘法)时,对同样一些词的再现就只降低4%。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一般是在学习两种不同但又彼此类似的材料时产生的。但是,在学习一种材料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两种抑制现象。例如,识记一个较长的字表或一篇文章,一般总是材料的首尾容易记住,不易遗忘,而中间部分则常常识记较难,也容易遗忘。这是由于识记材料开始部分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识记终末部分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而在识记中间部分时则同时受这两种抑制的作用。
为了使记忆巩固,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活动时,应当考虑到倒摄抑制的作用。尽量使前后相邻接的学习活动在内容方面不同,就会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2
神经生理学解释抑制是大脑皮质的基本神经过程之一,是与兴奋对立的状态。其表现为兴奋的减弱或消失。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抑制的产生,可能在两个部位:一个是突触前的轴突末梢,称为突触前抑制;另一个是突触后膜,称突触后抑制。前者是指通过某种生理机制减少了兴奋性突触的递质释放,使得神经冲动传至该突触时不容易或不能引起其突触后的神经元兴奋,从而呈现出抑制性效应。后者是由抑制性神经元引起的一种抑制。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有相当数量的抑制性神经元,一般属中间神经元,其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物质,与其后继的神经元构成抑制性突触。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末梢释放出抑制性递质,经突触间隙而使所有与它形成突触联系的突触后神经元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呈现抑制。按引起条件反射抑制的原因,可分为外抑制、内抑制、超限抑制等。抑制和兴奋一样,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通过抑制,大脑皮质的信号化活动不断地得到纠正而逐渐达到完善,使反应更加精确有效。因而抑制过程也是积极的神经过程。例如,当抑制过程在大脑皮质内引起广泛地扩散并扩散到皮质下中枢时,就可引起睡眠。睡眠具有保护性意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