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云量(total cloud cover)**天穹被全部云遮蔽的成数。用符号N表示—总云量。
将视野可见天空分作10等分,云所掩盖的分数叫云量。无云则为0,云掩盖蓝天一份叫一个云量,依此类推。所谓总云量即包括高、中、低三类云量。
平均总云量从北部边界向南增加,至南纬50°和60°之间达到最大值;然后,由此向南极方向减少。根据相当数量的捕鲸船观测资料(Vowinckel和Van Loon,1957)绘出的夏季总云量图和冬季云量图,在南纬45°以南的大部分区域,夏季平均云量比冬季稍多。2
中国总云量分布年平均总云量(%)分布年总云量的分布特征:黄河以南广大地区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高值中心在成都平原达80%以上,年日照时数少于1400h,总辐射量小于3760 MJ· · ,是我国光资源较差的地区之一,但水热条件好,年降水量达1000mm左右,年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是主要农业区。合肥、郑州、西安、兰州、都兰、曲麻莱、会理、腾冲一线以南以东的地区总云量在60%以上,温州、南城、零陵、汉中、马尔康、兴仁一线以南的地区,年总云量为70%,是第二高值区,年日照时数大部在2000~2200h, 日照百分率40%-50%,年辐射总量4180~5020 MJ· · ,光资源虽然比北方差,但水热资源丰富,是我国主要的三熟区。
黄河以北广大地区年云量基本呈纬向分布,绝大多数地区在50%以下,东北东部、海拉尔、博克图、图里河一带在50%~60%,新疆阿勒泰、富蕴、伊宁、莎车以西部分地区在50%~55%,汉贝庙、化德、海流图、吉兰泰、敦煌一线以北在40%以下,铁干里克在30%以下。该区是我国光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年总辐射在5850MJ· · 以上,日照时数在3000h以上,日照百分率70%以上,但因水热资源差,农牧业不发达,大量的光能资源被浪费。
1-12月逐月总云量分布1月总云量(%)分布
1月总云量分布的特点:全国大致可以分为黄河以南、黄河以北、青藏高原3个区。
黄河以南:总体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但高值中心不在东南沿海,而在四川东部、重庆东南部、贵州的中、东部及广西的西部,达80%以上:日照不足70h,降水量10~25mm 东台、蚌埠、驻马店、老河口、天水、武都以南广大地区在50%以上, 日照由南向北增加,为80-120h,四川盆地、云南西部云量在40%以下。
黄河以北:基本成纬向分布,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山东荣城、安阳、合作、大柴旦、铁千里克、乌鲁木齐,到富蕴一线以北地区在40%以下,最低的二连、巴彦毛道在20%以下:南疆大部地区在41%~50%,阿勒泰、伊宁、巴楚、莎车、和田云量较多,在50%~60%。该区日照充足,除西疆外在200h以上,降水很少。
青藏高原:云量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增加,拉萨的云量为27%,而青海大部地区在40%-50%之间,曲麻莱最高达55%,青藏高原日照大部在160~180h,降水也十分稀少。
2月总云量(%)分布
2月总云量分布的特点:2月总云量分布和1月的分布趋势基本相同,大致分为2个区,即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2个地区。
黄河以南地区:分布趋势仍维持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特点,该区云量均在50%以上,高值(80%以上)区比1月有所扩大,除四川东部、重庆、贵州中、东部,还包括湖南的西部和广西,云量在80%以上,这是全国云量的高值区,相应也是日照最差的地区, 日照不足80h,最低值仅40h:青海的东部、甘肃、陕西的南部、河南的西南部、安徽的南部、浙江的北部云量在60%-70%之间,比1月有所增加,此区以南、高值区以东地区在70%~80%。该区的低值区在云南的昆明、蒙自以西的地区,在40%以下, 日照时数较多,达200-220h。黄河以北地区:大致呈纬向分布,大部地区云量在40%以下,鸡西、哈尔滨、长春、营门、原平、林西、汉贝庙、朱日和、海流图、巴彦毛道一线以北地区在30%以下,是黄河以北的低值区,日照丰富,在200h以上。新疆的云量相对较高,西北在50%以上,西部更高在55%以上,东北部云量相对较少在40%以下。
3月总云量(%)分布
3月总云量分布的特点:2月份黄河以北云量的纬向分布已扩展到长江以北地区,长江以北地区云量在70%~30%,40%的南界由临江开始经沈阳、多伦、呼和浩特到海流图,新疆的中、北部部分地区在50%-60%,只是吐鲁番、铁干里克不足50%。南疆、青海北部在60%~70%,3月份云量北方地区比1月、2月云量明显增多,但门照仍较多(均在160h以上),黄河以北地区在240h以上,降水仍很少,大部地区不足l0mm,降水日数小于8d.
长江以南地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成都平原、重庆、贵阳中东部以东地区是全国云量的高值区,均在80%以上,成都、重庆、南宁等地高达85%以上, 日照小于lOOh,南宁小于60h,沿海地区在120h以下;降水量由东南开始明显增加,大部地区在50mm以上,衢州、南昌、吉安、赣州、南城、南平等地高达150mm;但在云南昆明以西及西南部降水量小于30mm,云量小于40%,是西双版纳的干季。
4月总云量(%)分布
4月总云量分布的特征:4月总云量的分布趋势与3月基本相同,只是北方地区小于40%的地区云量约增加10%,东北地区的东北部增加较多,云量达50%以上,新疆的大部地区在60%以上,60%线南界从新疆的喀什开始,经若羌、乌鞘岭、平凉、河池、蚌埠到东台,青藏高原在60%~70%。
长江以南地区分布与3月份也基本一致,高值区的位置和3月份一样,福州、长沙、成都、贵阳、南宁此线东南地区云量在80%以上,低值区仍是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云量在50%以下,降水没有明显的增加,仍处于干季。4月份降水比3月份有所增加,高值区比3月份有所扩大,延伸到广东的西北和广西的桂平等地,降水量达200mm以上,降水日数在16d以上,日照不足120h。长期的阴雨,同时伴随而来的低温对早稻的生长发育有不利的影响。
5月总云量(%)分布
5月总云量的分布特征:5月总云量全国都比4月份有所增加,尤其是北方。虽然60%的南界变化不是很大,但小于50%的地区大大缩小,仅在内蒙古的中北部一小部分地区不足50%,降水量也比4月份有所增加,但日照仍较充足。此时,北方地区已进入大田生产期,降水的改善对作物的春播十分有利。
江南的总云量与4月份相比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大于80%的地区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南宁以南地地区,这一地区降水量在200mm以上,小部地区在250mm以上, 日照不足l00h:成都平原云量仍在80%以上,但降水没有东南部地区多,在l00mm左右,日照在120h。成都平原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5月份是秋播作物成熟期,冬小麦将进行收获,过多的阴雨对收获和凉晒不利。
6****月总云量(%)分布
6月总云量的分布特征:6月总云量的分布全国比较单一,大致是呈纬向分布,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北方60%线的南界与5月份相比基本未变,只是新疆段有些变化。5月份60%线由和田向北经库车到伊宁,而6月的60%线经和田直到西边界,在中部有一个小于50%的低值区。另外,东北的黑龙江、吉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总云量在60%~70%,在吉林的帕江、延吉地区总云量大于70%。黄河以南(除河套地区)大部地区在70%以上,总云量80%线北移到南城、吉安、零陵、万源、成都、德钦一线。从全国来说,6月份总云量是最高的一个月,南北方都高,降水北方增加十分明显,与5月份相比,大致增加一倍以上,北方秋播作物将开始成熟,春播作物大部分已由营养生长期转为生殖牛长期,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云量增多、降水增加对作物生长有利。
7月总云量(%)分布
7月份总云量分布特征:6月份的纬向分布已破坏,黄河、长江上游地区总云量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减少,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云量最多,大于90%,成都平原3~6月的云量一直都在80%以上,7月有所减少(70%-80%)。另外,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南的南部、湖北的北部有一个喇叭口朝向海面的云量小于70%的分布区。黄河以北的地区云量也都在60%以上,北方开始进入雨季,降水也较上半年大幅度增加,东北、华北都在100mm以上,西部沙漠地区仍少雨,降水量在50mm以下,长江以南地区7月梅雨期已经结束,因此,总云量比6月有所减少。
8月总云量(%)分布
8月总云量的分布特征:从量级上看全国总云量比7月份略有减少,北方7月份60%线南界在8月已下降为50%的南界,7月东北高于70%的2个小区现都降为60%,南方70%线南移到岭南、贵阳、成都、拉萨一线,7月份高于90%的小区,在8月已不存在,四川西南、云南的大部为大于80%的高值区。两广地区、贵州的西南部总云量为70%~75%。青藏高原大部地区60%一70%。新疆中部和西部伊宁等地小于40%,其余妯区40%~5o%.
9****月总云量(%)分布
9月总云量的分布特征:9月份全因总云量与7、8月相比呈减少的趋势,9、10月全国早秋高气爽的天气。8月份的50%线的南界在9月已降为40%的南界,东北的东部和西北两个小区已由8月的60%~70%减少到50%~60%。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在40%以下,此时随云量的减少,也意味着北方雨季将过去,降水量明显减少。黄河以北地区降水量减少到50mm以下,口照时数回升钊240h以上。这时北方大田作物“晒粒”收获很有利。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总云量为60%-70%,四川、云南及贵州的中、西部为大于70%的高值区,高值中心位于成都和西双版纳地区,大于80%。
10月总云量(%)分布
l0月总云量的分布特征:从全国来看,10月份是总云量最少的月份,60%线的南界南移到毫县、南城、老河口、兰州、曲麻莱、丽江一线,大于70%区域在9月的基础上向东扩大到湖南的西部,高值中心(总云量大于80%)与5月份大致相同(成都平原及贵州的西北地区),此时,该区日照时数又降至80h以下,和2月份该区的日照时数相当。黄河以北地区除东北黑龙江大部、吉林、辽宁及内蒙古的东北部地区、新疆西北小部地区大于40%(40%~45%)外,总云量均在40%以下。l0月份全国南北都是天高云淡的好天气,降水全国都不多,黄河以南大部地区在50mm以下,北方在10mm以下。
11月总云量(%)分布
11月总云量的分布特征:11月总云量分布形式与10月大体相同,黄河以北地区仍在40%以下,只是新疆的西北小部分地区(阿勒泰、和布克赛尔、克拉玛依、精河、伊宁)大于50%,黄河以南大部(河套地区除外)地区在50%~70%之间。云量大于70%的地区要小于10月份,主要集中在重庆地区和贵州的北部,高值中心位于四川东部、重庆。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50%左右,浙江和福建东部沿海大于60%。
12月总云量(%)分布
12月总云量的分布特征:12月是北方隆冬季节,冬季降雪在北方降水中占有一定比例。所以,12月北方总云量比11月有所增加,尤其是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北部及新疆,总云量平均增加10%,东北除辽南不足40%外,其它地区均在40%~45%,内蒙古、河西走廊、新疆的中北部均由11月的20%~30%增加到30%以上,大部地区在35%以上。黄河以南地区变化不大,但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总云量与10月相比也有所增加,大约增加10%~20%,该区降雪日数也比较多。3
总云量的变化趋势云是调节辐射平衡和水汽循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其形成与特性是地表与大气各种动力、热力过程作用的结果(Ramanathan等,1989;汪宏七等,1994;Sun等,2000;丁守国等,2005),因而在地气系统中居重要地位(Houghton等,2001)。云的生成和变化.不仅受气候其他因子的影响.而且是引起日照、气温、相对湿度等发生变化的原因(Angell等,1990;Karl等,1993;Dai等,1999;Eernle.2004)。此外,云与大气气溶胶和臭氧等之间复杂而又重要的关系,对地球气候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亦产生重要影响(Dalnny.1995;Satlleesh.2002;Graf,2004)。因此,了解云的分布与变化,认识云的辐射反馈机制,将有助于评估云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汪宏七等,1994),并改进气候模式中云的模拟。
近年来,有关研究表明总云量呈减少趋势.如1951—1996年中国总云量呈减少趋势(Kaiser,1998,2000)。1971 —2004年青藏高原年、四季总云量变化都存在显著的下降趋势(张雪芹等,2007);1971—2005年西藏阿里地区、那曲地区大部、拉萨、泽当等每10年减少0.2~0.4成(杜军等,2007)。4
1961—2000年全国平均总云量呈明显减少趋势,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减少尤为显著,其中从1977—1995年总云量减少40%左右。从空间分布看,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总云量呈减少趋势,其中内蒙古中西部、东北东部、华北大部总云量减少最明显。中国总运量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年降水量变化基本一致。5
总云量的观测在气象观测中,总云量可通过卫星遥感和地面目测确定,由于两者在探测手段、方式、分辨率、视域和资料处理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测定的同一地区总云量并不正好相等,其中两类测云方法的视域差异,可能是造成云资料差异的最主要原因。
卫星总云量图能从宏观上反映出总云量在全国的分布形势,等值线均匀、平滑,较少受局地条件影响,并与大气环流和大尺度的地形、下垫面背景配合一致。地面总云量虽能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云的气候特点,但难免要受到站点局地因素的影响,并使云量分布的极端性增大。另外,卫星总云量图的等值线间距较小(0.05),使总云量分布较之地面总云量图(等值线间距为0.1)更详细。
在我国范围内,卫星总云量与地面总云量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和差异性,这是两种测云方法的技术差异所决定的。因此,在使用两类测云资料时,适当考虑两者相关特点,进行相应订正是恰当的,这对应用卫星总云量资料反演地表各辐射要素工作尤为重要。
卫星总云量和地面总云量的全国分布形势大致相同,但卫星总云量图所反映的总云量宏观形势与大气环流及大尺度地形和下垫面背景配合更好,且等值线均匀、平滑,较少受局地因素影响。因此,卫星总云量图更适于揭露大范围地区的云气候特征,而地面总云量资料则有利于较真实地反映局地云气候特征。
卫星总云量图能揭示广大高原(高山)、荒漠、海洋等区域的云气候特征,对弥补上述地区地面气象观测空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