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动作模仿指的是个体对他人动作和行为的复制。因此我们可以从模仿分类,模仿效应,模仿的先决条件,模仿的特点进行概述。
分类模仿分类
根据个体执行动作模仿的身体部位与动作方式,我们还可将动作模仿分为粗大动作模仿、精细动作模仿、表情动作模仿等。自然情景中,个体有时是在他人要求或提示下做出模仿,有时主动做出对他人的模仿,这主要是由于激发模仿的方式不同造成的。因此根据激发方式,模仿可划分为自发模仿和被动模仿。自发模仿过程中,个体对目标动作的观察和复制都表现出很强的主动性,对目标动作意图的理解和动作结果的判断是激发主动模仿的重要因素,自发模仿行为也在个体习得行为中产生了辅助作用。多数情况下,被动模仿易发生在婴幼儿时期,这个时期的儿童尚不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多采用非语言沟通形式与成人交流。模仿是非语言沟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动作观察对动作的影响-模仿效应模仿效应的发现
客体的可供性效应说明客体的知觉信息可以直接激活动作,近期有研究发现,仅仅是动作的观察,也能够直接激活相应的动作。位于顶叶-前运动皮层区域的镜像神经元系统,不仅会在个体执行动作的时候放电,而且当个体观察到其他个体执行相同动作的时候也会放电。研究者在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人类身上也发现动作观察和动作执行依赖于重叠的神经区域。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在行为研究中也发现了动物模仿效应,通常表现为任务无关的动作特征与被试反应之间在反应时或者准确率上的一致性效应。两个开创性的研究都是采用刺激—反应相容范式,一致和不一致的线索是给被试呈现演示者实施属于被试效应反应集的动作图片。这些图片对于判断任务来说都是无关线索,不要求被试对其注意或者反应。
在一个研究中,科学家采用了食指或中指上下移动的刺激,每个被试会看到以第三视角呈现的一个手指处于上移或者下移的情况,并且最终会终止在桌子上。不久以后,数字1或者2出现在两个手指之间。如果数字是1,要求被试用食指反应,如果是2,用中指反应,反之亦然。中性条件是数字出现的条件手指不移动。结果发现当刺激中呈现的动作和正确反应一致时(比如刺激中是食指动作,反应为食指反应)反应时要比中性条件短,当刺激中呈现的动作和正确反应不一致时(比如刺激中食指动作,反应为中指动作)反应时要比中性条件长。
并且,研究发现模仿是以镜像方式进行的。当儿童观察其他人用同侧手或者对侧手去深够耳朵时,自己也会尝试去什够相应的客体,比如自己和他人同一侧的耳朵。并且,儿童是用同侧手去伸够,而不会关注他人是怎样够到耳朵的过程。相关脑成像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现象Koski等人发现左在右手进行模仿时,与呈现的动作刺激处于对侧手部模仿对镜像神经元的激活更大。
模仿效应的生理基础
镜像神经元被认为是模仿行为的基础,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当猕猴不仅在实施抓握动作时候会放电,而且当猕猴仅仅观察到其他人实施动作的时候,也会激活和自己实施相应动作时的相同电位。镜像神经元拥有对观察到的动作和执行的动作进行匹配的能力,从而可以编码“我的动作”和“你的动作”2
模仿动作的先决条件1有基本的观察能力:如专注、注视别人、留意别人的动作。
2有配对概念,就是他人拍手时要和他人做一样的动作拍手,他人起跳知道要跟他人做出一样的动作
3能运用自己的身体(如:大肌肉,小肌肉)做出适当的反应
模仿动作的特点1.动作品质。
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
动作结构。
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常有多余动作产生。
动作控制。
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不能主动发现错误或纠正错误。
4动作效能。
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动作要慢、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
模仿是个体对他人身体运动特征的复制。它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从个体对他人的无意识的动作到衣、食、住、行,及对他人的风度、性格、工作方法、生活方式,乃至对整个社会生活有关的风俗、习惯、礼节、时尚等等,都存在着模仿。总之,衣着、发型、交际风度等,都是模仿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